朱天心

含有「朱天心」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臺灣開放觀光以來,朱天心便走在「不是在日本,就是在前往日本的路上」,1979年至2015年間,造訪日本數十次,尤其對京都有自己獨特旅遊方式與觀看視角。
Thumbnail
辛苦您了,看了這麼刺眼的東西還要寫心得,算是職業傷害吧?
小時候就聽過司馬中原的名字,對他的印象總停留在鬼故事階段,記憶中的他就已經是白髮蒼蒼的模樣。直到這本書的介紹,才瞭解他年輕時的激情壯志,以及年邁轉為抒情感悟的風格。
Thumbnail
文學創作,是關注或捕捉,被人有心或無心遺漏掉的那些,很幽微的、很晦澀的、一陣風就吹不見蹤影的…-朱天心 作家,一定讀很多的書 作家,真的可以用好多的形容詞來表達,用好多的字彙來說明。 同樣的一段話,他們說出來的,感覺就是那麼的優美,但真誠,不匠氣。 開始,是一場誤會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朱天文同時提到「創作不能民主化」,縱然文學獎是個民主機制,比如朱天文名山之作《荒人手記》決審會議,就有一位評審獨排眾議極力反對,但《荒人手記》最終仍在另四位評審的支持下獲獎。創作這件事的本質不是「大家一致同意」,它幾乎就是「一個人的聖戰」,朱天文說:「你是很孤獨的,孤獨地面對,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
Thumbnail
我如此喜歡《我記得》便在此,林俊穎將敘事的時間性,幻化為空間性,如此「空間化」的過程,使得不可逆的光陰,成了可循跡回訪的一座座「古都」,而又,在對這些古都開展的「微物」紀錄中,「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是故對著開放的「空間」(時間)呢喃一句 ──「我記得」(《我記得》)。
Thumbnail
如今已不是文學能夠那樣搖撼社會的時代了,在某些意義上書寫當然還是擁有深刻影響力,但絕非洛陽紙貴式的全面騷動。文字不再是人們思考、感受、表達和取樂的主要媒介,人們使用的工具變得多元,社會氣氛開放,但文學回到書桌上,倒也多少討還其純粹本色。兩部紀錄片,兩世人一眨眼,猛然看下來不由得感到幾許蒼涼。
Thumbnail
由朱天文執導的朱西甯/劉慕沙紀錄片《願未央》以及林俊頴拍攝的朱天文/朱天心紀錄片《我記得》,透過書信、訪談和回憶,帶領觀者再次走進了以文學為志業的朱家。原來,「願未央,我記得」才是一句完整的話語,是朱家一直以來面對文學最決絕的姿態。
Thumbnail
avatar-avatar
白舟
感謝您的介紹!!
2022年是農曆的虎年,或許是一個認識貓科動物的契機,「獵人們」是作家朱天心的著作,更已被視為她筆下這些「貓族」的代稱。那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以「人族」與「貓族」來代稱人類與貓,聽著天心老師的演講,我的內心非常地震撼,不只深深地感受到語言的力量,還有文學作家看待生命的細膩與溫柔。
Thumbnail
我有一些朋友不論在國內和國外的旅遊,每到了風景名勝區,總跟著一群遊客擠著搶拍湖光山色、寺廟教堂的照片或購買風景明信片,希望把那些具有異地情調的景觀永恆留駐。然而假如照片上沒有絕無僅有的地標或註明所在地,日子一久根本辨認不出當初覺得好有特色的地方究竟在哪裡?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