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他人、愛和合一

2021/12/2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你認同的是自己本身,你是在觀察;
當你認同了他人或事物,就是在觀想。
聖方濟有一天在穿過森林時,進入了觀想的階段。他突然發現:
「樹正在看我。」這時的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認同了樹木,體驗到樹木看著一個人走在林中的感覺。"
- 普蘭‧貝爾, 蘇珊娜‧貝爾:《靈性發展地圖》
這是靈性成長的一大考驗
主體如何從"我"變成"我們", 變成"他人", 變成"萬物"、"宇宙"
這時我會遁入背景當中
也就是"無我", 與"合一"
小的時候曾經在馬路上玩,
感覺到只有自己在玩, 自己是RPG中的主角
其他人彷彿是背景, 像是NPC,
直到後來, 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NPC的一員, 和其他人沒有不同
所以進到了克萊恩所說的全能幻滅後的憂鬱位置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世界多了我少了我又如何?」
這段整合很困難, 是自我探尋必經的一條路
基督教說要愛鄰能愛己, 如果是為了信仰愛人愛己, 則仍然在"愛己"的前提之下
但為什麼愛鄰如愛己
就是鄰己其實沒有不同
世界乃至宇宙皆是"一"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
「人遺弓,人得之」
「遺弓,得之」
失之,得之。
失也好,得也好,並無分野
便是道家的自然哲學,是對世界的愛,與接納
不過回過頭來
這個年代早已不談"愛"了
只談交換條件
鐘建麟
鐘建麟
大學接受自然科學邏輯和醫學的訓練,實習時進入醫療場域看見病人的苦痛,心中開始思考醫療和生命的意義。醫療不只是醫療,而是包含著一個人背後的生命故事和社會脈絡,因此半步跨進社會科學,就讀社會學研究所(進修中),以更多地去理解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醫師的社會、心理學想像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