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峽祖師廟,幾件你不可不知的建築藝術

2017/03/1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三峽祖師廟又稱長福巖,祭拜從福建省泉州府安溪鎮清水巖分靈而來的清水祖師。

 

三百多年前,一群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的移民們來到三峽、大溪、鶯歌一帶開墾,1767年時,有七組人馬從安溪清水巖迎來的原鄉信仰——清水祖師,並且動工建造祖師廟,自此三峽祖師廟便成為三峽一帶重要的信仰中心。

 

祖師廟建成的兩百多年裡,歷經風霜,道光十三年時因地震損毀而進行第一次的重建;1895年時,日本佔領台灣後來到三峽,因遭受三峽居民激烈反抗,日本人為了報復,放火焚街,祖師廟也遭波及焚燬,直到1899才在地方士紳籌劃下二度重建。其中第三次、也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次,莫過於在1947年,由台灣早期知名藝術家李梅樹教授所主導祖師廟修建工程。

 

修建後的三峽祖師廟,被稱為「東方藝術殿堂」,廟內的裝飾融合東方傳統與西洋美術的特色,許多裝飾具有高度藝術價值而且全台獨有。今天就要帶大家看看,三峽祖師廟在哪些地方技冠群倫,令人津津樂道!

 

一、三峽祖師廟的三次重建——全台施工時間最長的廟宇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離臺,三峽祖師廟歸公家所有,由當時在地方上非常具有聲望的藝術家李梅樹教授管理。李梅樹篤信清水祖師,愛好藝術,極其用心地進行了第三次的重建計劃,從募款、設計、成立委員會、工程進行等,無不親力親為。

 著名美術家李梅樹。1947年曾主導重修三峽祖師廟,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祖師廟因而名譟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Photo Source:李梅樹紀念館

 

在重建期間,李梅樹堅持其理想,希望修建完的廟宇能夠弘揚傳統文化、吸引觀光客以繁榮地方、並以藝術之美善化群眾。

 

在眾所矚目之下,第一期的整修在1947年動土,由祖師廟前殿開始進行全面整修,還買了臺灣神社的鳥居改作龍柱。1963年進行到中殿,1975年鼓樓施工,直到1983年李梅樹過世前後橫跨30多年,是全台施工時間最長的廟宇。

 

由於李梅樹對於品質的高要求、傳統匠師人才的流失,以及資金的不足,造成工程進度十分緩慢而招致許多批評。尤其李梅樹教授去世後,工程進度就更難符合原有標準,據我們致電祖師廟確認後,至今後殿仍在整修,修建工程逾一甲子仍未完工。

 

二、廟宇就是一座美術館——由李梅樹打造的藝術殿堂

 

在李梅樹教授的高規格要求之下,祖師廟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文化與寺廟藝術的廟宇,特別是在他「質美工巧」的要求下,寺內的每一件雕刻品,不僅是精美,更可以「鬼斧神工」稱之。

 

藝術家性格追求完美,加上李梅樹地位崇高、影響力廣大,他請來了北部黃龜理師傅、中部鹿港李松林師傅,南部陳振雄師傅等國寶級師傅,共同投入祖師廟的重建。這幾位名家都是當時的大師級人物,木作的造詣非常高,即使如此,廟宇中的每一塊雕刻李梅樹還是都親自監工,做不好馬上打掉重做。對於材料他也很要求,木頭選用台灣檜木和樟木,除了精雕細琢之外,一定要能表現出豐富的藝術性。

 

左一為黃龜理,日治時期出生於台北,臺灣重要民俗木雕藝師。Photo Source:林國彰@典藏台灣。

 

李梅樹以創造藝術品的高規格要求,重建祖師廟,使得廟宇不只是當地信仰中心、宗教場所,還是一座雕刻博物館。祖師廟的地位也從一地方性之聚落廟宇,蛻變為世界性的廟宇,能有「東方藝術殿堂」的美稱,與主事者有密切的關連。

 

三、「以木為頂、以石為底」——手工雕刻而成的祖師廟

 

一般來說,廟宇中的彩繪是為了保護木頭不受氣候、蟲害所侵蝕而損壞,但因為彩繪顏料會隨著時間脆化,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將舊的漆刮下來,再上一層新的作為保護。

 

為了讓歷史悠久的三峽祖師廟,在重建之後成為可以長久留存的特色建築,因此李梅樹決定不採用不耐保存的傳統彩繪,決定「以石頭為基礎,以木為頂蓋」,從前殿石階開始,全廟的地面、牆壁、廊柱全部使用石材砌築,構成一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

 

從前殿石階開始,全廟的地面、牆壁、廊柱全部使用石材砌築,構成一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Photo Source:森情寫意部落格

 

四、重現歷史故事、栩栩如生的「石雕」——無處不雕、無處不琢

 

祖師廟的壁體從基座到連接天花板的水車堵都是以石材疊成的,非常注重線腳及比例的正確性,而且石材的每個部分皆施以雕刻。

 

即使祖師廟全以石材為壁,也並未因為要處理大量石材而粗製濫造。廟中無論圓雕、浮雕或透雕,皆精緻生動,美妙絕倫,圖案都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材——例如鎮守正門氣勢非凡的石獅、黃鶴樓周瑜設詭計、華容道關公放曹操、金雁橋孔明捉張任、飛龍案包公審狄青、鴻門宴等石窗人物之雕刻,均可看出師傅非凡的手藝。

 

祖師廟的石雕圖案都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材,圖為八仙過海中的呂洞賓與鍾漢離。Photo Source:森情寫意部落格

 

石雕題材不受拘限,除了走獸、花鳥、水族之外,還有狼犬、熊、穿山甲、烏賊、章魚等。其中又以柱珠雕刻的表現題材最為特殊多變,形態設計巧妙,不拘泥題材的選擇,雖然使得祖師廟的建築龐雜、風格無統一性,卻是獨有的特色,足見匠師的創意和技巧。

 

祖師廟中殿四對花崗石大柱、有于右任賈景德閻錫山高拜石等名家所撰寫的對聯,再交由石匠陰文鐫刻。環繞中殿的廊柱共有十對,正面三對為全廟中石雕的精華,無不巧奪天工,栩栩如生,鏤空深度達三、四層。龍柱內層的圖案,連龍鬚、龍鱗都歷歷可見,功夫技巧之深可見一斑。

 

祖師廟石柱皆以透雕法完成,雕刻至最精細巧妙之處,甚至可以看到五層相疊的結構。Photo Source:取自森情寫意部落格

 

值得一提的是,三川門兩側的石獅是李梅樹親自雕製的。話說在主持修建時,李梅樹的高標準常引起匠師們的不滿,原本工匠們並不信任學西畫的李梅樹,因此對於他的意見並不理會。在雕刻石獅時,因為多次不滿意匠師所雕之石獅,匠師不服,於是李梅樹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加以設計造形,雕出石獅雛形,再交匠師修整,這才讓匠師們肯定他的能力。這座石獅氣勢非凡,特別是有西方美術寫實風格,不論是鬃、尾線條轉折的美感,或是整體動態和空間深度都是特出之作。

 

由李梅樹親自操刀的石獅。Photo Source:潘立傑攝影。by c.c 2.0

 

五、156根龍柱——台灣廟宇之冠

 

「龍柱」是台灣廟宇中相當重要且常見之物,但一廟之中頂多兩、三對。而在三峽祖師廟裡,原先設計之總數高達156根,目前已豎立130根,位居全國之冠。

 

廟內鎮殿之寶,為正殿前面的3對石柱,取名「百鳥朝梅」、「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雙龍朝卅六關將十八騎」。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百鳥朝梅柱,仔細去看可發現左邊、右邊各五十隻鳥,合起來一百隻鳥竟有不一樣的種類,不一樣的姿態。這也是李梅樹的堅持,當初師傅們想破頭也刻不出不同的鳥類,李梅樹還拿世界鳥類圖鑑給雕刻師傅參考,因此「百鳥朝梅」有一百種各具特色的鳥類,光一根柱子就花了一千多個工作天。

 

石柱上不但花、鳥、龍的紋路歷歷可見,人物姿態互異且生動活潑,其刻度更深達3、4層相疊的結構,內還有八角柱心,並且在接縫處歷經多次磨光,雕刻工匠的技術可說是鬼斧神工。

 

 

祖師廟中有名的「百鳥朝梅」柱。Photo Source:顏麗家攝。

 

六、國寶級藝師的精心「木雕」——黃龜理、李松林

 

雖說石雕工藝精巧,三峽祖師廟中的木雕亦是匯集黃龜理、李松林等國寶級藝師的精心傑作,每一件精緻繁複的作品都是珍寶,特別是三川門上的木雕,可是多位名家的心血結晶。

 

祖師廟內的藻井斗拱數量眾多,三川殿正上方的「藻井」,結構完全不用一根釘子,只是利用斗拱的搭接,層層疊疊上移到屋脊,堪稱傳統建築技術的極致表現。

 

祖師廟的木雕所選用木材乃最好的檜木,作品不乏出自名匠之手,內容以神話故事及歷史演義為主,由於木雕上皆貼有金箔,顯得金碧輝煌。Photo Source:取自森情寫意部落格

 

廟內每件木雕作品,也都是民間傳說或吉祥語的結合,每件人物雕刻都引經據典,或取材民間傳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二十四孝故事等,充分顯示寺廟勸人向善、教育忠孝的功能。

 

而無論花鳥、人物、飛禽、走獸都出自名家手筆。又每幅雕品均是由一整塊木材刻成,如前殿內拱的獅子,胸前的垂鍊和鍊子中央的鈴鐺,與獅子腳踏的球,球內吊一小球,全是一木雕成,由此可見木雕手藝之精巧與細穎。木材選用檜木和樟木,為防蟲蛀,上貼金箔,更顯金碧輝煌。

 

七、三川殿正門十幅銅製門神——台灣廟宇首作「銅雕」

 

多數廟宇的雕刻僅有石雕與木雕兩種,別出心裁三峽祖師廟還有銅雕,而且是台灣首間以銅雕作為裝飾的廟宇。據廟方所言,是因為李梅樹擔心傳統木門的彩繪顏料,會因風吹日曬而剝落,因此採用銅質浮雕的手法鑄作,廟門、牆堵和廟內的銅像皆可以看到做工精緻的銅雕。

 

祖師廟的銅雕師傅黃源龍曾談及,銅雕與一般雕塑無異,僅製模方式或材料有所不同。製作過程大約可分成三階段——首先,必須「製模」,通常以石膏作為材料,敷於以油土塑好的作品之上,並且會在石膏中加入麻絨,以增加石膏內部黏結能力,避免龜裂。

 

製模完成後將由土胎體去除,該模便稱做陰模;有了陰模後,第二個步驟就是「製陽模」,方法為在陰模內塗以隔離劑,之後倒入陽模材料(可以石膏、水泥或合成樹脂為之),等待期凝固後便可取出;最後則是「翻砂」,於陽模上做砂模,並在其上敷土作銅肉,也就是銅板的厚度,接著將陰模覆蓋其上,清除敷土,合兩模為立體之模,在其中灌注銅漿,凝固後拆膜,就可得到成品。牆堵因為面積大,故必須採行片片湊合的製模方式,稱作「活模」,小型的銅雕則為「死模」。

 

祖師廟三川殿的門神為銅雕的主要代表作,明間、左右次間和龍虎門共10扇門上,分別為哼哈二將、四大天王、加冠晉祿及榮華富貴,由當年國立藝專雕塑科學生和匠師一起完成的,也是全台首座以「銅雕」繪製門神的廟宇。

 

祖師廟的銅雕門神。Photo Source:取自森情寫意部落格

 

除此之外,前殿每一堵牆的銅雕皆雕滿歷史典故,諸如:岳飛精忠報國、木蘭代父從軍、勾踐臥薪嘗膽、田單火牛陣復國、蘇武牧羊、孔子問禮於老子等等,皆意義深遠,故事引人入勝。

 

殿內銅雕——臥薪嘗膽。Photo Source:潘立傑

 

八、名家匠師的「書法、畫作」——林玉山、郭雪湖

 

一般廟宇除了雕刻,尚有彩繪,而三峽祖師廟則以雕刻代替了大部分的彩繪。石堵上雕刻的花鳥畫及柱上的對聯都是出自名家手筆,且數量很多,名家提筆之數量幾乎居全台之冠,像歐豪年林玉山郭雪湖王逸雲等名家作品,都以線刻表現方式保存於寺內;而中殿四對花崗石大柱上的對聯,亦是于右任、賈景德、閻錫山的書法大作,由匠師陰文鐫刻而成。

 

九、栩栩如生的「剪黏」裝置藝術

 

三峽祖師廟正殿屋頂上的結構,使用剪黏裝飾,最為華麗致極。祖師廟三川殿屋頂為三川脊形式,正脊與垂脊有著各種剪黏裝飾,前殿由石連池所作,中殿及鐘鼓樓則由林瑞芳所做。有的是人物帶騎的武場題材,有的則是山水樓閣的文場,非常精緻細巧、色彩繽紛、光彩奪目,具有富麗堂皇的視覺效果。

 

祖師廟在剪黏藝術上也有其獨到之處,在屋簷上採用「西施嶺」的做法,在原本的屋簷背脊上又多了一層屋脊,增加華麗的效果,是清末以來台灣廟宇流行的作法。在垂脊末端的一座剪粘藝術,又稱作「排頭」,有的是人物帶騎的武場題材,有的則是山水樓閣的文場,非常精緻細巧。

 

在廟的頂端喜歡以龍來裝飾,因為民間相信龍能注雨以濟蒼生,有祈雨辟邪、壓制火災的作用。最後在斜脊最末端的回捲形裝飾,使脊線增加彎曲變化,看起來像是花草,又像是浪花。

 

 

屋簷上的背脊又多了一層藍色的屋脊,就稱為「西施嶺」;在垂脊末端的一座雕刻品即是「排頭」。Photo Source:取自森情寫意部落格

 

下次到三峽祖師廟,可以不只是走馬看花,認真的逛這間如同雕刻博物館的「東方藝術殿堂」,親眼見證這些獨特的美麗藝術,許多國寶級匠師的大作必定讓你收穫滿滿!

 

 


封面圖片來源:文化銀行提供

編輯:洪崇德

文化銀行
文化銀行
歡迎來到文化銀行,這裡存有不想被遺忘的記憶。我們走遍臺灣,找尋那些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把他們一個一個記錄下來。不甘於只留下文化標本,我們希望文化並不只是靜靜被欣賞的對象,更能以生動面貌重新活在世人的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