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龐帝(上)-人是身體與思維兩者不可分隔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一陣子在寫展覽內容時,看到了有人在研究梅洛·龐帝的〈知覺現象學〉,46頁的論文我馬上非常有興趣的看完,讓我對梅洛·龐帝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巧合的是跟我在看〈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中梅洛龐帝也是當時提出現象學的大師,而其中對於梅洛‧龐帝的形容是這樣的,西蒙·波娃學生時期就認識了梅洛‧龐帝,這位出身中產階級,溫文儒雅又帥的梅洛·龐帝總是笑臉迎人,每個見到龐帝的人總是會立即喜歡上他,龐帝雖然只比波特娃小兩個月,但內心卻更閒適自得,波特娃在筆記寫道:「龐帝的性格不激烈,而上帝之國事為了激烈的人預備的,他堅持與人和善。這與我太不一樣了,她是一個有強烈好惡的人,但他在任何境遇中,都會從多個側面去考量,並願意把人們往好的地方想。」〈摘選自存在主義咖啡館〉梅洛龐帝對於任何事他並不會抱持絕對.,同時涉及多種領域,又建立在「曖昧性」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到他政治態度相比同代人都要來得中庸跟溫和,或許也從他的個性及行事風格所展現出來。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研究現象學的學者,都會閱讀他們倆位的著作),而梅洛龐蒂則認為是「知覺」,而這其中的差異,也就是身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胡塞爾所提出事物,也就是「被思想的物件」表示「意識的指向性」,而龐帝則認為從意識到物件存在了身體怎麼去接收(視覺、聽覺、行為等),現象學除了表明實在物,還有兩者之間無形中看不見的關係存在,「人是身體和思維不可分割的存在」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
從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意識即創造世界,龐帝的整個學說也融入了海德格的存有論,龐帝從笛卡爾延續出「我在」是在超驗運動中完整化,海德格認為的世界並不是指物理實體世界之物的總和(在世界存有),而是指讓人於其中生活的意義網絡,舉個例子,一支筆是不能單獨存在的:筆需要伴隨紙,同時,要有桌子、椅子等等,這些東西及用途串聯出了一個意義網絡(存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結合胡塞爾、海德格、笛卡爾的學說,龐帝認為人實際所體驗的世界之基本定義,一邊是先有的存有「原樸存在的宇宙」,另一邊則是圍繞著此有的一切活動,表示空間和時間的一種「事實局勢」,哲學的首要活動就是要從客觀世界回到經驗世界中去,「人總是在世界之中,只有在世界之中才能認識自己。」龐帝在他的著作〈行為的結構〉中說到,意向從中發射出來的自我、承受意向的身體、意向趨向的諸物,這三者就是經驗活動的統一不可分割的三項,構成行為結構,在龐帝的解釋下,存有不再只有二分的概念,是一個綜合、複雜且具曖昧的,他說:「我只是要指出哲學不再應該按照上帝、人、被造物的劃分來進行思考⋯⋯」
而我會覺得龐帝的解釋對我來說特別具有吸引力跟認同,就在於小我、大我、超我,意識所延伸出來的世界,怎麼反應在真實的世界,我的意識創造了世界,回過來世界又創造了我的意識,所有一切又反應在我的行為,而這一切行為又是隨時都在調整且變動(舉例:25歲的我與35歲的我的想法與認知是完全不同,可又都是我),存有是在可見與不可見穿梭在其中,表述在當下活生生的現實,身體不只是一件事物,同時也是經驗的前提,由向世界的知覺性和傾注形成,下一集來談談梅洛.龐帝的思想如何影響現代藝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我在別人眼裡算什麼?一個可有可無、古怪透頂、令人不快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地位,也永遠不可能有,但我希望有一天,人們通過我的作品,能夠了解這個古怪而毫無存在感的人。」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城市的孤獨是一種文明下的產物,我們擁有的越多,越覺得失落,有人迷失、有人空洞、有人隱藏,最大的共通點是我們感覺與人們隔離。一路賽跑的我們,在忙碌的一天裏,回到家中無聲的對白席捲而來,有人說每一盞的燈光下都有一個故事,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永遠不懂別人的難,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
作者卡穆在1940年3月的一條筆記中就反覆提及自己在人群中感到陌生,感到自己距離生活何其遙遠,而在卡穆筆下以道德標準及社會觀感建置的理性世界,提出道德和倫理的挑戰
病毒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職業、生活情況而有所區分,就算是長照未出門的老年人都會染疫了,就拿人性來說,不管任何人,對烙印的恐懼害怕也不比其阿公店的人少
「我做了這麼多,我拋下一切,我的人生都給了你,你要回饋我。」這種以價值交換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依戀的愛是真的愛嗎?這種愛的交換也存在現代許多親情、愛情、友情的現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Thumbnail
  身體圖式便是這樣一個身處於科學轉折點上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其還具有充分的模糊與歧異性的情況下被使用,而在這一概念的發展進程之中,它自行推翻了原來的方法論,讓我們對身體的理解更進一步。透過探究這個概念在思想史裡的轉變,也能讓我們初步認識到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如何不同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對身體的理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