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25職場轉型之道 — 「微型創業」成新趨勢【震旦月刊】

迎接2025職場轉型之道 — 「微型創業」成新趨勢【震旦月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進入2025年這個重要轉折點,全球市場從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變遷,到自由工作者崛起、多元合作模式的工作型態轉變,就業市場的規則正被重新定義。

最近受邀到復旦商學院進行演講,分享的議題是「職場冰河期的生存之道」。希望本篇文章,供大家學習思考。期待大家在「職場冰河期」能夠持續提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為社會價值創造。

受邀到復旦商學院進行演講,分享議題「職場冰河期的生存之道」。(圖/影響力教育基金會)

受邀到復旦商學院進行演講,分享議題「職場冰河期的生存之道」。(圖/影響力教育基金會)

Q1:「職場冰河期」職場面臨什麼挑戰?

經濟下行對於職場造成影響,我稱為「職場冰河期」,例如:職位競爭激烈,過往年薪兩三百萬的高管,紛紛降維競爭年薪百萬的職位;此外,組織架構與獎酬制度也面臨重塑壓力。這不僅僅是經濟週期的波動,更改變企業和個人的合作模式。除了經濟所帶來的改變,隨著智能化技術的普及,重複性、流水線式的工作將逐漸被取代。這將使企業更關注員工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而非單純的執行力。要求員工不斷迭代自身技能,拓展專業邊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業市場同樣受到人口改變的衝擊,少子化導致勞動力結構改變,企業須應對人才短缺問題。而靈活用工模式,例如:自由接案者(Freelancer)在全球已超過十億人,比例較前幾年大幅提高,工作模式從單一僱傭關係向多元化合作發展,扭轉了傳統的就業模式。

Q2:如何適應商業市場的快速變動?

「微型創業」成為職場冰河期的一大解方,微型創業雖小但卻蘊含無限可能。微型創業以靈活、小規模為核心特點的經營模式。它不僅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精準切入滿足消費者日益個性化的需求。講究快速試驗、精準落地的時代,微型創業就像一場小而美的革命。簡單來說,微型創業在於結構靈活、快速試驗、快速反饋、快速調整,試探市場需求,找到最佳切入點,沒有大公司繁瑣流程,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全球知名諮詢公司Deloitte前副主席Dr. John Hung表示企業若想提升績效永續經營,創辦人必需把時間關注在三大方向,也就是核心管理的三大構面。


1. CEO教練:問題永遠都在前三排,透過高管教練,安排大咖思想碰撞,比老闆一人胡思亂想要好得多。


2. 影響力訓練:善用個人影響力為公司創造銷售,包含:戰略銷售,同理心,個人IP呈現(說故事的力量)缺一不可!


3. 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無論公司大小,想要永續經營就必須要打造全員統一的價值觀跟企業文化是企業必修課。 

Q3:「個人」的應對策略:如何提升自我價值?


1.從價值交換到創造價值

未來企業與人才之間的關係將聚焦於「價值創造」,企業將更加重視真正「創造價值」的綜合能力。舉例:頂尖銷售人才,除具備高效執行力,還需與高淨值顧客建立深度連結,成為不可替代的價值鏈核心。確立個人「明確願景」,幫助你吸引那些志同道合對同樣議題充滿熱情的人。比方說,你的人生目標是改善偏鄉教育,那麼那些對於偏鄉教育同樣抱有深切關懷的人,自然會想加入你的團隊,在創造共同價值的同時,也能提升自我價值的實現。


2.同理心(Empathy)將為核心成功關鍵

我曾經培養過數千名高管,頂尖人才有八大共通點,其中一個就是「同理心」。不僅讓你在人際互動中具有優勢,在產品設計、研發策略上都有幫助。在思考顧客畫像與需求的時候,要理解他們的痛點與爽點,而不只是紙上談兵。舉例:如果設計師本身沒有挺著大肚子,很難理解孕婦實際感受,因此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要求設計師配戴肚子,這絕對比單純想像而研發的產品更滿足顧客需求。


3. 系統性學習與長期準備

持續提升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時刻關注行業動態,掌握最新的數位工具,如社群媒體分析、人工智慧應用等。避免片段化學習,最好能夠建立對應對職場變化的長期系統學習計畫,並且提升對政策和市場變化的敏感度,提前做好轉型與求職準備。在不景氣的時代,投資什麼都有風險,唯一不會後悔的投資,就是投資你自己!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描繪AI的發展藍圖,加上台灣半導體獨步全球的完整供應鏈,讓莘莘學子及廣大上班族趨之若騖、競相投入人工智能相關產業。 

面臨職場冰河期,企業正經歷組織重組。(圖/Canva)

面臨職場冰河期,企業正經歷組織重組。(圖/Canva)



Q4:「組織」的應對策略:未來職場如何進化?

面臨職場冰河期,企業正經歷組織重組。唯有不斷適應時代變化的組織,才能充分激發員工潛力,保持強大競爭力。


🅐 適應靈活用工模式,組織與人才關係的轉型

全球有近15億自由接案者。創業初期可以小組模式啟動合作,用短期合作測試彼此契合度,例如:以專案制邀請自由工作者加入,待合作默契成熟後再進一步加深合作關係。


🅑 組織共好,實現「抱團成長」

團隊合作不僅是單純資源交換,更是共同打造價值的過程。例如:一些微型創業者與自由工作者,透過靈活的項目分配與酬勞模式,實現「抱團成長」。要注意的是,為了讓團隊共好,創業者需要明確自己的核心價值,並讓其他成員相信這個價值的意義。組織改變,獎酬制度也要更加Smart,讓成員清楚自己的努力如何影響整體目標。這樣的機制不僅能激發內部動力,還能有效減少內部矛盾,為團隊帶來穩定性。  


🅒 強調價值共創的「利他思維」

賺錢的本質就是「利他」,創業也是一樣。能解決社會痛點時,成功便隨之而來。《日本家族企業白皮書》中提到以「回饋地方」為核心理念,方能成功實現財富與文化的多代傳承。讓自己的企業不僅是一門生意,更成為社會價值的推動者,打造持續發展的品牌形象。未來不再是單一企業的比拼,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競爭。創業者應尋求與顧客、合作夥伴共創價值,實現長期共贏。

Q5:如何在市場重組中挖掘創業機會?

人口結構改變帶來了市場需求,是所有組織、創業者需要考量的。若能深入研究這些需求的本質,便能從中找到藍海。高齡化、少子化是兩大趨勢,提供微型創業者找到機會。 

打拼第三人生:「壯世代」創業機會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60歲以上佔20%,45歲以上的壯世代更將超過全國總人口的半數,達到51%,壯世代成為創業市場的潛力股。他們具備專業知識與經濟基礎,是理想的創業群體。如發展顧問型事業,提供商業諮詢、教育培訓等,充分運用職場經驗。此外,他們也學習透過經營部落格、YouTube頻道結合電商銷售,創造多元收入。壯世代創業不僅是個人成就的實現,也能為社會注入新的經濟動能,成為未來市場轉型的重要力量。

滿足少子化家庭的精緻需求

家庭規模縮小,父母對孩子的投資更精緻化,從教育到生活消費品的選擇都傾向於追求高品質和個性化。創業者可開發定制化教育內容,如專注於雙語學習、素質教育,甚至是家庭心理支持等領域。這些需求不僅具長期性,還有利於打造品牌忠誠度。

面對職場變化 人人都應做好準備

失意時找出路,不如在得意時想好退路。夢想啟動離不開規劃,清晰設計每一階段的目標與策略,確保隨著市場變化靈活調整。從職場冰河期到經濟新動能的轉變,無論是組織還是個體,唯有透過不斷調整與適應,才能在變局中抓住機遇。參加專業論壇或加入創業者社群,獲得他人經驗。當然聘請顧問進行專家諮詢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文/震旦月刊第 642 期/黃至堯・知名人力資源專家博士

avatar-img
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人力資源專家 黃至堯 博士
3會員
10內容數
我是影響力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也是人力資源專家 曾任104人力銀行中國區獵才總監,對於人才市場有深入研究 這裡記載我一路走來,獵才、培訓的經歷心得和日常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T研究指出,擁有卓越人才團隊的企業,其市值增長速度高於同行317%。然而,許多企業主卻面臨:即使提供高薪,仍難以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內部培養的中層管理人才要麼被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行業挖走,要麼因為過度的工作壓力選擇離開。部分企業主甚至不得不考慮縮編或關閉公司,人才荒成為企業迫在眉睫的問題。 上個月
瞬息萬變的職場中,Z世代(1997-2012年)和Y世代(1981-1996年)正面臨著獨特的職業挑戰。他們需要在快速發展的科技與訊息中競爭,還要應對工作不穩定性、職業倦怠感及人際關係的多重挑戰。因此,若想不被淘汰,除了持續學習別無他法。職場政治學亦成為核心競爭力、應對職場挑戰的重要工具。
商業競爭不只是產品的較量,更是信任的競爭。 你可能擁有卓越的商業模式,但如果市場對你毫無認識,客戶憑什麼選擇你? 個人IP不再只是名人或網紅的專利,而是每位創業者、企業家、專業人士都該經營的資產
MIT研究指出,擁有卓越人才團隊的企業,其市值增長速度高於同行317%。然而,許多企業主卻面臨:即使提供高薪,仍難以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內部培養的中層管理人才要麼被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行業挖走,要麼因為過度的工作壓力選擇離開。部分企業主甚至不得不考慮縮編或關閉公司,人才荒成為企業迫在眉睫的問題。 上個月
瞬息萬變的職場中,Z世代(1997-2012年)和Y世代(1981-1996年)正面臨著獨特的職業挑戰。他們需要在快速發展的科技與訊息中競爭,還要應對工作不穩定性、職業倦怠感及人際關係的多重挑戰。因此,若想不被淘汰,除了持續學習別無他法。職場政治學亦成為核心競爭力、應對職場挑戰的重要工具。
商業競爭不只是產品的較量,更是信任的競爭。 你可能擁有卓越的商業模式,但如果市場對你毫無認識,客戶憑什麼選擇你? 個人IP不再只是名人或網紅的專利,而是每位創業者、企業家、專業人士都該經營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