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只要跟孩子一起出國旅行,行程通常都是由她們規劃與安排,交涉與聯繫我們也從不插手。這次的英國與愛爾蘭之旅也是一樣。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每到一個城市,行李找個地方擱下來後,就參加當地的城市徒步導覽。每個城市都是在最熱鬧或交通最方便或最出名的地標附近集合,雖然AB寶在台灣時就已事先報名了,但是其實不用報名也可以,因為是免費導覽,而且人數也可以有很大的彈性。 導覽的團隊似乎都來自同一個機構,因為不管哪個城市,都是撐著大紅傘或大黃傘為標誌。雖然說是免費,但是兩個小時或三個小時導覽完後,才由旅客自由給小費,所以那些導覽人員通常會講得很賣力,甚至唱作俱佳,期盼博得較高的小費。 之所以要事先報名,我想是因為他們想大約預估一下人數,若報名的人多,就多派出一些人,多次的經驗,確認他們都把每一團的人數控制在三十人以內。 那些導覽人員並不是志工,而是兼職甚至是專職的工作。其中幾場是劇場的演員來兼差,因為他們把導覽當成戲台上的演出,說學逗唱得很精采,而且劇場演員收入不高,又是晚上演出,白天抽空兼差,倒還挺適合的。 不過有一場是牛津大學政治系畢業的人以導覽為專職,講的就太學術了,實在聽不下去,我們半路就溜了。只有這一場沒給小費,不然通常我們是給得很大方的,尤其B寶更是慷慨,一出手就是整張鈔票,而不是像其他觀光客是給一把硬幣。 不過這些導覽的內容一般觀光客究竟可以吸收得了多少?或是聽完有多少是記得的?其實是有疑問的。 有一天傍晚,我們一行六人在參觀完某個私人圖書館辦的特展之後,坐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的草地上,等著晚上的一齣戲劇,這事也曾改編成電影的《不存在的房間》。因為還有一些空檔時間,我就跟四個大三升大四的孩子們聊一些「常識」,比如要她們猜猜看台灣的股票指數從幾百點漲到歷史高點,一萬兩千多點,共花了多少年?或者台灣近年,最悽慘的一年,全年度國片戲院上映的總票房大約是多少? 總之,問一些她們一定會訝異得掉下巴的台灣當代史。 行程到最後,聊天討論時,B寶說這一趟旅行聽了許多「冷知識」! 好傢伙,居然把我問她們的問題當作那些成城市導覽員所說的「冷知識」! 我覺得我講的是重要的「常識」,當然對她們而言或許是必須學習的知識,但絕不是冷知識,因為我是嘗試從這些隱而不彰的常識或必須刻意學習記憶的知識,淬鍊出生命的智慧。 那麼,究竟知識、常識到智慧該如何區分? 欲知後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