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薄薄的書,大約只有兩萬多字,包含一篇論文加上一篇演講稿的內容。不過這本書卻解決了我一個困惑——為什麼每個人都那麼累,那麼無力?為什麼現代憂鬱症的人這麼多?
作者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來解釋,認為上個世紀是免疫防衛的時代,是一個有明確區分朋友與敵人,自身與外來者,裡面跟外面的世界。就像哲學家傅柯以規訓社會來描述,那是一個否定性的社會,由充滿各種禁令的「否定性」所規範,從小我們要不斷被權威指導——不可以,不允許,因此我們心中有無數的「應該」,大家都只能遵循著那些「應該」而生活。
規訓社會的後遺症,是製造出瘋子和罪犯。
來到這個世紀,規訓社會瓦解,典範轉移成「功績」的社會。不再有限制,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每個人不斷地追求成功與卓越。在這個時代,父母師長不斷地告訴你:「沒問題的,你一定可以的!」
是的,我們的免疫系統找不到入侵者,我們已經沒有一個必須打倒的權威;我們沒有了敵人,所以免疫系統轉而攻擊自己。外在的威迫轉變成自我剝削的強迫症,我們努力工作不再是為了生存的必要,而是來自過度積極與神經質。
所有人不斷追求各種目標,因為只要你願意,沒有什麼不可能。快節奏的生活擠壓了我們所有時間的空檔,我們越努力參加活動,越是焦慮不安。
以前我們有憤怒的對象,有可以反抗的敵人;但是現在社會沒人會限制你,規範你,我們的生命反而剩下莫名的焦慮與恐懼。哲學家史賓諾滿莎說:「一切定義都是否定。」有了限制,我們才能認識自我。其實生命的開始,來自於細胞,細胞的形成來自於那一層細胞膜,將世界分成我己內與我己外,因為那層膜的圈隔限制,才形成生命。
當什麼都可以,失去了界線,沒有了否定,也就失去了定義。當自我可以無限擴張沒有限制時,當然也就失去了方向感和存在感。每當別人說:「你一定可以的!」、「只要你願意,你就有無限可能! 」只會讓我們覺得很累,很無力,很倦怠。因為我們被自己逼得不斷地活動,卻不知為了什麼活動。
法國社會學家艾倫貝格認為,現在社會要求每個人採取自動自發的行為,每個人都有義務去成為他自己,因此,憂鬱症患者往往只是拼命努力想成為自己,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這是個很有趣的觀點。
作者也提出,現代社會過度刺激,太過於鼓勵積極正面。那些太大量的訊息讓我們的感知能力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因此現代人被迫養成「多工作業」的方式。
作者認為失去專注能力的多工作業並非是文明的進展,反而是能力退化的現象,是自古在野地求生存必要的技能。野生動物必須將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活動,所以無法處在專注或沉思的狀態,而這種沉思的專注力,是屬於人的大成就,也是文明發展的根源。但是到了現代,這種深層的專注卻被不斷出現的訊息或多工作業給取代。
不斷逼自己參與活動,卻不知道為什麼。Photo source : pexels
哲學家班雅明認為,純粹喧囂忙碌,只是不斷複製,加速現有的事物,那種如夢般放鬆已經逐漸消失。尼采也說:「由於缺少從容寧靜、我們的文明走向一個新的野蠻狀態,這是心神不寧的過度忙碌。」他建議必須要有沉思冥想的時間。
也因為過度積極,不斷地活動,讓我們感知世界、感知生命的方式也改變了。所有事都在變動中,忽然出現又很快消失,這種事事都「短暫」且「易逝」的感覺,連帶會讓我們惶恐而缺乏自身的「存在感」。或許該找回生活裡的「安息日」,主動地什麼事都不做,讓自己有沉思、有獨處,有靜下來的能力。
我們要恢復對外在刺激說「不」的能力,我們也必須學習「不要立即」回應刺激。作者認為,這種時時刻刻都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我同意作者的觀點,你呢?你會無力嗎?在每個工作段落主動給自己摒除一切干擾,獨處沉思的空白時間吧!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