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時間的空間化:《我記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時間是不可逆的, 生命是不可逆的, 然則書寫的時候, 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因此書寫,仍在繼續中。」
── 朱天文《荒人手記》
朱天文所說的「書寫」套至《我記得》上,便是電影的影像紀錄。「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系列文學紀錄片《我記得》由作家林俊穎執導,拍下「文學朱家」的生活與故事,藉以映照朱天文、朱天心的創作歷程、作品背景。觀影前我心中的期待是伴隨害怕的,心想,朱氏姐妹的書寫如此宏闊,跨度的歷史時間軸之長,轉化成影像後,這軸線要如何被攤平成「敘事」?而我如此喜歡《我記得》便在此,林俊穎將敘事的時間性,幻化為空間性,如此「空間化」的過程,使得不可逆的光陰,成了可循跡回訪的一座座「古都」,而又,在對這些古都開展的「微物」紀錄中,「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是故對著開放的「空間」(時間)呢喃一句 ──「我記得」(《我記得》)。
「他們在島嶼寫作」──《我記得》海報 © 林俊穎/目宿媒體

▍起點:朱宅作為空間化敘事中的主要場域

《我記得》從辛亥路上的朱家出發,而我想那便是林俊穎選擇的最適切的主要敘事場域,其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當下此時的這棟房子,朱家之宅濃縮了《我記得》所欲追溯的朱氏歲月之廣。將時間「空間化」的敘事手法由此便可見。雖說從朱家「出發」,但電影的首幕其實就已離開朱家——三姐妹在墓碑前為父親朱西甯上香,而此一「離開」使得朱宅這個全然的空間場域,和時間、回憶、歷史產生連結,我們熟悉的敘事時間線,始與空間產生互動,纏繞著朱宅而生;同時,「離開」也指涉朱西甯的離世,即舊歲月的逝去,而「離開」的時空雙關互涉,亦點出了紀錄片處理的母題:回憶、故人、與舊時代。
《我記得》中朱氏三姐妹至父親朱西甯墓上香祭拜 © 林俊穎/目宿媒體
舊時代記憶是《我記得》所欲談的一大主題,而片頭的第一次離開朱宅,正是來到墓園,朱西甯象徵著父輩一代,也同時與朱天心、朱天文的年少歲月交疊,所以來到北一女,來到「三三」歲月,悠悠徐行《擊壤歌》中飄雨的羅斯福路,聽見胡蘭成的教學聲,此可謂啟蒙的年代。《我記得》大篇幅鋪陳兩姐妹這段「三三歲月」,透過訪問當時三三文學圈中的人們,重現當年如若沙龍的刊物聚會;透過鏡頭中的當今空間,再現舊時的思想與文學繁華。本片以聲音與書信作為回憶手段,再適切不過,那些離本體刊物不遠,卻又不完全觸及其本身的瑣碎密語,它們在回憶的維度裡慢慢建構出過去歲月的形貌,我想那是一種時空的「旁敲側擊」,圍繞著文學,林俊穎如此以影音,重回逝去的歲月,以外於文本的言語、遠離當代的時間,帶領觀眾重讀文本,因此與其說所有拍文學作品或作家相關的影視都是種文本再詮釋,毋寧說林俊穎同為作家,於此提供的更像是一種「閱讀方式」與「切入點」。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切入點即前所述的「主要時空場域」,閱讀方式即為將敘事「空間化」。朱宅既是紀錄片中所有朱家身邊的人物進出穿梭的場所,也是跨時空記憶與事件交疊處,林俊穎似乎想透過《我記得》,讓受訪者對話,也讓這些看似位於不同時間軸上的回憶有彼此對話的可能,以及最重要的,與「當下此時」、「這棟房子」中的「我」對話,也就是朱氏姐妹。「當下此時」、「這棟房子」、和「我」皆表現了強烈的主體存在意識,不只反映了朱天文、朱天心面對回憶的態度,也或許是這部紀錄片的意義——記憶的洪流沖刷,但佇立其中的我們,明白自己身在何時、何處,不被侵蝕,不被吞噬。不若電影《王牌冤家》中海邊的房屋,在潮水中覆沒,《我記得》鏡頭中的朱宅,屹立存在而為一切回憶的啟程站。
《我記得》中的朱家大門 © 林俊穎/目宿媒體

▍途中繞行:以影像離題,為靠近文字

啟程上路後,在已空間化的時間中離題、迷路、繞行。
如同朱天文於片中提及其以卡爾維諾的「離題」為書寫策略,如時間中逃逸,如花園中迷路。而如此「離題」建立在將時間敘事空間化的脈絡上,當時間成了空間,由一點到另一點的距離變成了航程,而我們偏離直線航程,繞行以拉長距離,如果說朝未來空間前行時,離題能讓我們遠離盡頭,那麼當我們朝過去溯行時,繞行則讓我們在迂迴纏繞中,建構更完整而立體的記憶之都。《我記得》以朱天心的政治參與和朱天文的電影之路作為一種「繞行」,看似偏離純文學與創作,實則正是影響兩作家創作極深的「離題」,而我想這也是林俊穎有意識透過紀錄片呈現的「外於文本」的人物生命切片,本片並不扣緊作家的一部部作品,探問創作理念與內容,然在繞離文學和創作,而靠近由其而生的其他「參與」,我們便明白,之於作家,生命的離題,乃是滋養;之於追憶,時間的離題,乃更廣闊的空間建構;而之於紀錄片,敘事的離題,為觀眾/讀者開展了更多元的閱讀取徑,於是她們倆離文學更近,離逝去的時間更近,我們也更靠近她們,透過影像的繞行,更靠近文字。
如同評論家言朱天文的文字承繼了張愛玲,而展現了一種華麗而蒼涼的「微物書寫」,林俊穎在影像上的離題亦如是。片中他拍朱天文房間裡的書桌,透明潔淨的玻璃桌面,如同一面鏡子,映著徘徊空中的天光、雲影,是幽微瑣碎的生機,卻也是《巫言》的創作歷程切片,拍下此書桌一舉,捕捉了作家的幻想,而玻璃桌面正像是書寫時稿紙以外的畝地,是讀者僅僅透過文本難以完整建構的,但透過紀錄片的「微物」拍攝方式,林俊穎把存在於朱天文私人空間的雲雨,落降於影像中,空間因而擴大,是謂離題後,微物建構。
《我記得》中《巫言》與朱天文的書桌 © 林俊穎/目宿媒體
《我記得》中朱天文的書房 © 林俊穎/目宿媒體
對朱天心來說,〈古都〉是其書寫轉捩點,她從台北成出發,以憂鬱的目光探問「古都」的多重身世,歷史與記憶的課題,在她的文字中,被落地畫為一張地圖,時間就是空間。我想對林俊穎來說,若要以訪談創作者方式,去觸碰〈古都〉的政治潛意識,恐怕花上一宿也道不盡、說不清,所以他再次地離題,「古都式」地偏離,鏡頭隨著朱天心,走過台北的街巷,在現今的城市中繞行,以抵達過去的都城,時而讓觀眾能馬上辨認空間的大遠景鏡頭,時而以中特寫拍著漫步的朱天心,她對著鏡頭談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然後我們感覺時間被抽格,而能在其中捕捉已逝的光陰。如同《天亮前的戀愛故事》(Before the Dawn,2020)漫遊在迷霧和霓虹交織的城市中,尋找幻影詩人翁鬧,林俊穎則在陽光灑落、車水馬龍的現代台北,尋覓「當時的朱天心」,兩位被尋覓的對象均未現身,我們卻已在離題的繞行與漫步中,徐徐看見疊影著過去與現在的都城,記憶和歷史之重,被開闊的城市接住、容納。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結語:終點,給她時間,而非時代

「給她時間,而非時代。」
── 張亦絢《永別書》
紀錄片末,我們再次回到朱宅,所有從這個主要場域放射出去的時空巡禮,最後都再次纏繞而回到現世與本體,如果說這趟離題繞行,必須抵達一個終點,朱宅作為空間上不變的啟程與歸途,其質卻已有所不同,添附的是一種時空的雙向容納和開闊性——過去、現世、和將開展的未來,均安止於此。對林俊穎、朱天文、朱天心來說,當從世紀末的華麗走向現代蒼涼時,唯有對過去的時間,投以謙卑憂鬱的眼光,在時光的古都中繞道徐行,方能真正感受「時間」,是以抵抗遺忘。透過《我記得》,林俊穎嘗試「記得」,清麗淡雅,瑣碎而平易,文學的政治性太重,歷史也太重,所以他不談「時代」,而在影像中,予她們,予我們「時間」。
《我記得》片末三姐妹在家門前貼春聯 © 林俊穎/目宿媒體
I Remember © 林俊穎/目宿媒體
𓁼 文章同步刊於《潺時》ISSUE.19:清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theri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從不」平等,「很少」聞問,「有時」無處逃奔,「總是」悲憤。 「從不」主動,「很少」被理解,「有時」窒礙難行,「總是」哀悼。 那些恆存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願它們隨悲秋飄落,爾後她們能慢慢等待春天。
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從不」平等,「很少」聞問,「有時」無處逃奔,「總是」悲憤。 「從不」主動,「很少」被理解,「有時」窒礙難行,「總是」哀悼。 那些恆存於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願它們隨悲秋飄落,爾後她們能慢慢等待春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開始兩句記得是七、八年前寫就,一直未能補全,直到前幾日,不自覺吟誦起來,才終於賦予這首詩完整。 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想的情景,是走進舊家後方的廢棄宅院,陽光從生鏽的鐵窗灑落,灰塵旋繞不已,雖然我從未在這房子住過,但從小便往這稱得上危樓的屋子裡跑,翻過許多祖父時代的物品,見過許多父輩留下的痕跡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名,最先想到的是越南古典詩歌《金雲翹傳》,剛好是三位主角,一男二女的名字。其後聯想到陳若曦的小說《慧心蓮》,一方面書名鑲嵌主角母女的名字,另一方面內容跟現代女性遁入佛門有關。不過本作的視野並沒有離開世俗,而是始終駐足在家庭內裡,印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從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第三章   「你說,我有走錯地嗎?」   「錯不了,導航說這是你家。」   兩人站在一棟破爛不堪的蚊子屋前,「這裡頭哪怕是被盜竊了多少次啊?」   「那你這治安挺不好。」曲邵易漫不經心的滑著手機。   「挺好的,這兒不是我家。」   李時祁看著紅磚上刻的字,「許宅。真是服了這小子。」
Thumbnail
內容主要環繞在蔣南孫與她的閨蜜朱鎖鎖踏入社會的辛苦與心酸 也描述兩個閨蜜之間友好
Thumbnail
  由朱天文親自執導的《願未央》,紀錄了三姐妹朱天文(1956-)、朱天心(1958-)朱天衣(1960-)回憶其父母朱西甯(1927-1998)與劉慕沙(1935-2017)從相識、相戀到成家的故事。而由林俊穎執導的《我記得》,則描述師城胡蘭成,至今仍從事創作的朱天文與朱天心的故事。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既是《花樣年華》的延續,也是《花樣年華》的餘影,2046成了一種內心最深層的秘密與記憶符號象徵,把秘密埋藏在樹洞中不代表就能忘記它,所有人都在駛離2046的列車上,卻沒多少人能真正離開,周慕雲在2046的隔壁2047落腳,創作著黃色小說、施展著風流、發洩著慾望,但想著、思緒著仍舊是蘇麗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開始兩句記得是七、八年前寫就,一直未能補全,直到前幾日,不自覺吟誦起來,才終於賦予這首詩完整。 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想的情景,是走進舊家後方的廢棄宅院,陽光從生鏽的鐵窗灑落,灰塵旋繞不已,雖然我從未在這房子住過,但從小便往這稱得上危樓的屋子裡跑,翻過許多祖父時代的物品,見過許多父輩留下的痕跡
Thumbnail
有鑑於帳號的文章主題過於分散,似乎還是有必要建立架構和統一風格。接下來,我將系統性地整理幾位文學作家和作品分析,就從比較簡單易讀的開始。第一篇將為台灣文壇早期的著名作家朱西甯。 為什麼是朱西甯?除了對浪漫年代的深深迷戀,能順便聊聊朱家和鄉土文學也是原因之一。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名,最先想到的是越南古典詩歌《金雲翹傳》,剛好是三位主角,一男二女的名字。其後聯想到陳若曦的小說《慧心蓮》,一方面書名鑲嵌主角母女的名字,另一方面內容跟現代女性遁入佛門有關。不過本作的視野並沒有離開世俗,而是始終駐足在家庭內裡,印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從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第三章   「你說,我有走錯地嗎?」   「錯不了,導航說這是你家。」   兩人站在一棟破爛不堪的蚊子屋前,「這裡頭哪怕是被盜竊了多少次啊?」   「那你這治安挺不好。」曲邵易漫不經心的滑著手機。   「挺好的,這兒不是我家。」   李時祁看著紅磚上刻的字,「許宅。真是服了這小子。」
Thumbnail
內容主要環繞在蔣南孫與她的閨蜜朱鎖鎖踏入社會的辛苦與心酸 也描述兩個閨蜜之間友好
Thumbnail
  由朱天文親自執導的《願未央》,紀錄了三姐妹朱天文(1956-)、朱天心(1958-)朱天衣(1960-)回憶其父母朱西甯(1927-1998)與劉慕沙(1935-2017)從相識、相戀到成家的故事。而由林俊穎執導的《我記得》,則描述師城胡蘭成,至今仍從事創作的朱天文與朱天心的故事。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Thumbnail
既是《花樣年華》的延續,也是《花樣年華》的餘影,2046成了一種內心最深層的秘密與記憶符號象徵,把秘密埋藏在樹洞中不代表就能忘記它,所有人都在駛離2046的列車上,卻沒多少人能真正離開,周慕雲在2046的隔壁2047落腳,創作著黃色小說、施展著風流、發洩著慾望,但想著、思緒著仍舊是蘇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