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說得很好,但我覺得這樣好累,為什麼不為了自己而活?
在這篇文章裡,我看到了新的思維 x 傳統定義下的成功,台灣過去近百年來累積的文化遺毒,讓現在的年輕人依舊要活在「拼命賺錢」的思維框架裡。
看看時下的年輕人,無論是否是「網紅」,已經有太多年輕人正透過「網路」來賺錢。雖然依舊是勞動力的變現,但與過去販售時間的模式,已經有所不同。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台灣本土的傳產企業體制內,年薪百萬和月薪三萬最大的不同,比起「實戰經驗」或是「產值」,更多的是「忍耐力」和「能不能提供給老闆或長官情緒價值」。而在真正的外商企業中,年薪近百萬我想只是剛起步沒多久,至於能否往上推到 150、200萬,那就是個人能力,也就是文章所提到的「被需要」。
但,都無關所謂的個人 IP。
在現在的社會模式下,要去討論個人 IP能帶來的優勢,我想最主要的有兩種:
1.跳脫傳統公司企業的框架,得以用「個人 IP」來吸引金流,無論是替他人服務,或者認識方式。
2.依舊在傳統公司企業的框架,但活用「個人 IP」來為公司增加更多的收入,就像是文章開頭所提及的:因為發文,所以有人來應徵;因為發文,所以有人來詢問如何做到的?
但前者,那是一種「為了自己而努力」的個人 IP,後者... 要說那是個人 IP嗎? 我想更適合用「無償加班」來形容吧?
直到有一天,後者離開公司,轉向為前者的時候,那才是真正個人IP開始有價值的地方。
也是我最開始提到的,這樣好累,為什麼不為了自己而活?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我月薪三萬不到過,也年薪百萬過。但只要有人向我詢問「為什麼要放棄年薪百萬的工作時?」,我一律回覆「年薪百萬買不到我付出的時間,我獲得了再多錢都買不來的時間。」
講這個其實有點好笑,但看看所有「富豪」,他們可能已經有點年紀了,給年輕的人建議 9成 9都是「珍惜時間」。可是台灣的企業文化呢?「你的時間不重要,廉價的賣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