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

含有「溺愛」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傳統華人社會中,重男輕女的觀念深植人心,尤其對長子或獨子,父母往往賦予更高的期望,同時又過度寵愛。然而,這樣的教育模式,反而容易將兒子養成不獨立、不負責的「廢物」。這些人長大後可能成為啃老族或敗家子,無法承擔社會責任,甚至將家庭財產揮霍殆盡。 長子與獨子的特別地位與心理素質長子或獨子在傳統家庭中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 ── 對他「百依百順」!
最近最喜歡看的臉書是neurochild community,從腦神經科學的觀點出發,來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幾乎每則貼文都覺得很有收穫和按一個愛心不夠啊~~今天跟大家分享,以腦神經科學的觀點,解釋為何『威嚇和體罰』的教養方式,不能將孩子正向的帶領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身為完全反對體罰的人...
Thumbnail
自那以後,我時常去看望老媽媽。每次去,她依然守著那堆兒子的衣物,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有一次,我帶著一些食物去看她。她看到我,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可隨即又黯淡下去,似乎在想:這不是我的兒子。(此時老媽媽心裡一陣酸澀,她多渴望走進門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啊,她在心裡默默歎氣,那股失落感如潮水般
Thumbnail
太悲傷的故事,不過確實更生人要找工作真的是不好找,社會的接納與支持上還是比較不足
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老媽媽時,心中滿是酸澀。她住在那破舊鐵皮屋加蓋的頂樓,周圍的環境雜亂而破敗。   我輕輕敲了敲門,走進那間屋子,裡面堆滿了她兒子的衣物,仿佛每一件都承載著她無盡的思念。她就那樣靜靜地守著,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執著和迷茫。   我輕聲對她說:“阿姨,您別太難過了,您也要照顧好自己呀
Thumbnail
人格教育的養成,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同儕朋友,佔了一定的比例, 雖說慈母多敗兒,但為人父母要放棄自己的小孩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她也對弟弟對待爸媽的態度感到痛恨,更對爸媽的回應感到痛恨,因為只要弟弟一鬧,他就什麼都有,只要弟弟做了一點點的好事,就可以被爸媽稱讚好久好久。而琪琪呢? 即使她做得再多再好,也得不到爸媽的一句讚美,因為爸媽永遠覺得琪琪不夠好。
Thumbnail
咖啡廳裡擠滿了來參加開幕酒會的客人;原本這些親友高高興興,前來慶賀老闆開業的,現在卻因為發生割腕事件,客人紛紛湧到廁所這邊來,或哭泣、或唾罵、或搖頭嘆息…大家的行徑雖不一致,同情的眼神卻不約而同,望向地上橫躺血泊中的婦人。
Thumbnail
可憐的月華,期待續集!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念,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長。但是,有的家長卻將其曲解為放任。筆者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澄清,家長不能假藉「因材施教」之名,行縱容與溺愛之實。
Thumbnail
家裡的小一生下學期一開學,就掉了學生證,他連續找了兩天後,上學前對爸爸說:「這要57元,我要到學校申請重作學生證。」......
Thumbnail
「寵愛不應理解為過多的愛和過多的安慰而應理解為防礙孩子獨立,阻礙他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能力。」──摘自 亨利 T 史丹《古典阿德勒深層心理治療》 . 我非常喜歡書上這句對「寵愛」的定義。 孩子通常有許多的「想要」,而當孩子的「想要s」踩到界線,而又提醒無效、或是以起歡的方式表達他的想要,大人通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