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體罰,也不算大聲責罵,大人只是把小孩想要的東西拿掉,比如放學。安靜排隊才能放學──如果你想要放學,那麼就要能夠自律,自律是自己管自己;沒辦法自律,就不能放學。大人並沒有強迫小孩要安靜,大人只是要小孩自己管自己,「讓他們自己安靜,訓練他們自律。」 於是小孩一下子就安靜了,因為他們想要放學。小孩安靜下來,卻不一定知道為什麼非得安靜下來才能放學,他可能覺得奇怪,也可能沒有感覺。但不管他覺得奇怪還是沒有感覺,他都得安靜下來,因為不安靜就沒辦法放學。(這個情境,可以先回顧【自律觀察思考札記】浪費時間?) 小孩安靜下來了,這是自律嗎? 自律是自己管自己嗎? 自律可以訓練嗎? ◆ 先理清「自律」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最近越用這個詞,越覺得它奇怪。我在想,自律的這個律,到底是大人的律?還是小孩的律?嗯,自律的律應該是「自己」的律,但我後來發現,有些大人跟小孩講到自律的時候,其實是希望小孩能遵照大人的律,但大人嘴巴上講的是自律。 然後,自律的那個「律」字,有著規範的意思,也就是「管」。所以「自律」是自己管自己嗎?好像是,可是又有點奇怪。「自己管自己」有一種「我好想怎麼樣,可是不行,所以我還是不要怎樣好了……」好像有一個「應該要怎樣才對」的東西在那裡,自己要很努力的去達到。比如上課「應該」安靜,雖然我不太想安靜,我想玩,可是上課「應該」安靜,因為這樣老師講話大家才聽得見,所以我要自律讓自己安靜。 這樣講好像也沒有完全不對,但還是有哪裡感覺不太對勁,如果自律是「自己管自己」,我越想越覺得這跟我理想中的學習有著一些差距。一直到我最近重溫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時,我讀到史英對「自律」這個詞的看法,我才明白那個不對勁是為什麼,許多教科書會將autonomy和heteronomy翻譯成「自律」和「他律」,但其實── 「autonomy和heteronomy根本就不是什麼『律』,這兩個字其實並沒有任何『約束』、『規範』的意味在內,它們的意義只是單純地『自主』和『非自主』而已。」 原來如此,autonomy翻譯成「自主」,它就不再有跟自己打架的感覺。「自律」這個詞的感覺是「我想要做什麼但不行,我要約束自己」;「自主」這個詞則是「我想要做什麼」,兩個詞實在是不太一樣呀。 ◆ 搞清楚了原來autonomy這個詞最原先想要表達的其實是「自主」,只是因為翻譯成「自律」而有了「自己管自己」的矛盾之後,我繼續回顧皮亞傑的理論,才明白我在之前一直覺得很奇怪的,小孩不管做什麼事都要詢求大人同意的原因。 這兩年來跟小孩的相處經驗,有一度我以為小孩無法自己進行判斷,是因為他們「被訓練成」要聽大人的話;但如果套用皮亞傑的理論,小孩聽大人的話是因為他們在道德上處於還無法自主判斷的階段(也就是教科書中所說的「他律階段」)。 比如小孩問我:「我現在可以吃糖果嗎?」如果我沒有給一個明確的回答,小孩就會一直問下去。然後,如果我現在說可以吃糖果,他們就會很開心的開始吃糖果;如果我說不行,他們可能會皺起眉頭,但不會吃糖果。 這對我來說有點不可思議,我心裡想著:就算我說不行,但你想吃糖果我也不能摀住你的嘴啊。可是多半的小孩當大人說不行,他們就真的不做。 所以,當我不說不行,也不說可以的時候,小孩們就很困惑。我說你們自己想,他們就會再問一次,那到底可不可以?我說,你問我可不可以,但其實是想吃吧,你只是想要我的允許。小孩說對呀,我想吃,可是你沒有說可以。 有些人會說,你看,小孩沒有辦法自己決定啊,所以皮亞傑的他律就是要大人幫小孩判斷幫小孩決定。但皮亞傑其實不是這個意思。 Heteronomy(暫時還是先翻成「他律」,因為大家實在用得太習慣了)指的並不是小孩「需要」「他人規範」,而是指在這個階段的小孩容易對大人的指令全盤接受,只要他覺得最後的結果對他來說是「好的」。 比如,聽大人的話安靜排隊,就可以趕快放學,是好的;不聽話結果一直要重新排隊,沒辦法放學,是不好的。雖然我很想吃糖果,但大人說不可以吃,我聽話了,會被說很懂事,那就是好的;如果大人說不可以吃但我還是吃了,結果被處罰了,那就是不好的。 ◆ 所以,小孩覺得── 被管是理所當然。 如果不管我,我可能沒辦法管我自己。 遵守規則是為了老師(因為我要聽老師的話)。 我之前覺得很難理解的現象,現在「暫時」有了解答,因為我所觀察到的小孩的行為,與我讀到的理論部分相合。現在的我是這麼想的──假如皮亞傑的理論是對的,那麼小孩還在他律階段的時候,會認同並遵守權威所說的話也是理所當然(儘管我不想要扮演那樣的角色),因為他還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事情,他也還沒有足夠的自主判斷能力。 那麼,這好像否定了我之前說的──小孩什麼都要問大人是因為他們「被訓練」?其實也不是。怎麼說呢,我覺得這兩者應該是並存,並且交互作用;也就是說,小孩在非自主時期本來就容易尋求大人的判斷,而大人如果在這個時候也給予相當明確的指令的時候,小孩的非自主狀態可能會因此加深,或延長。 皮亞傑理論中的他律時期是四到七歲,但我觀察到的小孩,其實一直到八歲十歲也都還有什麼都要問老師的現象。當然年齡只是參考,小孩的個別差異也很大,我想說的是,如果有人覺得小孩在所謂的他律階段就是要用規範去管理他,這麼做很有可能只是在延遲小孩獨立思考的能力。。 回到文章的最前面,那麼,自律可以訓練嗎?不,應該是說,自主可以訓練嗎? 小孩為了趕快放學,很「自動自發」的安靜排隊,這不一定是一種自主行為;他只是遵守大人訂下的規定,他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做出有利自己的判斷而已。自主這件事非但無法訓練,你越訓練他,他可能離自主越遠。 igu為了趕快吃到零嘴,很『自動自發』的坐下坐好,這不一定是一種自主行為;牠只是遵守主人訂下的規定,牠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做出有利自己的判斷而已。migu說:「我坐好了,趕快給我。」」 ◆ 「可是我覺得有一個地方有點奇怪」, SOS的編輯問了,「你說小孩可能因為還沒有自主的判斷能力,所以會一直來問你可不可以吃糖果。可是你之前的文章提到的那些一邊上課一邊玩的小孩,他們就沒有想到要來問你可不可以玩……?」 「嗯,我有想到這件事,聽起來很矛盾對吧。而且問我能不能吃糖果的小孩,跟一邊上課一邊玩的小孩,是同一個小孩。」我說。 (下回待續) 【參考資料】 澄清「他律」的迷思 他律道德 ◆ 這份札記的書寫方式並不完全按照時間順序,而是直接記錄課堂中的某些事件,我當下的反應,以及後來的思考。文章中所提及的問題,某些可能暫時沒有答案或定論,因為有的還在觀察思考,有的則是會在後續的札記中繼續書寫。 若你不清楚「自律觀察思考札記」的書寫動機,建議請先閱讀: 1. 學習的弔詭(三)沒有自由,就沒有自律 2. 【自律觀察思考札記】前言:方便的小孩? 延伸閱讀: 【自律觀察思考札記】他想上課,同時想玩 【自律觀察思考札記】浪費時間? 更多「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 封面圖片:廖瞇提供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