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教的金錢心理學】我們與錢的距離

更新 發佈

前陣子受邀到東吳心理系演講,分享心理師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我平時很少拋頭露面,但跟東吳心理系特別有緣,幾年前我也跟學生們分享過,心理師要堅持理想的困難與寶貴之處,當時學生問到「這些跟他們現在有什麼關係呢?」,我後來又寫了篇題為<天下無賊>的文章來回應。


這次也差不多,我藉由解釋心理師的工作生態,隱含地告訴同學們,現今的經濟環境對無資產的年輕人很不利,例如在醫院、學校的約聘心理師的薪資近20年來調整相當有限,但房價物價已不知翻了幾翻,以前是千萬是豪宅百萬算名車,如今千百萬能有的選擇已經相當有限。就算是看似收入優渥的「行動心理師」,實質上的處境與uber eats的外送員相仿,不僅完全承擔起勞健保、職災風險,也難以享有任何的有薪假,例如育嬰假等福利,當然年終獎金尾牙抽獎這種事情更是無緣的。


此外由於心理師與諮商/治療所的關係往往不平等,雖然名義上為承攬,但有的經營者仍像是老闆一樣,管理著這些應該要是自由的心理師,像是要求心理師必須自費上該諮商所的課程才能開始接案等等 — 這些經營者省了雇主的責任與成本,卻仍想掌握雇主的管理權力。


說白話,想要穩定的賺錢,當心理師不是容易的選項。 不是說心理師都很窮,意思是如果目標很明確,就是想賺錢,那成為上市櫃公司的一員,與公司共享獲利,甚至未來成為主管職,都會比單打獨鬥的行動心理師來得有保障。


例如幾天前我太太去參加公司尾牙,停車時不小心擦撞到了別台車的保桿,維修金費約莫數千元,這可能是我會談一天的收入所得,但太座手氣不錯,當天抽到了幾萬元的紅包,拿其中的十分之一支付賠償足矣。


當然,我的目的並非澆同學們冷水,而是希望他們能更認識自己與金錢之間的關係,如同這十幾年來我身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所摸索的一樣,只是要沒下水過的人談游泳,也太強人所難。


曾經我也年輕過,如同台下的他們,對未來的收入感到焦慮茫然。記得大學要畢業時,我白目地問一位當年剛任教的年輕老師,他的月薪多少,他回五萬多,我更加白目地補了一句「蛤...好少喔...」(對不起! 姜忠信老師)。


又像是我剛離職去念博班時,因為正處於金融海嘯又沒了收入,時常對同學哭窮,但事實是,如果當時稍有點理財觀念,趁台股指數跌到僅四千多點之際,我把現有的一桶金拿去投資任何一檔ETF放著不管,考量到複利效應,放到十多年後的現在價值估計可以翻個8倍以上,我會比現在有錢很多。


演講最後,我想偷渡些「方老師心靈雞湯」進去,試著勸告他們,不要用錢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好東西不見得能買到快樂、對失敗與未知保持開放的態度,以及人其實是自身經驗的載具,真正的幸福來自日常經驗到的美好等等,但講到越後面,從台下同學開始渙散的眼神看來,我知道這碗雞湯喝起來並不怎麼樣。


結束後同學們的發問更證實了我的感覺,我與台下的他們並沒有太多連結。有人問「台灣心理師一個月可能賺到50萬嗎? 」也有人問「我真的很焦慮沒錢,要怎樣確保個案能源源不絕?」,這兩個問題反映出貪婪與匱乏的一體兩面。


在虛弱地回答完後,我知道自己搞砸了,我想告訴他們的東西不適合在單堂演講中呈現,而是屬於家庭學校中,一連貫金錢教育中的一環。與其說是跟同學分享,但更像是我在跟過去的自己信心喊話: 「堅持理想吧,別太擔心錢,未來會沒事的」,由此可見這一路有來的路並不從容。


在我所說的的金錢教育中,人們可以學到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資本主義怎麼發展而來? 什麼是貨幣? 與財富又有什麼區別? 金錢能買到與不能買到哪些東西? 工作與金錢的關係? 應該賺到多少錢才夠生活? 該如何投資等等,這些都是學校沒教,而我則是年過四十歲以後才陸續自學的事情,在此之前,我對金錢的認識也就是跟多數人一樣,擔心未來賺不賺得到錢而已。


如果缺乏有系統的教育,並傳達相對客觀的金錢觀,孩子們就會從社會中學習到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例如有錢是幸福成功的,沒錢的是魯蛇;不用工作最爽,勞働是狗屎(動漫迷應該懂),綜合起來答案就成了人人應該追求被動收入,早日達到不需工作財富自由的境界。


這個觀念錯誤之處在於把過度神化金錢帶來的幸福,同時也把工作與痛苦畫上等號,若人人都信奉這樣的觀念,人與人之間就成了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區別。沒有服務、創意與熱情的社會,最終才是一團狗屎。


結論:

1.很擔心未來沒錢、或者家裡比較缺錢的同學,比起當心理師可以考慮擠進大企業上班,人生難度將會從困難調整為普通。


2.家裡有些資源的幸運兒們,或是堅持挑戰高難度的勇者們,希望你們出社會當心理師後,在努力賺錢的同時,也別忘了反思自己與金錢的關係,這些問題同時出現在個案與心理師身上,因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而且會深深影響(自費的)諮商關係。


3.真的有本暢銷書在談金錢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oney>,但中文翻譯得比較那個一點,叫做<致富心態>,我很推薦大家一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方格正的沙龍
41會員
42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方格正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18
在<上篇,可以!>中,我談到聊天AI的種種優點,尤其是它總是以「支持」與「理解」做為回應的開頭,我認為這部份遠比後續的建議分析來得有價值多了,因為儘管人們總是嘴硬地說自己想要的是具體的建議與實質的改變,但心裡頭真的需要的是被深深地理解,我數不清有多少次個案失望地對我說「我覺得你不夠了解我」,這部分我
2025/02/18
在<上篇,可以!>中,我談到聊天AI的種種優點,尤其是它總是以「支持」與「理解」做為回應的開頭,我認為這部份遠比後續的建議分析來得有價值多了,因為儘管人們總是嘴硬地說自己想要的是具體的建議與實質的改變,但心裡頭真的需要的是被深深地理解,我數不清有多少次個案失望地對我說「我覺得你不夠了解我」,這部分我
2025/02/12
Hi,還有人在嗎? 消失的這一年多我沒閒著,在寫一本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的書,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笨拙的作者,無法一心二用,所以把心力都放在寫書上了,現在寫得差不多了,所以開始可以寫點別的。 每次新科技降臨我總是很抗拒,如同當年刻意不換智慧型手機,後來還不是用得比誰都兇,這次的AI浪潮也是一樣,之
Thumbnail
2025/02/12
Hi,還有人在嗎? 消失的這一年多我沒閒著,在寫一本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的書,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笨拙的作者,無法一心二用,所以把心力都放在寫書上了,現在寫得差不多了,所以開始可以寫點別的。 每次新科技降臨我總是很抗拒,如同當年刻意不換智慧型手機,後來還不是用得比誰都兇,這次的AI浪潮也是一樣,之
Thumbnail
2024/04/16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
2024/04/16
【心理諮商歷程】為什麼諮商要談那麼久? 我常去公園跑步或吃午餐,久了後發現常在公園走動的就是那些固定班底,好像RPG遊戲裡的NPC一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在公園出沒(或許對別人來說我也是NPC),其中有一對母女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媽媽約70多歲,40多歲的女兒看得出來是身心障礙者,大概是輕度智能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心理與生活」課程作業之一,有關自我與他人、心理調適等主題的講座。
Thumbnail
「心理與生活」課程作業之一,有關自我與他人、心理調適等主題的講座。
Thumbnail
最近聽到podcast重新路一段上面的討論說,因為自己的家庭並非傳統完整的家庭,自己在的交友經驗中,能深交的朋友往往是家庭也非傳統完整家庭的同學,反而覺得那些出身傳統完整家庭的同學常常很"白目"。 聽完真的很有感。 我的心理師或是說心理系畢業的朋友真的好少好少,但真的留下來的,真的在過往都有在學
Thumbnail
最近聽到podcast重新路一段上面的討論說,因為自己的家庭並非傳統完整的家庭,自己在的交友經驗中,能深交的朋友往往是家庭也非傳統完整家庭的同學,反而覺得那些出身傳統完整家庭的同學常常很"白目"。 聽完真的很有感。 我的心理師或是說心理系畢業的朋友真的好少好少,但真的留下來的,真的在過往都有在學
Thumbnail
我的朋友曾和一些心理師交手,如果「交手」比較攻擊性的話,那我換成「討論」。
Thumbnail
我的朋友曾和一些心理師交手,如果「交手」比較攻擊性的話,那我換成「討論」。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這是一個社區心理師能否接地氣的關鍵點。這可能要從學校教育開始講起了,特別是在研究所的期間,碩士論文是自己的研究,可以推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篇論文從前面的文獻回顧開始,就是在一個「隱形框架」之中,應用既有的知識作延伸的研究,這些文獻回顧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論文所作的打底工作,他們如何設計實驗、問卷調查..
Thumbnail
  默默地看著浮華的心理師世界,關起門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不吸引人也罷,流量本來就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事。
Thumbnail
  默默地看著浮華的心理師世界,關起門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不吸引人也罷,流量本來就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事。
Thumbnail
  「這也跳太大了吧!」我已經不意外,當有人得知,我從資管轉入心理後會有這樣的反應 …   如此自以為是、立下狂妄 flag「我會用我的方式,讓以後和我接觸的人,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的我…
Thumbnail
  「這也跳太大了吧!」我已經不意外,當有人得知,我從資管轉入心理後會有這樣的反應 …   如此自以為是、立下狂妄 flag「我會用我的方式,讓以後和我接觸的人,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的我…
Thumbnail
#心理師職涯現實與迷思 #大部分選擇沒有嚴重到無法回頭 #可能只有瑞凡回不去 ⁡ 以前在研究所時,最常聽到老師說:「如果你想要賺大錢,有很多行業可以做到,真的不一定要做心理師。」 但往往學生時期感覺到的都是:應該不會這麼差吧?可是我看某某某(有名的心理師)看起來應該賺的不少啊! ⁡ * ⁡ ⁡ *
Thumbnail
#心理師職涯現實與迷思 #大部分選擇沒有嚴重到無法回頭 #可能只有瑞凡回不去 ⁡ 以前在研究所時,最常聽到老師說:「如果你想要賺大錢,有很多行業可以做到,真的不一定要做心理師。」 但往往學生時期感覺到的都是:應該不會這麼差吧?可是我看某某某(有名的心理師)看起來應該賺的不少啊! ⁡ * ⁡ ⁡ *
Thumbnail
我自己在受訓經驗中,不只一次被遊說,被鼓勵,把大量金錢投入自己的受督與受訓這件事情,叫做(準)心理師的自我投資。
Thumbnail
我自己在受訓經驗中,不只一次被遊說,被鼓勵,把大量金錢投入自己的受督與受訓這件事情,叫做(準)心理師的自我投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