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出國旅行能培養國際觀?你知道這種觀念,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的產物嗎?(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今年下半年,我在台北某某社大,負責講一門為數六堂的「歷史與生活」課程,授課的主要對象是社大的銀髮族長者們。其中一堂的演講主題為「旅行與國際觀」,台灣人很愛旅行也很愛戰國際觀,甚至連相親都要看對方出國經驗的多寡來判定你有無國際觀。旅行為什麼能培養國際觀?聽起來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好像又不是這樣。而這個觀念是在甚麼樣的旅行文化之下被建構起來的?倒是很少有人討論。

其實我本來也想在這個出版專題中,談談這個問題,上完這堂課之後,對文章如何鋪陳,逐漸有比較清楚的想法,決定分成幾個篇幅慢慢來寫完。如果問我會有幾篇,其實我也不知道。總之,每篇盡量既不要拖太長,讓大家看到睡著,又能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認識。


其實這個寫作主題的發想,主要是來自下面的這篇,記者從PTT數字版抄來的八卦報導:

一個30多歲的男生只出國旅遊過一次,卻被相親對象嫌棄「沒有國際觀」,跑到數字版去抱怨。網友們對女方的說法當然有非常多揣測,大致上皆認為嫌棄當事人「沒有國際觀」只是「建前」,而「本音」不好說出口了,「國際觀」不過就是給個謝謝再連絡的藉口而已。

我個人會把女方的說法這樣翻譯:

拜託喔,我都去過十幾個國家了,你才去過韓國耶,這樣我跟你講我的吃喝玩樂旅遊見聞,你又沒去過這些國家,一整個會跟你很難聊阿,既然沒有共同的話題,就不要勉強繼續下去,浪費大家的時間嘛!

翻譯之外,從另一方面來看,縱然現今有許多國人已經意識到,在海外定居、工作,或出國旅行次數的多寡,與國際觀的培養並無太密切的關係。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聽到,許多把出國跟國際觀扯在一塊的幹話,總之就是個不假思索的刻板觀念,仍然掛在人們的腦袋裡。

或許人們隱約了解到這觀念不符現實,但就是還在腦袋裡掛著,沒有想拿下來的意思,然後又不自覺的在人際的交往中,使用這樣的觀念來評判他人。例如很多台灣(漢)人,雖然也慢慢了解到「原住民」是個不帶貶意的中性名詞,不過由於很難擺脫以前的黨國教育與成長背景的不良影響,仍然在言談中會不自覺的使用「山地人」或「番仔」來稱呼原住民。

raw-image

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旅行文化在這一百多年中,也經歷很多時空環境的變遷。現今仍有人將一百多年前形構而成的論述,掛在腦中不願下架,乃是由於不知它所為何來,也就很容易,不明就裡的被沿用至今,雖然知道這樣講好像怪怪的,但不知道該不該做一個下架的動作。


BTW,華人文化裡有一種很莫名其妙的心態,愛把自己認為的「顛仆不破之理」加諸在別人身上,總是不自覺的以為,別人腦袋裡的晶片應該跟他是一樣的廠牌,所以在想法、生活方式的林林總總,或未來預想圖也應該都跟自己,或大多數人一樣。

例如大家應該都是異性戀、喜歡用哀鳳、愛排隊吃名店跟瘋狂爆買,甚至是嚮往回到祖國懷抱之類的。至於護家盟這種以自身信仰的價值,阻礙別人擁有結婚權的團體,還覺得所有人都理當喜歡他們家的上帝,就更不用說了。

raw-image

其實呢,當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被海量的旅遊訊息淹沒,想出走的憧憬無時無刻不被鼓動,我倒是相信,生活周遭一定有不為所動,或是因人而異的各種困難,而導致有人無法有太多出國旅遊,或「體驗人生」的機會。

所以,如果你預設每個人都「應該要喜歡/要經常」出國旅行,卻忽略個別差異的情況,會影響每個人向外移動的意願與能力,還向對方顯現出一副「跟你分享好東西,你卻不識好歹」的嘴臉,我只能說:「這。非。常。沒。有。禮。貌。」



raw-image

所謂的「國際觀」是個牽涉各種複雜環節的課題,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論者,對「國際觀」的定義、內涵、培養方式所展開的討論,個人就不再拾人牙慧的整理複述一遍,以免模糊這個系列文的焦點。

既然這個專欄是「那些旅行史教我的事」,當然是以旅行與國際觀如何被「送作堆」為中心,逐漸成為一種旅行的意識,被置入大眾的腦袋中普遍被接受,究竟是一段甚麼樣的淵源與旅行文化所發展出來的?

了解自己從哪裡來,才知道接下來要往哪走。

(未完待續)

本文改寫自:【那些旅行史教我的事】甚麼!出國旅行能培養國際觀?你知道這種觀念,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的產物嗎?(一)

隨手按下圖五個讚,鼓勵寫作無負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解璇玫-avatar-img
2019/03/23
或許該反過來說,旅行能帶給人們什麼? 但是這又是個大哉問了,“要有文化的省思與見解”跟“一定要買好買滿”是ㄧ樣等級的問題。而現況(目前社會的狀況)的傾向和需求是不是互相能契合?(還是這是個假議題) 以上只是領悟同溫層太薄的murmur(笑)
avatar-img
旅行史的寫作課、足跡與人間觀察
235會員
332內容數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2025/04/24
探訪函館的歷史痕跡與北洋漁業的悲歌,追憶《蟹工船》小說中描寫的船難事件與時代背景。
Thumbnail
2025/04/24
探訪函館的歷史痕跡與北洋漁業的悲歌,追憶《蟹工船》小說中描寫的船難事件與時代背景。
Thumbnail
2025/04/08
奈良吉野大峰山區,曾是中世紀南北朝時代,雙天皇並立的歷史舞台,近代則蛻變為千本櫻的花見名所。除此之外,吉野大峰也是修驗道的發源地,大峰山至今仍是女性止步的山區,千百年間仍以「傳統」之名,在列島山岳逐漸解禁女性登山的過程中,繼續維持舊日的禁制。
Thumbnail
2025/04/08
奈良吉野大峰山區,曾是中世紀南北朝時代,雙天皇並立的歷史舞台,近代則蛻變為千本櫻的花見名所。除此之外,吉野大峰也是修驗道的發源地,大峰山至今仍是女性止步的山區,千百年間仍以「傳統」之名,在列島山岳逐漸解禁女性登山的過程中,繼續維持舊日的禁制。
Thumbnail
2025/03/21
京都東寺弘法市集,最初源自弘法大師空海圓寂日所舉辦的「御影供」儀式,發展成每月21日舉行的盛大市集,江戶時代《都林泉名勝圖會》描繪了市集中各色人群的紛雜與熱鬧,如今的弘法市集則有了各國遊客的參與。弘法市集宗教儀式轉變為今日國際知名古寺市集,見證了古都京都的現代轉型。
Thumbnail
2025/03/21
京都東寺弘法市集,最初源自弘法大師空海圓寂日所舉辦的「御影供」儀式,發展成每月21日舉行的盛大市集,江戶時代《都林泉名勝圖會》描繪了市集中各色人群的紛雜與熱鬧,如今的弘法市集則有了各國遊客的參與。弘法市集宗教儀式轉變為今日國際知名古寺市集,見證了古都京都的現代轉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不同的價值觀在求同的華人社會裡可能很抽象,我們很難真的去想像我們價值觀以外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出國前說不出來要看的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法去想像我們認知以外的事。
Thumbnail
不同的價值觀在求同的華人社會裡可能很抽象,我們很難真的去想像我們價值觀以外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出國前說不出來要看的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法去想像我們認知以外的事。
Thumbnail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國際觀,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非常好的國際觀,但個人認為有四個面向:語言是建立國際觀的敲門磚、了解並尊重異國文化、嘗試探索與創造、懂得分享就越懂得同理、認識自己,每個人都能成為台灣的驕傲。
Thumbnail
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國際觀,這會是未來的競爭力,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非常好的國際觀,但個人認為有四個面向:語言是建立國際觀的敲門磚、了解並尊重異國文化、嘗試探索與創造、懂得分享就越懂得同理、認識自己,每個人都能成為台灣的驕傲。
Thumbnail
在背包旅行好幾回後,腦中無形架構一套旅行哲學。儘管不見得可以用這一篇文章就完全解釋清楚,但因著內心清楚自己重視什麼,在有限的資金及時間下,會如何判斷和做抉擇,以讓自己在旅行結束後滿載而歸。 對我來說,旅行已內化成為是種生活探索,生活便是旅行,依舊每天用有覺察意識的眼光和思維在生活旅行著...
Thumbnail
在背包旅行好幾回後,腦中無形架構一套旅行哲學。儘管不見得可以用這一篇文章就完全解釋清楚,但因著內心清楚自己重視什麼,在有限的資金及時間下,會如何判斷和做抉擇,以讓自己在旅行結束後滿載而歸。 對我來說,旅行已內化成為是種生活探索,生活便是旅行,依舊每天用有覺察意識的眼光和思維在生活旅行著...
Thumbnail
結束了為期十天的國民外交, 當不成情侶, 就把她變成兄弟。 身為職業級背包客的她, 第一次遇上身為耍廢客的我, 說生平頭一次旅行搭這麼多趟Uber和小黃。 她想省錢, 我說別擔心, Uber的錢我來出, 我不想努力, 不, 我不想走路了。 這幾天我們大概也吵了兩三次, 為了不傷及奶茶聯盟的和諧(她是
Thumbnail
結束了為期十天的國民外交, 當不成情侶, 就把她變成兄弟。 身為職業級背包客的她, 第一次遇上身為耍廢客的我, 說生平頭一次旅行搭這麼多趟Uber和小黃。 她想省錢, 我說別擔心, Uber的錢我來出, 我不想努力, 不, 我不想走路了。 這幾天我們大概也吵了兩三次, 為了不傷及奶茶聯盟的和諧(她是
Thumbnail
2021年的第一次長期出差,從石川出發,足跡遍布了關東、四國、九州,總移動距離超過3000公里,而2021下半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系列文章紀錄了我2021年10月出差時的雜感,內容有短有長、正經也有北爛,大家就抱著殺時間的心態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Thumbnail
2021年的第一次長期出差,從石川出發,足跡遍布了關東、四國、九州,總移動距離超過3000公里,而2021下半年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系列文章紀錄了我2021年10月出差時的雜感,內容有短有長、正經也有北爛,大家就抱著殺時間的心態跟我一起走一趟吧!
Thumbnail
當台灣人在看待這些外國觀光客的時候,往往只看到他們的消費,期待他們來台灣花錢住飯店、吃美食、買伴手禮就夠了。但我個人覺得阿,每一個旅人身上都帶著他們的故事、文化與技能,他們都千里迢迢到台灣了,我們卻沒有好好利用就放他們回去不是太可惜了嗎?
Thumbnail
當台灣人在看待這些外國觀光客的時候,往往只看到他們的消費,期待他們來台灣花錢住飯店、吃美食、買伴手禮就夠了。但我個人覺得阿,每一個旅人身上都帶著他們的故事、文化與技能,他們都千里迢迢到台灣了,我們卻沒有好好利用就放他們回去不是太可惜了嗎?
Thumbnail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Thumbnail
如果台灣人出國遊玩或是留學都願意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跟外國人當朋友,為什麼在國內面對不同的族群反而做不到?能不能用包容的態度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並自在地跟他們相處,那才是我心目中的「國際素養」⋯⋯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為什麼駐海外的台灣人都特別喜歡挑起台灣議題?不是因為我們自認知識宏闊,而是因為在異地生存的每一刻,都會有各種人、各種事件、用各種方法在提醒你,應該要認得自己到底是誰。
Thumbnail
旅行的意義是神性般的感受性探索還是有目的的自由研究?
Thumbnail
旅行的意義是神性般的感受性探索還是有目的的自由研究?
Thumbnail
旅行為什麼能培養國際觀?聽起來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好像又不是這樣。而這個觀念是在甚麼樣的旅行文化之下被建構起來的?倒是很少有人討論。 或許人們隱約了解到這觀念不符現實,但就是還在腦袋裡掛著,沒有想拿下來的意思,然後又不自覺的在人際的交往中,使用這樣的觀念來評判他人。
Thumbnail
旅行為什麼能培養國際觀?聽起來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好像又不是這樣。而這個觀念是在甚麼樣的旅行文化之下被建構起來的?倒是很少有人討論。 或許人們隱約了解到這觀念不符現實,但就是還在腦袋裡掛著,沒有想拿下來的意思,然後又不自覺的在人際的交往中,使用這樣的觀念來評判他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