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正
A man, a therapist, and a father.
方格正
A man, a therapist, and a father.
22
篇文章
0
專題
20
追蹤者
0
勳章
0
NFT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來點存在主義】被遺棄的恐懼,與孤獨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2023-07-04
6
【心理諮商關係】我們用了幾乎最糟的方法來認識倫理
談到諮商倫理,你會想到什麼? 大概是一堆的「不能」,像是不能有雙重關係、不能收禮、不能洩漏個案的秘密、不能與個案談戀愛發生關係等等,以至於談到倫理大家都很緊張,若被指控「違反」倫理,等於在心理師界社會性死亡。我認為這很可惜,因為這讓治療者們對於倫理的討論非常的狹隘且僵化 — 倫理被看作是不能違反的法
2023-05-16
11
【來點存在主義】兒童對死亡的認識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生物,對有些死亡焦慮特別強的人而言(例如我),這是終生都得努力去破解的詛咒。那麼人是多早,又是如何認識到死亡呢? 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Yalom談到兒童早自5歲就開始有死亡的概念,而在我的田野調查中,年紀或許可以提前到2-3歲...
2023-02-08
5
【心理師的心裡話】 治療師對個案的需要(二寫)
這個粉專有一搭沒一搭的也寫了幾年了,有時我不禁想自己究竟為何而寫? 不是為了業配,也不是為了其他演講之類的工作邀約(其實我很怕麻煩),且想到自己對著一群不認識的人掏心掏肺,更是覺得毛骨悚然,但我畢竟是凡夫俗子,每當得到一些迴響肯定,還是覺得很開心。 或許我需要一個地方去安置自己的心情,尤其心理治療是
2023-02-02
6
治療師的願望與意志
諮商師不需要個案嗎? 在愛情與友情挫敗心碎中,我們學會了一個道理— 互相需要的關係才能長久,如果其中一方過度需要另一方,關係遲早會結束(我忽然很擔心幼幼班的小犬,他目前正瘋狂地迷戀同班的男同學,去哪兒都想要手牽手,分開時甚至哭著要一起回他家)。 我不禁想,等等,那諮商關係也是如此嗎? 眾所周知,在成
2023-02-02
2
當爸爸的覺醒經驗— 來點存在主義
Yalom的研究發現,罹患癌症等不治之症雖然會讓身體衰敗,但心靈層次上卻有機會成長,因此有「癌症治癒精神官能症」一說,用方格正的說法,就是人把那層輕薄的假象給掀起了,勇敢且真切地擁抱身為自然人的淒美宿命,既然一切都會消逝,那就只有珍惜、那就只好相愛吧
2023-02-02
2
無限 ∞
每次說到以前出國發生的事情時,小犬總會問,那時候我在哪裡? 最近看了Netflix的紀錄片<無限旅程>,請了數學家、天文物理學家、宇宙學家等,發表對於「無限」的種種看法,好比有無限小這種東西嗎? 宇宙是無限大的嗎? 時間是無限延續的嗎等等。 無限聽起來好像很難,但我有個很得意的點子,可以輕易地創造出
2022-10-05
7
想增加自信心,為什麼我們用錯了方法?
身為心理師,時常有人問我要怎樣才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而多數人使用的方式,是透過加強各種能力,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厲害,然後就會有信心了。這乍聽之下沒有問題,但為什麼我認為這不是好法呢? 因為自信這個詞彙可以包含了三種架構,而人們混為一談了。
發佈於
一條橡皮筋的自由
2022-09-30
9
【從育兒談心理治療】愛的起點
記得大學剛聽到「客體關係」這個詞彙時覺得很奇怪,object不是物體的意思嗎? 如果是在探討母親跟嬰兒的關係,為何不叫做母嬰關係即可? 後來我比較明白,之所以叫做客體,是因為對嬰兒來說,爸媽根本就是生來伺候孩子(或者伺候不周時生氣用的)的工具,壓根兒沒把爸媽當作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2-09-06
5
【治療師的育兒觀察】培養自信心,歷程比內容重要
在實務工作中我發現,許多人努力追求著成功,他們不確定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又或者更深層的,自己究竟是誰(通常這個問題也是被忽略的),只是每天兢兢業業,無論是在工作或是生活,擔心自己有所疏失,因此就算下班了,腦海也總是在想工作的事情。 讓我講一個故事吧。
2022-09-02
3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