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迴避而遺忘:慘無人道的「卡廷森林大屠殺」

2017/05/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看了一部波蘭教父級導演Andrzej Wajda執導,獲200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Katyn》。這部電影講述二次世界大戰時,兩萬多名波蘭軍官遭蘇聯殘酷集體屠殺之事,史稱「卡廷森林屠殺」。電影沒有複雜的故事情節,講述了從1939年到1946年,這個事件幾個相關家庭的故事。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也出兵從東方入侵波蘭。波蘭亡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文字在我的腦海中慢慢浮現。

 

波蘭軍隊投降,士兵被德國人俘虜,幾萬軍官則成為蘇聯的戰俘。半年之後,這批波蘭軍官被蘇聯帶到俄羅斯斯摩棱斯克旁邊的一個叫作卡廷的森林,一個接著一個,用手槍從腦後開槍殺死。電影在尾聲時描述了整個過程,蘇聯紅軍執行這一任務時,手續完備,程式精確,有條不紊,從容冷靜。這些受難者被埋在早已挖好的幾個長方形大坑之中,上面蓋上厚厚的土,還有松樹和白樺樹。這是一群被決定遺忘的人。

 

然而這個事件並未被遺忘。

 

卡廷大屠殺

Photo source : wikipedia CC BY 3.0

 

戰事詭譎,德軍不久之後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發現並揭示了這一慘絕人寰的屠殺,還拍攝成一部紀錄片,把它當作反蘇聯的重要宣傳內容。戰事繼續發展,二戰逆轉,蘇軍再度「解放」了這個曾經被它和德國瓜分的國家,蘇聯提出了對於卡廷事件新的調查報告,「是德國人幹的!」這一官方結論隨著二戰結束,波蘭成為蘇聯羽翼之下的共產黨國家並維持了近五十年。

 

這一事件不會被遺忘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家人,是波蘭人民。這部電影介紹了幾個這樣的家人給我們認識,都是普通人,沒有英雄。其實整部電影都沒有什麼英雄,只有讓人在乎的普通人,有些顯赫,有些卑微,有些勇敢,有些懦弱,有些決定回應良知,有些決定服從現實;但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面對殘酷的高壓統治,無論來自侵略的異族列強,還是本國的集權暴政。

 

他們面對這一整個民族必須共同背負的歷史記憶時,沉默似乎是唯一的選擇。但,還是有一個年輕人,一個受難者的後代,在填寫入學申請履歷時,堅持寫上父親1940年,亦即蘇占時期被殺於卡廷,不符合官方的1941年,亦即德占時期的版本;一個年輕女性,另一位受難者的二姐,決心為弟弟製作墓碑,寫上1940年,卡廷,而大姐在吸收那個入學申請者的同時,與妹妹爭辯墓碑沒有意義,因為「波蘭不會再自由了。」電影中還有一個波蘭軍官,原本同是戰俘,倖存下來,在向殉難好友的家人報了他的死訊之後,舉槍自盡。

 

卡廷大屠殺

Photo source : wikipedia

 

那個青春勃發的年輕人,離開了申請就讀的學校之後,在街頭撕掉了共產黨政府張貼的海報,上面寫著「堅決鎮壓反革命。」(台灣的中文翻譯是「異議分子格殺勿論」,我相信從語義上應該更精確吧),為此遭到追捕,在和一個美麗的女學生一起躲避軍警,渡過了一個極美麗的下午之後,在傍晚被射殺。我的太太,我孩子的母親與我一起看電影,噙著淚心痛地說,太沒有價值啦,撕一張海報而犧牲生命。我喃喃地回答,是代價太高,但絕不是不是沒有價值,表現無懼是崇高的價值。

 

這部電影在歐洲上映時,引起極大震撼,尤其在波蘭,連映一個多月,散場時人們往往都還安靜坐著,久久不願離開電影院。我在猜測他們的心情,今天波蘭人的心情。痛心、屈辱還有懺悔吧。

 

這事情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當年共產黨政府想要人民遺忘的努力隨著時間也一定收到了相當成效。我似乎可以看見,到了八十年代,「卡廷」這個詞彙在波蘭已經很少被提及,幾個良知知識份子的呼籲,得到的是人們冷漠的回應。偶爾從海外波蘭人那裡聽到隻字片語的波蘭年輕人,問他們的父母卡廷是什麼,回答都是「別問!」BBC的記者在華沙詢問人們對此事的看法,大多回答是「那是過去很久的事了,我們早已遺忘,更關心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更關心我們的未來。」而同樣那些波蘭人又過了二十年,坐在電影院中感受著痛心、屈辱還有懺悔。

 

是的,我並不僅僅在講波蘭,在講卡廷而已;我也在講中國,講天安門,講六四。我也在講無論如何迴避,我們都不會遺忘。我不相信遺忘,人類沒有主動遺忘的能力,只有迴避。回避的過程是一個屈辱的過程,只有自我麻痹才能承受那種屈辱。

 

自我麻痹與回避都不會是永久的。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CC BY SA 3.0

編輯:熊編

 

吾爾開希
吾爾開希
自由主義者,民主制度推動者,民族自決擁躉者;總體來說喜歡我們的這個世界,感恩於生活於這個世界的機會,喜歡凝視和思考我們的這個不完美但充滿希望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