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麟-avatar-img

鐘建麟

9 位追蹤者
大學接受自然科學邏輯和醫學的訓練,實習時進入醫療場域看見病人的苦痛,心中開始思考醫療和生命的意義。醫療不只是醫療,而是包含著一個人背後的生命故事和社會脈絡,因此半步跨進社會科學,就讀社會學研究所(進修中),以更多地去理解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醫師的社會、心理學想像空間
avatar-img
7會員
12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常民就是所謂的laypeople 相對於專家和知識者的而言 比較沒有關於某種專業的知識 常民也有屬於常民的知識 代表著的是常民對於自身和世界的理解
「說話」,我們的話語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存在 不論是書寫、訴說,皆是將我們的想法用語言的媒介輸出 讓他人能夠理解,達到溝通的目的 完美的話語是否存在? 存在一種絕對能被理解與絕對不會錯誤的話語嗎?
記得小時候,大約5-6歲吧 問過母親一個有趣的問題 到現在都還印象很深刻 那個問題是這樣: 「如果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走過來,剛開始沒看清楚,只有模糊的人影, 一直到我的影像逐漸清晰,媽媽是怎麼認出是我的呢? 是看到我的頭髮、髮型,看到我的衣服、穿著,還是看見我的輪廓,還是其他的呢??」
Thumbnail
負面情緒是什麼? 哭泣、難過、憂鬱、自責、生氣、憤怒、壓抑? 為什麼這些情緒是負面的? 負面情緒的負面,是社會告訴我們的,也就是社會建構的
”Father, don't you see I'm burning?” 這句話是佛洛伊德在著作Die Traumdeutung中描述的一個故事: 父親在兒子死後守夜 夢見兒子對他所說的一句話 而父親醒來後發現,兒子遺體旁的蠟燭正倒在遺體上,燃燒著
我們以為的稀鬆平常, 這種誤解也許只不過更增添了一些他人的芝麻
命名,也是就賦予一個事物名字 每一次的命名 每一個被唇齒說出的那個音、詞 都賦予它獨特性,也帶來了失落
談到少數族群,多數人會先聯想到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 似乎大多數人是屬於多數的族群 事實上多數和少數是相對而言的 多數和少數也是可變的 更甚者,每個人都永遠是屬於少數的孤獨個體
日前阿翰和家樂福合作了家樂福中元節的電視廣告(目前家樂福已下架該影片) 內容包含了阿翰模仿越南新住民的橋段 引發了台灣越裔總會會長陳凰鳳在Facebook上po文 反應 新住民感受被歧視集體連署下架該影片,並要求家樂福道歉。 後續的網路言論值得我們反思
懷孕的「麥當勞化」, 簡單的來說 即使嬰兒的出生,也如同生產線一般 講求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的四大原則: 去人性化、效率、可預測性、可計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