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野綾子是個日本很著名的作家,雖然已經超過80歲,依然很有活力的創作不歇。
她主張「不動聲色地消聲匿跡,是一種美學,更是死者對這個社會最高的禮儀」。她認為葬禮可以免了,趁著肉體消失不見的機會,讓所有的存在都消失。因此她一有時間就開始整理東西,該扔的扔,可以送的就送走,甚至連相片都燒掉,打算只留下大約五十張。當然,財產也都趁早處理掉,她認為什麼財產都不留給孩子,對他們反而是最好的;若真的還剩有一點財產及遺物,一定要在死前清清楚楚地分配好。
她的這些觀點對我是個當頭棒喝。不免環顧自己四周,堆滿了許多東西,不是什麼貴重東西,所以送人也沒有人會要;但是真的要「斷捨離」,似乎又捨不得。
有時候捨不得丟,是因為想不出扔掉的好理由,畢竟這些都是自己當初慎重收下或花錢購買的;但是若我們反過來想,或許會容易一點——也就是真切體會到如今我們所擁有的每一樣財產,每一件自己珍視的收藏品,在我們逝世之後,最終也會失去。所以換個方式問自己,除非我們能想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證明它必須被留下來,並會被後人好好珍惜,否則現在就該丟掉。
東西太多了,是丟不掉,還是不想丟掉?Photo source : wikipedia CC BY 2.0
或許因為這樣的體認,從很早以前至今,我從不收集或收藏任何古玩或小玩意。即便我喜歡看書,也收藏書,但那些書也是基於內容是自己喜歡看,會再看為著眼點,而不是收藏什麼版本,多珍貴、值多少錢為考量。
看到有些長輩耗費畢生心力收集某些物品,生前寶貝得不得了,死後子孫立刻當垃圾扔或當廢紙賣,所以我頗贊成某位前輩所說的,只要這類東西有專門的圖書館或機構單位在保存,自己就不收藏。有的人更極端,只要這本書或這個資料下次真的要用時還可以找得到或買得到,自己就完全不保留,扔掉或回收掉。
道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捨不得丟棄?我想除了是對過去的執念之外,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對未來的不安,無法從擁有中解脫。畢竟恐懼與貪念,是每一位如你我這般凡人的心性,也是我們人生牽牽絆絆的緣由吧。不要說什麼特殊癖好或收藏了,有些日常用品,或者是有的沒有的收了一大堆演講或參加活動時別人送的紀念品,一不小心就把家裡有限的空間堆滿了。
我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看到家裡或辦公室太雜亂太多東西,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整理,卻常常清理一陣子就半途而廢;好不容易整理得稍微清爽一點,過沒幾天又堆滿東西了。
許多專家建議,對於正在使用中的物品,整理是有方法的。首先是同一類文件資料就盡量用同一尺寸;再來是不要用太多收納盒,因為會找不到;第三個是若一件東西太久沒有用到,就不要留了;最後是物物有定位,用後立刻歸位。也有人提醒各類東西都有固定的限量,不管是衣服或書籍,只要購買一件新的,就逼自己淘汰一樣舊的。
整理前要先全盤想清楚,最好不要用「大搬家」式的,在興頭上時一舉將全部東西扔掉,因為這樣一定會後悔,或因以後會擔心是不是不小心扔錯不該扔的而記掛在心。最好的方法是藉由清理外在物品重新認識自己,並且面對自己的現在與未來,然後進一步將自己的工作內容、時間分配及人生做一番釐清。
之所以不要趁著興頭上,一鼓作氣將周遭的物品全都扔掉,因為真的身無長物,太乾淨太有秩序沒有任何雜物也令人心驚。畢竟只有太上才能忘情,其下不及於情,情之所衷,正在我輩。身無任何雜物不只是丟了自己人生的記憶,而且還會錯失與朋友的因緣及別人對你的期待。
前王品集團戴勝益董事長用的方法是,把每個月(或每季,可以依個人的人際關係往來數量而異)所有與人連結與往來的回憶全部裝入同一規格的大牛皮紙袋,紙袋上寫下年份月份(或者再多一些小備註也可),然後整袋歸檔,若老了以後想回憶,或有需要,可以非常容易一袋袋拿出使用。
整理是必要的,但也不要太過度,有點亂又不會太亂,整齊清爽但又不失去人味為大原則。這也是書架、書房、辦公桌的最佳理想狀態,我覺得保留一點點必要的小小混亂,是創新,好奇的來源,也是人生活得興高采烈的條件。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CC BY 2.0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