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關係】有獨立於角色外的關係嗎?

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軟弱的展現。結果就是,治療師們很擅長談there and then的東西,例如提供個案各種心理學、情緒與界線之類的相關的觀念,但對here and now發生的事情絕口不提。


就算提了,談的也是如何共同合作,能去談移情的心理師我相信已經算很勇敢了,畢竟心理師也是一般人,而我們都活在相同的「市場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被物化,彼此交換、各取所需,有時就連夫妻也要算計得清清楚楚。


所以心理師會問我:「我私人生活時偶爾會想到個案,這樣好像很不專業、健康? 」。


所以個案會問我:「一直要消化別人的情緒很辛苦吧? 你們下班之後要怎麼切割?」


在這兩造的問題裡,無論是助人者或求助者,似乎都假定了幫助另一個人是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以至於一下班就非得用力地擺脫,否則就虧待了自己,或更像是超出了什麼危險的界線。


工作經驗夠久,就可能遇到這種情形: 某個談了很久,甚至多年的個案,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就不來了。有些是完全失聯,有些則可能還會接電話或回信,但理由總是很牽強,像是工作太忙之類的,總之,我不會知道真正的原因。


這樣被留下來的我,經常想到那些離開的人。想起的可能是曾經談過的某部電影、想起對方可口頭禪,然後發現不知不覺間,也變成我的口頭禪、想對方為什麼要離開、想著對他而言,跟我的關係是不是一個不好的經驗? 想自己的失言與錯誤、想我對他的感情與無情....。


偶爾,在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離開的人再回來了。談白說重逢的心情跟見前女友很像,有點忐忑,但對於這些問題終於有機會得到解答感到鬆了一口氣,啊,少了一件未竟事務了。


對方會告訴我當時離開的真正理由,同時很驚訝地發現,原來他們的離開,尤其是用這種方式離開,會對我產生了那多的漣漪。然後在知道後,或許會有些感動,相反地,如果他們能早點知道自己對我的影響力,或許就不會離開了。


為什麼人與人的相會會產生療效呢? 我們可以很掃興地從「心智化」的角度來解答—因為個案在關係中學會了理解與想像另一個人,也就是治療者的內心世界的能力。但我更偏好另一種說法。


我認為我們始終在跟他人交換些什麼,而人能從別人那邊換到最好的事物是,別人能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快樂。再也沒有什麼比能帶給另一個人幸福更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的了。如果與我的關係,對這個人,也就是治療者是重要的、甚至是快樂的,那麼就代表我也是重要的。


但這種關係可以獨立於角色之外嗎? 我知道很多個案希望如此,所以會想在諮商室以外的地方與心理師建立關係,例如更像是一般朋友。然而就算是朋友也是種角色,我很難想像能有獨立於角色之外的關係。如同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或許在孩子長大後,會多了些對等的、人與人之間的成分。就算孩子能不以一個照顧者的角度來看父母,但彼此的關係仍無法獨立與親子關係而存在。


或許是因為我的工作,讓我很喜歡這類的劇情: 原本兩處在兩個明確角色下的人,不經意地看見了對方的人性面,進而能真正了解對方。


<進擊的巨人>中,里維與艾爾文團長是我認為非常有魅力的兩個角色,少了他們,這部動畫將失色許多。在地下街苟活的里維,原本像是流浪狗般的存在,原本他在地底世界混得不錯,但終究不容於世,缺乏活著的目標,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當他看到了艾爾文團長— 一顆能了人類、為了崇高理想堅定不移磐石,會產生了極大的認同。整部劇裡面,出生草莽的里維到後來反而成了使命必達、絕對服從的士兵,因為這是他從艾爾文團長身上學到的,活著的意義與方法。


為了人類整體,團長能犧牲私情,甚至是無數下屬的性命。最能體現的一幕是在某次戰役,團長帶頭衝鋒(獻出你們的心臟吧),在馬上奔馳的團長忽然被巨人咬住,在一隻手臂被咬著往後帶走之際,團長竟然連絲毫驚惶猶豫都沒有,眼神仍堅定地望向前方,要大家繼續向前進攻。


其實里維的眼神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艾爾文,所以當他在偶然之下,看到艾爾文表現出冷酷、理智團長以外的面向時,感到十分吃驚。


第一次是調查軍團終於發現,原來巨人的真相是人類所變成的時候,艾爾文居然像發現新知的孩子般,露出興奮的笑容。里維用不諒解,甚至厭惡的語氣問「你在笑什麼?」,頓然有了自覺的艾爾文才又戴上了團長正經八百的面具。


另一次是在軍團即將遠征,去收復瑪麗亞城牆之時,調查軍團第一次被人民們簇擁歡送著,此時艾爾文團長竟然也開心地吶喊了起來,鏡頭帶到里維的神情,也顯得非常吃驚。


在這些驚鴻一瞥中,里維理解到,原來艾爾文並非只是一個戰場指揮官,而是有血有肉,有著自己私心的平凡人。


最終在團長瀕死之際,里維選擇是要救他還是一樣瀕死的阿爾敏,戰略上來說選擇艾爾文對人類更有貢獻,就當針劑即將注射之際,艾爾文猛然舉起僅存的左手,把針劑拍開。


原來處於瞻妄彌留狀態的艾爾文,是一個正在向老師發問的學生:「既然沒有人去過城牆外,那我們怎能確定外面全都沒有人類了呢」。


原來艾爾文最大的夢想,就是解開世界與巨人之謎,只要里文讓艾爾文復活,不用多久他就能從某個地下室中得到解答,但里維選擇讓艾爾文長眠,觀眾需要很細膩體會才能明白。


里維深信,人一定要沉迷於某件事,否則就活不下去。一直以來艾爾文所沉迷的,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若他知道真相後,或許就失去了繼續活著的理由? 剩下的就只是無止盡的責任、義務與痛苦。


里維選擇讓艾爾文,以一個對世界滿是好奇心的孩子的角色離開,這是他對艾爾文這個「人」的慈悲。


好吧,寫到這邊不禁覺得這篇文的前後半段要放在一起未免太牽強,沒辦法,誰叫心理師角色外的我,就真的愛死這部動畫呢?


avatar-img
34會員
37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格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有國中生畫了幅「帝王行人過馬路」的諷刺畫得獎,Youtuber Cheap憤怒地撻伐,後來有人把事情扭曲成網紅攻擊國中生,最後流於反智地爭論誰對誰錯。 身為長年關注行人路權的一份子,我懂Cheap的氣憤。有次我帶了一雙兒女過斑馬線,途中一輛汽車迎面而來,我原以為他要停(照法規他應該要停的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
命定論: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
「我想要之後到一個沒有人欺負我的小學」  聽到小犬睡前忽然這麼說,我們才知道中班的他時常被一個大班的孩子欺負,有時候是直接打臉,有時候是故意把玩具拿得高高的,讓他拿不到,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他很久沒提了,我們以為情況有所改善,不僅看來並非如此,而且小犬這麼長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說。
我們正處於人設崩塌的時代。在訊息流通量逐漸失速的現在,要呈現一個平面完美的形象是越來越難了。我很難描述對於那些被打倒的偶像的感覺,混雜了同情的同時,也有種親切感,原來偶像也是泥巴做的,大家都是在泥坑裡打滾的普通人嘛。 啊,或許我也有點害怕,哪天也會爆出方格正心理師的表裡不一,畢竟這不是沒發生過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前陣子有國中生畫了幅「帝王行人過馬路」的諷刺畫得獎,Youtuber Cheap憤怒地撻伐,後來有人把事情扭曲成網紅攻擊國中生,最後流於反智地爭論誰對誰錯。 身為長年關注行人路權的一份子,我懂Cheap的氣憤。有次我帶了一雙兒女過斑馬線,途中一輛汽車迎面而來,我原以為他要停(照法規他應該要停的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
命定論: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
「我想要之後到一個沒有人欺負我的小學」  聽到小犬睡前忽然這麼說,我們才知道中班的他時常被一個大班的孩子欺負,有時候是直接打臉,有時候是故意把玩具拿得高高的,讓他拿不到,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只是他很久沒提了,我們以為情況有所改善,不僅看來並非如此,而且小犬這麼長一段時間,什麼都沒有說。
我們正處於人設崩塌的時代。在訊息流通量逐漸失速的現在,要呈現一個平面完美的形象是越來越難了。我很難描述對於那些被打倒的偶像的感覺,混雜了同情的同時,也有種親切感,原來偶像也是泥巴做的,大家都是在泥坑裡打滾的普通人嘛。 啊,或許我也有點害怕,哪天也會爆出方格正心理師的表裡不一,畢竟這不是沒發生過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莊子很明白的提出了:人類的不自由,最大來自於心。 人受限於框架中,以致看不清全局,自限自溺,痛苦憤恨。
調查巨人完結篇 《進擊的巨人》連載了11年7個月的歲月,終於在2021年4月份完結。人類慢慢揭開了巨人之謎。但在真相揭露後,發現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現實與更困難的選擇。
連載11年的進擊的巨人在2021年4月9日風光完結。從第一季人類之敵出現,到第四季巨人翻轉為人類工具。作者諫山創並非單純想創造一個少年擊倒巨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更為複雜的事情。我試圖以哲學,宿命論,後殖民等觀點剖析進擊的巨人。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
進擊的巨人迎來完結。 結局對許多讀者來說,可能相當具震撼力。而正是這樣的安排,讓我對這部作品的解讀,反而從原本政治的視角,轉向了性別面向。 我重新思考整部作品的故事軸線與主要角色間的關係。發現從巨人的根源「尤米爾」,到結束一切的米卡莎。而艾蓮在這中間扮演著串聯兩位女性角色的關鍵人物。
牆內是平安,牆外是危險; 牆內是圈禁,牆外是自由; 你會選擇哪一個? 明朝也有位少女試圖走出牆外, 那是爹娘師長從不敢讓她知道的世界。 這次,我們用進擊的巨人來看這位遊走生死界線, 明代調查兵團美少女──杜麗娘。
進擊的巨人從 12 年前開始連載,劇情強大的壓迫感吸引大量讀者,隨著後期故事發展,正邪立場的急轉直下。起初誰也想不到這種吃人的恐怖漫畫,竟然最後走向探討戰爭、民族、政治與自由哲學的恢宏作品。
莊子很明白的提出了:人類的不自由,最大來自於心。 人受限於框架中,以致看不清全局,自限自溺,痛苦憤恨。
調查巨人完結篇 《進擊的巨人》連載了11年7個月的歲月,終於在2021年4月份完結。人類慢慢揭開了巨人之謎。但在真相揭露後,發現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現實與更困難的選擇。
連載11年的進擊的巨人在2021年4月9日風光完結。從第一季人類之敵出現,到第四季巨人翻轉為人類工具。作者諫山創並非單純想創造一個少年擊倒巨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讀者的是更為複雜的事情。我試圖以哲學,宿命論,後殖民等觀點剖析進擊的巨人。那一天,人類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
進擊的巨人迎來完結。 結局對許多讀者來說,可能相當具震撼力。而正是這樣的安排,讓我對這部作品的解讀,反而從原本政治的視角,轉向了性別面向。 我重新思考整部作品的故事軸線與主要角色間的關係。發現從巨人的根源「尤米爾」,到結束一切的米卡莎。而艾蓮在這中間扮演著串聯兩位女性角色的關鍵人物。
牆內是平安,牆外是危險; 牆內是圈禁,牆外是自由; 你會選擇哪一個? 明朝也有位少女試圖走出牆外, 那是爹娘師長從不敢讓她知道的世界。 這次,我們用進擊的巨人來看這位遊走生死界線, 明代調查兵團美少女──杜麗娘。
進擊的巨人從 12 年前開始連載,劇情強大的壓迫感吸引大量讀者,隨著後期故事發展,正邪立場的急轉直下。起初誰也想不到這種吃人的恐怖漫畫,竟然最後走向探討戰爭、民族、政治與自由哲學的恢宏作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上次我們討論了諮商倫理,今天我們要來延續上次的話題   點我複習     (圖片出處:https://parade.com/living/boundary-phrases)     第二件事情則是要來談談「邊界」(boundary) 與「雙重關係」。 Boundary字面上的意思是界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第一次踏進諮商室的經驗,通過談話和沙盤探索,作者對責任感有了新的理解。文章中描述了作者的一些片段,以及諮商師分享的涵容概念。通過這篇文章,作者開始明白責任感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是培養涵容才是。整個文章寫作較長,對責任感和情緒管理有一定的探討,適合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當跟同事說要離職去唸書時,同事的起手式通常是:「蛤~為什麼?這麼突然?」、「你要去哪裡?」 那種感覺就彷彿,你本來以為身邊的同事就像跟你同一班車的乘客一樣,都要前往同一個或是類似的目的地。甚至是在有人提早下車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搭錯車?或是忙著檢查自己手上的車票,確認自己還在正確的路途上。 當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
Thumbnail
我曾經聽過身邊的女性友人對於婚姻有以下的期待: 「只要他把錢交給我,就什麼都好談!」 「我希望他平日晚上可以至少陪我吃三頓晚餐,每個月都要規劃外縣市小旅行。」 「我希望以後生了小孩,他可以負責半夜起來餵奶,或是包辦家務及煮三餐的工作。」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都是在自己的幻夢中營造出對於婚姻
Thumbnail
《給習慣逃避的你:心理諮商師告訴你,每個逃避行為的背後,都有需要被關心的理由》 📖 書籍簡介: 逃避,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暫時不受傷害,所以在碰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依照成長過程中學到的經驗,自然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逃避行為。   然而,當逃避變成習慣,不只原本的問題沒有真的解決,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很多個案會問我:「老師,我們這個諮商需要談多久?」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會在腦中迅速評估個案的狀況,並根據他的狀況與需求來給予他答案。如果這一題是用一個比較「不」量身訂做、比較一般性(general)的方式且摻雜個人主觀意見來回應的話,我真心想回答:「一輩子」。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上次我們討論了諮商倫理,今天我們要來延續上次的話題   點我複習     (圖片出處:https://parade.com/living/boundary-phrases)     第二件事情則是要來談談「邊界」(boundary) 與「雙重關係」。 Boundary字面上的意思是界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第一次踏進諮商室的經驗,通過談話和沙盤探索,作者對責任感有了新的理解。文章中描述了作者的一些片段,以及諮商師分享的涵容概念。通過這篇文章,作者開始明白責任感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是培養涵容才是。整個文章寫作較長,對責任感和情緒管理有一定的探討,適合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當跟同事說要離職去唸書時,同事的起手式通常是:「蛤~為什麼?這麼突然?」、「你要去哪裡?」 那種感覺就彷彿,你本來以為身邊的同事就像跟你同一班車的乘客一樣,都要前往同一個或是類似的目的地。甚至是在有人提早下車時,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搭錯車?或是忙著檢查自己手上的車票,確認自己還在正確的路途上。 當
忘了從哪邊看到的(八成又是Yalom那兒),治療關係能再區分為移情、合作同盟以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三個層次。而多數時候,我們假裝只有前面兩種關係,也就是治療者是全然專業中立的醫者/分析者/導師之類的腳色。 在更嚴苛的情境下,治療者承認與案主間有較對等的人際的關係甚至會被看成是禁忌、失誤或者是
Thumbnail
我曾經聽過身邊的女性友人對於婚姻有以下的期待: 「只要他把錢交給我,就什麼都好談!」 「我希望他平日晚上可以至少陪我吃三頓晚餐,每個月都要規劃外縣市小旅行。」 「我希望以後生了小孩,他可以負責半夜起來餵奶,或是包辦家務及煮三餐的工作。」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都是在自己的幻夢中營造出對於婚姻
Thumbnail
《給習慣逃避的你:心理諮商師告訴你,每個逃避行為的背後,都有需要被關心的理由》 📖 書籍簡介: 逃避,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暫時不受傷害,所以在碰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依照成長過程中學到的經驗,自然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逃避行為。   然而,當逃避變成習慣,不只原本的問題沒有真的解決,
Thumbnail
當你在網路上找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以後以機構代之)的時候,你會先看什麼內容呢? 「服務團隊」、「服務項目」還是「所長」是誰呢?這是以一個由使用者的觀點去看TA會在哪裡逗留,會專注在哪裡的思維。多數的構沿用其他機構現成的模板,稍微加減內容,這個時候內容就成為吸睛的關鍵了。
Thumbnail
  很多個案會問我:「老師,我們這個諮商需要談多久?」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會在腦中迅速評估個案的狀況,並根據他的狀況與需求來給予他答案。如果這一題是用一個比較「不」量身訂做、比較一般性(general)的方式且摻雜個人主觀意見來回應的話,我真心想回答:「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