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跟孩子講「不要忘本」?這些大人的杞人憂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女兒在澳洲首都坎培拉念高中時,正好遇到臺灣高中青少年學生團來訪,當地單位安排了幾位在澳洲就讀高中的臺灣學生出席交流餐會,讓年輕學子們相互認識。
當天,我和讀高二的小女兒一起應邀出席。席間,訪賓開心的交換意見,我和國內帶團的大學教師們聊到不同國家區域裡的教育,從北歐談到澳洲,再談到臺灣。
毫無說服力的教條說法
當小女兒從我們面前經過,我跟其中一位教育專業的教師介紹:「這是我女兒。」她們彼此喧寒兩三句話後,年紀不算高齡的老師突然語重心長的說:「你人在海外,記得不要忘本!」

女兒們曾經連續八年參與臺灣在澳洲的國慶酒會,與國慶各式活動演出。每次演出的臺灣音樂曲目,都是我們一起研究敲定的。圖片提供:陳之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0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80會員
36內容數
朋友笑稱,我家是酷熱極冷地都待過,搬遷澳洲前,又有朋友說,你們五大洲都去了。最初想以澳洲為專題,以為南北半球就在轉角處;去年再度重返非洲,遷移旅居、東瞧西看、多元多樣已然是我一直以來的日常。專題暫以橫跨世界不同角落的各類觀察、行旅生活、藝術文化、在地研究、跨洲觀點等為主,也包括生活的其他面向與各式札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之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住北歐時,我總有許多機會看到所謂的「人性化」事物,連在極地旅行時也不例外。那年,我們再度來到北極圈,想要一圓哈士奇犬雪橇夢。 三小時的雪橇之旅,多數的犬隻就像是孩子,隨時隨地就來爭寵,迫不及待要人家的關懷、擁抱。幾小時的極地犬之旅,我們竟能從不同的犬隻中,看出每隻都有著鮮明而不同的性格。
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父母的期待,而成為什麼;也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父母的逼迫,而必須成為什麼;更有些時候,孩子是因為家族的傳統壓力,而別無選擇的必須成就什麼。 我的驚訝與驚喜,莫過於來自我從未要求她們一定要成為什麼,或要去成就什麼。
我不時想著,孩子「有樣學樣」本就是天性使然,當我們很自然地、沒有刻意要去教他們什麼的時候,孩子其實已經好認真的聽進去了,把大人的一番道理看得這麼的言之成理而身體力行。 那天不是在上自然課,也不是栽種課,只是我隨手看到落地生根的植物,忍不住跟孩子分享了一小下,孩子就如此開心的要去推而廣之了。
同事的「胡蘿蔔與棒子」理論,應該是指一種驅動人們做事的方式,胡蘿蔔是誘因,棒子是驅使。 許多人以為「胡蘿蔔與棒子」是一種極佳的管理與互動方式,甚至是一種足以「激勵人心」的模式,尤其是用在不同的階級與文化上。我卻從不這麼認為,更打從心底否定這樣的見解,尤其是在教養的觀念裡。
14歲的中學生自願前往消防局當志工?16歲的在校生,樂意在難得的暑假挪出時光,去學習當消防員,肩負保家衛國的重責?為什麼暑假不用去上暑輔?沒選擇去玩樂或在家耍廢?為什麼母親會為他的選擇而引以為榮? 故事離我們的日常與職場想像或有距離,卻可以爲我們對青春的生活與選項,帶來些許截然不同的思考與反芻。
巴黎博物館裡的孩子們,圍在雕像、畫作或展品前,專心聆聽導覽解說,聚精會神的速寫作畫。 或許你會質疑,孩子日後又不是要當畫家,也不走藝術這行,安排去美術館或博物館裡繪畫速寫,對他日後到底有什麼幫助?這樣的課程與學習,對孩子又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養分?如果不在巴黎,又要如何能擁有這樣的安排?
住北歐時,我總有許多機會看到所謂的「人性化」事物,連在極地旅行時也不例外。那年,我們再度來到北極圈,想要一圓哈士奇犬雪橇夢。 三小時的雪橇之旅,多數的犬隻就像是孩子,隨時隨地就來爭寵,迫不及待要人家的關懷、擁抱。幾小時的極地犬之旅,我們竟能從不同的犬隻中,看出每隻都有著鮮明而不同的性格。
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父母的期待,而成為什麼;也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父母的逼迫,而必須成為什麼;更有些時候,孩子是因為家族的傳統壓力,而別無選擇的必須成就什麼。 我的驚訝與驚喜,莫過於來自我從未要求她們一定要成為什麼,或要去成就什麼。
我不時想著,孩子「有樣學樣」本就是天性使然,當我們很自然地、沒有刻意要去教他們什麼的時候,孩子其實已經好認真的聽進去了,把大人的一番道理看得這麼的言之成理而身體力行。 那天不是在上自然課,也不是栽種課,只是我隨手看到落地生根的植物,忍不住跟孩子分享了一小下,孩子就如此開心的要去推而廣之了。
同事的「胡蘿蔔與棒子」理論,應該是指一種驅動人們做事的方式,胡蘿蔔是誘因,棒子是驅使。 許多人以為「胡蘿蔔與棒子」是一種極佳的管理與互動方式,甚至是一種足以「激勵人心」的模式,尤其是用在不同的階級與文化上。我卻從不這麼認為,更打從心底否定這樣的見解,尤其是在教養的觀念裡。
14歲的中學生自願前往消防局當志工?16歲的在校生,樂意在難得的暑假挪出時光,去學習當消防員,肩負保家衛國的重責?為什麼暑假不用去上暑輔?沒選擇去玩樂或在家耍廢?為什麼母親會為他的選擇而引以為榮? 故事離我們的日常與職場想像或有距離,卻可以爲我們對青春的生活與選項,帶來些許截然不同的思考與反芻。
巴黎博物館裡的孩子們,圍在雕像、畫作或展品前,專心聆聽導覽解說,聚精會神的速寫作畫。 或許你會質疑,孩子日後又不是要當畫家,也不走藝術這行,安排去美術館或博物館裡繪畫速寫,對他日後到底有什麼幫助?這樣的課程與學習,對孩子又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養分?如果不在巴黎,又要如何能擁有這樣的安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如果你一點都不想愛人和被愛,你的生命旅程就毫無意義。 . 要和國中生講「換位思考」和「同理心」,真的很難!學校裡沒有這樣的課程,因為太難教了。沒有考試,無法量化,要怎麼教呢? . 有人說,要培養孩子「柔軟的心」。 . 但你知道嗎?你的心,不僅不柔軟,甚至已經變得非常堅硬。心什麼
Thumbnail
許多家庭在經歷自殺事件後,選擇絕口不提。「大人已經夠累、夠煩、夠痛苦了,沒有必要將孩子牽扯進來」——這是不少家長在成為遺族後的心聲,或許是因為悲傷太過強烈,導致難以開口,又或許是深怕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打算「等他長大後再說」。   「可是孩子也有知道的權利。同樣的,他也有悲傷的權利。」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今後,想以此為基礎,針對自己所處的菲律賓華語教學現場,做一個通盤的檢討,但我不打算以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究這個理論在中文教學時的應用,而是轉由學生學習的方向來切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遊戲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以及家長在孩子玩耍時該如何面對。根據研究,給予孩子十七秒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和思考,這也代表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放手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台灣的教育下,大家好像都不是很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覺得表達感受是很丟臉的。一直到我碩一時有幸得到獎學金去紐西蘭姐妹校交換時,Home媽每天早上都跟我道別說:Sweety ~Good day!那時我才明顯感受到以前電視上大家說的東西文化方差異之大。短期交換完回到日本後,日本那股壓抑的感受加上要會讀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所謂帶小孩就是把童年複習一次,或是過另一種童年一次。小孩準備上小學對父母來說實在是一件大事,對我們這種在異鄉對當地教育體系完全沒經驗的父母來說挑戰更大。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如果你一點都不想愛人和被愛,你的生命旅程就毫無意義。 . 要和國中生講「換位思考」和「同理心」,真的很難!學校裡沒有這樣的課程,因為太難教了。沒有考試,無法量化,要怎麼教呢? . 有人說,要培養孩子「柔軟的心」。 . 但你知道嗎?你的心,不僅不柔軟,甚至已經變得非常堅硬。心什麼
Thumbnail
許多家庭在經歷自殺事件後,選擇絕口不提。「大人已經夠累、夠煩、夠痛苦了,沒有必要將孩子牽扯進來」——這是不少家長在成為遺族後的心聲,或許是因為悲傷太過強烈,導致難以開口,又或許是深怕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打算「等他長大後再說」。   「可是孩子也有知道的權利。同樣的,他也有悲傷的權利。」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今後,想以此為基礎,針對自己所處的菲律賓華語教學現場,做一個通盤的檢討,但我不打算以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究這個理論在中文教學時的應用,而是轉由學生學習的方向來切入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遊戲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以及家長在孩子玩耍時該如何面對。根據研究,給予孩子十七秒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和思考,這也代表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放手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台灣的教育下,大家好像都不是很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覺得表達感受是很丟臉的。一直到我碩一時有幸得到獎學金去紐西蘭姐妹校交換時,Home媽每天早上都跟我道別說:Sweety ~Good day!那時我才明顯感受到以前電視上大家說的東西文化方差異之大。短期交換完回到日本後,日本那股壓抑的感受加上要會讀
Thumbnail
「孩子好像天生就知道,對於不尊重,父母毫無招架之力。孩子說出對父母不敬的話,把父母逼到忍耐的邊緣讓父母失控…用這樣的方式控制我們。」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正為著孩子偶爾的出言不遜苦惱,丹尼.席克認為有比「發飆」更好的應對方法。
所謂帶小孩就是把童年複習一次,或是過另一種童年一次。小孩準備上小學對父母來說實在是一件大事,對我們這種在異鄉對當地教育體系完全沒經驗的父母來說挑戰更大。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