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遇見大型的野生動物是令人興奮心動的時刻!在台灣,除了常見的松鼠與在天空飛翔的鳥類之外,真的確定能遇見的大概就是梅花鹿了!
如果到馬祖的大坵島旅行,100%可以遇見一群群野生的梅花鹿。大坵島是離島的離島,原本是個無人島,但是現在有了一間民宿兼飲料店,除了一位民宿主人以及他養的雞之外,就是數十隻野生梅花鹿。大坵島很小,繞著島走一圈,頂多也是1、2個小時左右,所以你若安靜地走在步道上,遇到梅花鹿是沒有問題的!
大坵的梅花鹿來自墾丁地區所復育的梅花鹿。梅花鹿自古縱橫在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卻由於數百年來大量捕捉,最後一隻梅花鹿於民國58年被捕捉後,就此在野外絕跡。
鹿群與台灣先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以鹿為名的地方,從南到北,有71處之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彰化鹿港,台南的鹿耳門,梅花鹿一直是台灣自然史的一部份。因為身上有漂亮的白色花斑,所以有梅花鹿之名。牠們從冰河時期台灣與大陸相連時就已移入,後來隨著環境變遷演化成台灣島上的特有物種,活躍在全台灣的丘陵與平原。
梅花鹿一直是先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資源,飲血食肉,以鹿皮禦寒,以鹿茸製藥。甚至到了17世紀,荷蘭人帶來的經濟外貿活動中,將鹿皮大量外銷,紀錄中數量曾大到一年20萬張鹿皮出口,這也帶來梅花鹿的族群大浩劫。
台灣先民捕獵梅花鹿的紀錄圖畫。Photo source:wikimedia
在荷蘭人來台之前就有日本人來買鹿皮,因為當時日本在戰國時期,武士甲穿的內衣要用鹿皮來做,所以需要大量的鹿皮。後來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中斷了鹿皮外銷,但是梅花鹿的數量並沒有回升,因為鄭成功開墾台灣,將平原變成田園,種植甘蔗與各種糧食作物,梅花鹿也就失去了自然棲息成長的空間。到了現代,幾乎所有中低海拔的自然野地都快消失了,當然更沒有梅花鹿的容身之處。
梅花鹿的復育也是台灣首度嘗試的大型哺乳動物復育計劃,在73年6月計劃開始進行當時,台灣的野生梅花鹿已經絕種多年,復育計劃的首項難題是到那裏尋找確保純粹的台灣特有種梅花鹿的基因?是民間養鹿場還是動物園?
後來考慮到民間馴養的梅花鹿也許曾經和自日本等地引進的其他亞種雜交過,血統不易掌握,動物園中的梅花鹿顯然比較可靠,於是趁著台北動物園要從圓山遷到木柵時,選取了22頭台灣梅花鹿(5雄17雌),於民國75年11月運送並飼養在社頂復育區的臨時鹿舍內。
梅花鹿的復育地點在評估過各項環境因素後,選定社頂自然公園北側沿海丘陵地帶,約120公頃的區域。從民國83年~98年,進行了14次野放。233隻野放的梅花鹿,至今在野外自然繁衍的數量估計已有1500隻以上。不過梅花鹿生性害羞,在墾丁廣大的草原中,要與牠面對面相遇並不容易。
野放至今20多年,雖然花費不少預算及人力,但是計劃算是成功的。讓梅花鹿能夠重回自然荒野,不只是多增添些許自然美景,更深的意含是我們搶救了一種原本幾乎滅絕的物種,為地球的基因庫留住了一種可能流失的基因,同時也展現了台灣回應了國際野生動物保育壓力的誠意。甚至到了今天,國際知名保育領袖珍古德博士在世界各地演講時,也都會把台灣梅花鹿的復育成績當作典範以及對未來世界所懷抱的樂觀希望。對國內民眾而言,更是非常好的生態教育的實例。
復育計畫中,最早的梅花鹿是來自動物園。Photo source:pixabay
不過,太多的梅花鹿也形成新的問題。因為社頂地區的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的小樹苗全都被鹿給啃光,墾丁民眾種的牧草與作物也常受損害,若以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來看,墾丁地區大量的鹿群吃掉所有新生的樹苗,森林無法更新,若是大樹因颱風或其他因素死亡,沒有新生的小樹替補,那麼強勢的外來種銀合歡也許就會佔據原生樹種的生存空間,改變了原本的森林結構,原本的生態系統就會瓦解。
過多的鹿群真的很難處理,因為不太可能開放狩獵,也沒有經費幫牠們結紮,也不太能像送到大坵島一樣,送到其他地區野放,因為那只會造成更多地方的災難。不過,若單以一個已在野外滅絕的物種重新再出現的角度來看,梅花鹿的復育還是很有意義的。
在20多年的台灣梅花鹿復育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復育的技術與經驗,但同時也瞭解到,當一個物種從大自然消失後再來做復育,除了花費龐大的成本之外,結果也是我們不容易掌握的。那麼以此為鑑,對於那些還存在台灣自然荒野裏,但是生存已經深受威脅的物種,我們應該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採取具體有效的行動,這才是梅花鹿復育歷程最重要的意義。
封面圖片來源:vegafish@wikimedia by c.c. 2.5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