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人力資源專家 黃至堯-avatar-img

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人力資源專家 黃至堯

2 位追蹤者

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人力資源專家 黃至堯

2 位追蹤者
avatar-img
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人力資源專家 黃至堯 博士
5會員
15內容數
我是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也是人力資源專家 曾任104人力銀行中國區獵才總監,對於人才市場有深入研究 這裡記載我一路走來,獵才、培訓的經歷心得和日常體悟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作者:人力資源專家黃至堯博士 創辦人對於自己的企業必然投入大量的心血,也獲得創辦人最多關注與資源,很多時候這個企業更像是自己的大兒子,而對於未來將要接班的團隊(這裡指的無論是有血緣關係的二代或來自外部的職業經理人)充其量都只能算得上“次子”。因此創辦人vs. 企業 vs. 接班團隊,三者很自然地構
Thumbnail
五年前,如果你問我:「你有沒有經營個人品牌?」我可能會笑說:「那是藝人、網紅的事。」但如今,這句話已不再適用。隨著遠距工作、平台經濟與數位轉型重塑職場結構,我們正從「企業靠品牌,個人靠履歷」,全面轉向「企業靠IP,個人靠影響力」。
Thumbnail
窩4枇杷-avatar-img
2025/08/06
文章說得很好,但我覺得這樣好累,為什麼不為了自己而活? 在這篇文章裡,我看到了新的思維 x 傳統定義下的成功,台灣過去近百年來累積的文化遺毒,讓現在的年輕人依舊要活在「拼命賺錢」的思維框架裡。 看看時下的年輕人,無論是否是「網紅」,已經有太多年輕人正透過「網路」來賺錢。雖然依舊是勞動力的變現,但與過去販售時間的模式,已經有所不同。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在台灣本土的傳產企業體制內,年薪百萬和月薪三萬最大的不同,比起「實戰經驗」或是「產值」,更多的是「忍耐力」和「能不能提供給老闆或長官情緒價值」。而在真正的外商企業中,年薪近百萬我想只是剛起步沒多久,至於能否往上推到 150、200萬,那就是個人能力,也就是文章所提到的「被需要」。 但,都無關所謂的個人 IP。 在現在的社會模式下,要去討論個人 IP能帶來的優勢,我想最主要的有兩種: 1.跳脫傳統公司企業的框架,得以用「個人 IP」來吸引金流,無論是替他人服務,或者認識方式。 2.依舊在傳統公司企業的框架,但活用「個人 IP」來為公司增加更多的收入,就像是文章開頭所提及的:因為發文,所以有人來應徵;因為發文,所以有人來詢問如何做到的? 但前者,那是一種「為了自己而努力」的個人 IP,後者... 要說那是個人 IP嗎? 我想更適合用「無償加班」來形容吧? 直到有一天,後者離開公司,轉向為前者的時候,那才是真正個人IP開始有價值的地方。 也是我最開始提到的,這樣好累,為什麼不為了自己而活?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我月薪三萬不到過,也年薪百萬過。但只要有人向我詢問「為什麼要放棄年薪百萬的工作時?」,我一律回覆「年薪百萬買不到我付出的時間,我獲得了再多錢都買不來的時間。」 講這個其實有點好笑,但看看所有「富豪」,他們可能已經有點年紀了,給年輕的人建議 9成 9都是「珍惜時間」。可是台灣的企業文化呢?「你的時間不重要,廉價的賣給我吧!」
這家公司導入績效制度,績效面談也定期進行,問題在於制度若沒有真正與員工共鳴,就不具備向心力。許多企業談「人才」只看外在誘因(薪資、獎金、升遷通道),卻忽略內在驅動:「我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需要、被成就?」我常說:人才不是招來的,
Thumbnail
文|黃至堯/人力資源專家 在企業面臨擴張或轉型的關鍵時刻,選對高階主管,往往是決定勝敗的臨門一腳。然而,許多老闆在面試高階主管時,卻始終掉入一個老問題:過去的成功經驗無法預測未來。 作為一位長期協助企業主進行高階選才與接班佈局的顧問,我每年面談超過百位以上的高管候選人。經驗告訴我,真正具備戰略落
Thumbnail
前陣子我受亞太家辦協會之邀,前往日本演講。說來也巧,我對東京其實不陌生——過去曾在那裡的五星級飯店總統套房中,進行過幾場難忘的高階面試。這次重返東京,卻換了個角度,思考的不是招募,而是生存。 日本,這個高度老齡化且經濟停滯多年的國家,企業究竟是怎麼撐過來的?又是怎麼轉型、逆勢成長的?走訪下來,我發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商機#市場#企業
MIT研究指出,擁有卓越人才團隊的企業,其市值增長速度高於同行317%。然而,許多企業主卻面臨:即使提供高薪,仍難以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內部培養的中層管理人才要麼被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行業挖走,要麼因為過度的工作壓力選擇離開。部分企業主甚至不得不考慮縮編或關閉公司,人才荒成為企業迫在眉睫的問題。 上個月
Thumbnail
瞬息萬變的職場中,Z世代(1997-2012年)和Y世代(1981-1996年)正面臨著獨特的職業挑戰。他們需要在快速發展的科技與訊息中競爭,還要應對工作不穩定性、職業倦怠感及人際關係的多重挑戰。因此,若想不被淘汰,除了持續學習別無他法。職場政治學亦成為核心競爭力、應對職場挑戰的重要工具。
Thumbnail
商業競爭不只是產品的較量,更是信任的競爭。 你可能擁有卓越的商業模式,但如果市場對你毫無認識,客戶憑什麼選擇你? 個人IP不再只是名人或網紅的專利,而是每位創業者、企業家、專業人士都該經營的資產
Thumbnail
職場情商的重要性與提升方法:透過稻盛和夫的成功哲學、職場案例分析,以及情商五個維度的探討,提供提升職場情商的實用技巧,例如黃金20秒與856呼吸法、堅守專業與底線、目標導向與對事不對人、向上管理與向下兼容、同理心的運用及制定規則與明確邊際等,助你應對職場挑戰,提升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進入2025年這個重要轉折點,全球市場從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變遷,到自由工作者崛起、多元合作模式的工作型態轉變,就業市場的規則正被重新定義。 最近受邀到復旦商學院進行演講,分享的議題是「職場冰河期的生存之道」。希望本篇文章,供大家學習思考。期待大家在「職場冰河期」能夠持續提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