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有個老問題 — 這世上的一切是否都已註定? 我更喜歡印度神話的說法: 其實這個世界不過是梵天大神的一個夢境,而我們只不過是活在其中罷了。兩者共通之處在於,自由意志其實充其量只是人的一種掌握感,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其實老早就註定好了。
科學家們竭盡一生所探究的,正是世上的因果關係。例如氣象學家建立預報模型,只要考慮、能預測的變數越多,模型就越準確,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可以預測千里外的颱風形成與數日後的天氣。
身為科學的模仿者,心理學家的企圖同樣也在於建立預測人類行為的模型,當然牽涉的變數量太巨大了,至今的預測只能有個大概,時常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像是那些學生可能會自殺? 某個受刑人有無再犯之可能等等,所以專家們只好硬著頭皮給出答案。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相信科學、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且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如此,那麼「理論上」來說,未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可被推演的、宇宙中的一切早已註定。
如同年幼的艾倫,或許就是經驗到母親被巨人吞噬的悲劇,才讓他有著毀滅世界的欲望;或許是世人對亞爾迪亞人的仇恨,才導致地鳴的反噬;又或許如現實世界中的以巴衝突,乃至於整部人類史,都是仇恨與暴力的循環。
當艾倫碰觸到女王的那瞬間,他知曉了未來的結局,後來他告訴阿爾敏,他嘗試了無數次,無論如何一切都無法被改變。命運如火車般不斷前進,而他、以及所有人都只不過是火車上的乘客。
當然這只是動畫,實際上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但讓我們想像一下艾倫的心情,當他發現其實一切都已註定,自己不但沒有自由,就連意志也只是一種錯覺時,會是何等的絕望?
艾倫說,自己是「自由的奴隸」,可以有兩種含意,其一是把「的」看作是從屬的介詞,也就是「自由」的「奴隸」,意味著追求艾爾迪亞人,尤其是他深愛的朋友們的完全自由的艾倫,其實反而失去了自由。如同現今社會中,人們為了追求財富自由而賣命工作,反而失去了自由一樣。
若把「的」看作是形容詞語尾,也就是「自由的」奴隸,便是在反諷一直以來艾倫堅持的自由只是種錯覺,他始終只是命運的奴隸。
如同吉克,曾經有個年輕人告訴我,他認為人類不該出生,只要活著就有痛苦,若痛苦是惡,那活著就等於惡。我反問,但活著也會有快樂啊,他的回答是,但如果你沒出生,就不知道自己失去了這些快樂,而且還不用經歷這些痛苦。
我後來知道,這些看似慈悲的思想叫做「反出生主義」,也是吉克的「艾爾迪亞安樂死」計畫的依據,
在最後與阿爾敏的對話中,吉克從口中說出了叔本華的哲學。在<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叔本華提出生命的意志在於繁衍,無論有意無意,人的一生就都受到生命意志的驅使,去滿足一個個慾望,又再經歷慾望滿足後的無聊,生命本質上除了繁衍外是缺乏意義的。
艾倫與吉克果真是對厭世兄弟,一個不相信人有自由,另一個不相信活著有意義。
相反地,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角色努力地追尋著意義,像是讓人泫然欲泣的調查軍團。他們是一群註定從空中殞落的自由之翼,每當有人陣亡,親友以及本人最想知道的是「我為人類做出貢獻了嗎?」,這是他們活著的意義。
最撼動人心的是艾爾文團長,最後他知道自己必須帶頭衝鋒,他與所有跟隨他的團員們都將死去時,他是這樣鼓舞著夥伴們:
「這一切都沒有意義,不管抱持什麼夢想或希望,不管過上多幸福的人生,還是被岩石砸碎身體,都一樣。人類總有一天會死,那麼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嗎? 降生在這世上本就是毫無意義的嗎?死去的同伴也是嗎?那些士兵們的死也是毫無意義的嗎?
不,不對。為那些士兵賦予生存意義的是我們。那些勇敢死去的死者、那些可憐的死者,能夠悼念他們的是生為生者的我們。我們將會在這死去,將意義託付給下一個生存者,這正是唯一一個能夠對抗這殘酷世界的方法。士兵們憤怒吧!士兵們高呼吧!士兵們戰鬥吧!」
對調查軍團而言,他們生命的意義是緊緊交織、一棒接一棒的。所以里維兵長始終惦記著死去的同伴們,努力地想幫大家見證最後的結局,才能證明自由之翼的存在與殞落是有意義的。
最後融化並拯救吉克的,是阿爾敏對活著的愛。他說:
「那一天的風很暖和,光是跑步就覺得很舒服...很多枯葉在空中飛舞。那時不知為何我這麼想著,我是為了在這裡三個人一起賽跑才出生的...雨天待在家看書、松鼠吃著我給的松果、還有大家一起逛市場時...我都會這樣想。」
阿爾敏手中的葉子,在吉克眼中卻是棒球,那是他生命裡微小難以取代的快樂,傳接球沒有意義,但光是可以跟喜歡的人一直玩傳接球,他就滿足了。
與調查軍團的大義不同,阿爾敏的生命是屬於個人及經驗的。他經歷過許多痛苦,但從沒有放棄希望,一直以來支撐著他的,也對於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期待與快樂。這裡不能不提到艾爾文,在「團長」角色底下的,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大男孩,這也是他能持續忍受內心煎熬與重責大任的動力。
米卡莎對艾倫的愛幾乎是盲目的。自從被艾倫拯救開始,保護艾倫就成為米卡莎生命的意義。問題是,愛跟自私是同一件事嗎? 若是如此,米卡莎不可能會傷害,更別說殺了艾倫。 又或者,愛應該是自私的相反? 一個人若懂得「愛」,就不會只侷限於一個對象,而是整個世界,若是如此,米卡莎應該殺了艾倫,為了這個世界。
經歷無數內心掙扎的米卡莎,最後用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這可能是動畫史上最衝擊、衝突的場面 — 米卡莎深深地吻了她剛斬下的艾倫的頭。而正是這一幕,讓尤米爾放手了。
尤米爾對弗里茲王的愛更是全然盲目的(就連雙目都被王給奪走),因為自私的愛,得到巨人之力的尤米爾助紂為虐,幫助弗里茲以開疆闢土,犧牲無數人的生命與幸福,包含自己的三個女兒。
尤米爾最終看到了一個不同的結局,若她當時跟米卡莎一樣,選擇的是無私的愛,拯救的不是弗里茲王,而是自己的三個女兒,或許一切都會不同了。
邏輯上看來命定論難以被反駁,最真切的證據就是你我最後的命運 — 我們終將死去,這是打從出生就註定的了。還好,人的主觀經驗並非如此,我們總是感覺到,自己是自由的,能做出各種選擇,儘管時常為此驚心膽跳,但正因為一切都是未知的,活著才如此有趣。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談的也是人身為自身世界的創造者這件事,其中主角Pi的名字饒具深意。圓周率π是個固定卻又無限的數字序列,如同我們的人生,就算一切都已命中註定,但不繼續演算下去,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出現的會是什麼數字。如同十年我不會知道,未來會有一部動畫作品讓我如此感動。
<進擊的巨人>所頌揚的並非虛無主義,而是對活著、世界與他人的愛。觀賞這部作品的過程,讓我跟阿爾敏一樣,不禁讚嘆「活著真美好啊!」,感謝諫山創與動畫製作團隊,你們對創作的愛我確實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