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活

含有「研究生活」共 2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統計學習的三重境界: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回到見山是山 在研究與統計的世界裡,我最近越來越體會到一種漸進的學習歷程,就像禪宗裡說的那三個階段: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 我現在正卡在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的狀態。 當統計變得不再「熟悉」 碩士時期開始學習系
Thumbnail
前言--資料不是冷冰冰的,它其實很有個性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總是特別安靜,也特別需要耐心——那就是「資料清理」。 這不是跑模型、也不是寫報告,而是與資料慢慢相處、熟悉它每個欄位背後的邏輯與故事。這一階段看似不起眼,卻往往決定了研究的穩定度與深度。 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最近的一段研究
Thumbnail
在學術研究的世界裡,ChatGPT 已成為許多研究者提升效率的工具。然而,它的應用範圍、優勢、限制及倫理考量,都是使用時不可忽視的議題。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如何在研究寫作中運用 ChatGPT,並探討它的局限性與挑戰。
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常常卡在大量文獻閱讀、分析資料和完成實驗之間。 然而,許多研究生忽略了一件事:研究工作本身也需要清晰的「價值主張」。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如何透過「價值主張設計」的思維,讓研究過程更高效、更有意義,幫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並優化日常的研究習慣。 研究生活中常見的 3 個錯誤
Thumbnail
在碩博士的研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卻無法穩定發揮或交付成果。 這種情況,不只是因為缺乏學校傳授的知識,而是少了「在實戰中發揮技能」的訓練。 我從 Matt Beane 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Thumbnail
碩博士的學習過程,常常充滿壓力與挑戰,不少人可能會經歷情緒波動或焦慮感。李松蔚老師在《情緒管理15講》中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對情緒的理解有了全新的體會: 1. 情緒是流動的,而不是固定的; 2. 沒有所謂「永遠好的情緒」; 3. 更好的情緒狀態,是能夠自然、靈活地應對變化。 這幾句話引
對於是否更換指導老師,我陷入深深的矛盾與不捨。當年剛申請研究所時,是仰賴了老師的悉心指導。如今,因許多限制讓我不得不重新考慮換老師。未來的路途彷彿籠罩在迷霧中,想到要獨自面對這一切,便無法抑制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眼淚背後,是對過去的感激與對未來的恐懼交織,希望我能夠找到平衡,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Thumbnail
如果有很多其他考量那還是換老闆,心理學系我比較不清楚,我在的理科,我會直接硬著頭皮把舊題目完成,畢竟對理科來說,碩士論文一般也不用發paper,沒有一定要做出什麼的問題,就算是失敗,也能把失敗的部分寫成論文,就是這部分是不能走的,或是還有什麼limitation需要克服,老闆應該是要能幫忙這一塊。
日日風-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24
跳鼠飛行日記 的確有想過要就這樣拚畢業,甚至問了學術界的前輩,對方也這麼建議,只是剛好太多事情同時發生了: 1. 入學前申請的交換計畫因為疫情延了一個學期,所以我從碩一整年到美國交換,變成碩一下遠端交換、碩二上美國交換。發這篇日記時,我遠端交換的碩一下差不多結束,其實就是已經走到一半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反悔放棄交換的話,是要將已經用掉的獎學金退回去 ,至於要退多少,一整年的份是91萬,半年的話......我不敢算@@ 2. 以前系上指導老師退休的話,基本上是可以一直指導到你畢業的。但那一年系上推出新政策,規定如果指導教授退休一年內沒有畢業,就要換指導教授。然後因為原本的題目是你和原指導教授的共同智慧財產,所以前指導教授有權要求你不可以直接帶著舊題目找新老師做(除非共指,然後讓原指導教授當主要那個)。 3. 以前系上申請延退基本上可以申請五年,但我的指導教授第二年就被拒絕延退了。 4. 我自己錯估交換修課所需耗費的時間跟心力(至少要修12學分,而且不能被當,被當也要退錢回去),只至於在遠端修課的那年,幾乎沒有好好找原指導教授討論論文的事,這點是我的疏忽。 結果後來還是換新老師了。原本我的前指導教授還要把我托給系上另一個教授,結果那個教授後來說接不了,我就被丟包了?!而且原指導教授在系上人緣很差,所以沒有人願意共指。我後來是跟原指導教授數結束師生關係,直接找新教授、做新題目這樣><
臨床心理的研究生(苦行僧)生活
Thumbnail
本文寫於2005年10月。由於我的人生在2002年到2003年間經歷了一場小小的動盪,與其說是換學校,倒不如說是換心境,我不是轉學,我是重考。 巨大的壓力可想而知,我無路可退,只能逼著自己向前走。 ----------------------------------------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