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寫作的你們是否有過以下這種感覺:讀完一本覺得好棒的書,內心湧起與人分享的熱情,但是好在哪裡卻又無從說起。。。又或者這本書對你啟發很大,即便記著了當中某些關鍵句子,就是無法有條理把作者想法完整的呈現給別人。當你興起得向你的友人訴說,這本書如何與你過往的經驗連結起來時,你心血來潮的分享卻對別人來說變成一種勞叨。當下他就是無法感受你的所見所聞,只想你快點把話講完轉換話題。當你期待別人讚你想法獨得,有洞察力的時侯,卻換來別人不耐煩的臉色,心中多少都會不滿,畢竟你窮盡所有力氣將作者的想法與你過去的所見所聞產生連結,單是這個過程已經令你興奮不已,但是別人不一定讀過你讀的書,他們的經驗也不一定與你一樣,導致他們無法從言說間體會你的興奮及那本書的魅力。。。別人的不解,或者希望別人懂你的興奮,成為了我下筆的動機。
好了,有了寫作動機便可以動工了。問題是,要把一堆飄渺如煙的思緒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想法、甚至命題是件很費時的事。據說infp的思考過程是散亂無章,一些句子可能觸動到你的內心深處,在你腦海中具有翻雲覆雨的力量,但是就是無法當下把它的力量具體說出來。
村上春樹曾經形容,寫小說就是一個在荒無的地方掘出水源的過程。作為職業小說家,寫作這回事可不是等待靈感降臨,而是不斷積極去發掘。這個比喻對我的影響可就大了,他完美捕捉了像我這種要透過下筆後才知道自己想寫甚麼的人的難處,給了堅持下去的動力。掘這個舉動,就是與土地角力的過程,需要力氣,也需要耐性。某程度上,寫書評也是一個與書中的作者及自己角力的過程。你要能把作者的想法完整呈現,必先要把對方的意思搞懂,因為用自己的文字說清楚,那是將別人想法解碼並重組的必經過程。再來就是,在將別人的話反覆思考過後,能否與你的知識網產生串連起來。整個過程其實就是用自己所懂的去評論別人的想法。你會發現,你過往吸收了的相關知識,會因為評論別人的想法而變得更好理解、更簡潔。某程度上,寫書評是一個對自己的知識網來一次去蕪存菁的整理。
對於我來說,最好的書評,往往不是有多少讀者喜歡,而是在發掘的過程中能否把你引領到一個自己也感到意外的結論,會否因動搖到你的知識網而令它有所調整。它是最好,因為你已經窮盡了你的知識去寫,過程中逼你走出一些用字習慣、將一些句子精雕細琢來把陌生又熟悉的想法寫出來,令整個人的表達能力得以提升。寫書評同時是自癒的,因為從結論中能看到很多原本啟發你下筆的思緒痕跡,這些飄渺得如幽靈的思緒,最後有賴於文字的媒介來獲得肉身,有了輪廓而變得可理解、可看見。他們終於可以下凡與人互動,不再囚禁在那細小的腦袋,只有你懂他們的好。你的腦袋亦因經歷了一次激烈的整理而變得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