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認識王丹?
時間往前推26年,1989年驚天動地的「六四天安門事件」,讓王丹的生命從此刻上一道鮮明的民主運動痕跡。他曾說:「人生被六四卡住,我很光榮。」如果說,王丹就是歷史事件的見證,一點也不為過。那麼,26年後的現在呢?這道深深的痕跡對他的生命起了什麼樣的改變?而除了這道六四帶給他的歷史「印記」之外,你還可以怎麼認識王丹?在他的眼裡,中國改變了多少?中國與台灣在這幾年來又產生了什麼樣的轉變?
募資中的專案「王丹隨筆」,讓每位對上述問題想了解更多、知道更清楚的讀者,能隨著他的四大專欄主題:《王丹書架》、《每週國際》、《鏡頭中》、《王丹信箱》,掌握兩岸三地更豐富多元的面向。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滾動,六四後的中國早就大不同。這次,讓王丹以他獨特的出身背景、專業的研究領域結合的視角,告訴讀者們,他觀察到的中國,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與讀者討論、意見交流,幫助王丹寫出更豐富的內容。一起來支持「王丹隨筆」吧!
A : 我覺得眾籌平台是「既古典又現代」的概念。在人類古典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作品的成果其實是許多人一起努力得來的,而不單靠哲學家、思想家個人的付出。但在現代社會,寫作者、創作者的作品變得商品化之後,大家越來越斤斤計較,我認為這是人類智慧下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眾籌平台能使創作者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這也是符合古典文明發展的設想。這理念既結合古典理念、又符合現代科技,我個人很欣賞這樣的想法。
如果你不願意寫、不願意罵、不願意批判,那你至少該出錢支持那些願意寫、願意罵、願意批判的人,要是這個也不願意的話,那就只是白白地享受成果而已,民主就沒有希望了。眾籌平台提供一個機會讓大家進來參與,參與才是民主的核心。
其實我的理念很簡單:我覺得民主是每一個人的事情。在台灣,是2300萬人的事情,每一個人都不應當袖手旁觀,都應當參與進來,民主才能更完善。我們這個社會不進步,就是因為大多數人採取旁觀立場,最好事情都是別人做,然後自己享受成果。現在也有不少人想參與,但是不知道如何參與。而SOS平台這樣新的設計,就是提供平台和機會,讓每個人都能有參與的方式。
A : 先從《王丹書架》說起好了。像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在歐美社會上都非常具有影響性,但台灣我知道除了秘密讀者之外,幾乎沒有人在做這樣的事,因此希望藉由《王丹書架》這系列專欄推動社會的讀書風氣。我會羅列書裡的主要觀點,包括對內容的批評及肯定,年輕的學子可以從閱讀中了解,讓好的觀點透過這專欄散播出去。《每週國際》我想從自己生活中觀察,著重在制度的設計和社會觀念,而不單純寫遊記或國家介紹。因為一年中我會有3~4個月待在美國,因此《每週國際》我會著重寫美國的部分。
中國有本非常暢銷的雜誌叫《老照片》,一篇文章圍繞著一幅或幾幅老照片撰寫,裏頭可能寫些政治、歷史人物,或家常小事,非常受到大家的愛戴。《鏡頭中》也是想以這樣的形式,每篇文章放一張老照片,一張照片代表著一則小故事。現代社會裡,大家都急急忙忙地往前走,沒有時間回顧過往發生了什麼事,因此《鏡頭中》是想讓忙碌的現代人可以回頭看看過去社會發生了什麼事,藉此反思、重新認識我們的生活。另外,《王丹信箱》我想走較詼諧、無俚頭的路線回答來讀者的問題,畢竟那些問題本身就很無俚頭阿!(笑)。
老照片。 Photo Credit: Wikipedia
A : 台灣對中國的影響是來自民間的,較為鬆散;但中國對台灣的影響是集體的,是政府在背後推動的力量。像這次東森易主中國執行長的事件就很明顯了,有解放軍背景的公司進來,要買下整個東森;最近清華紫光也想把台灣整個IC技術買走。中國從產業經濟、新聞媒體,從各方面滲透到台灣社會,試圖拉近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距離,利用經濟手段拉攏人心。
我認為,台灣還是能跟中國進行經貿往來,但心裡應該清楚雙方的目的是不一樣的。而且,中國近年GDP成長率一直下跌,從原本的13%直接腰斬成6%,他自己都快保不住了,還跟你做生意?外界會因為消費繁榮的假象誤以為中國經濟繁榮,但忽略了發展太快導致產能過剩,也忽略了國營企業和產業結構的問題。
如果中國想以武力解決台灣的話,確實會有難度,因此中國在這幾年會更積極地用武力以外的手法促進兩岸的統一,而台灣需要有了解中國共產黨會使用的佈局或招數來提醒台灣人。我認為這就是我在台灣的使命感,畢竟我比大多數的台灣人更了解中國。在我SOS的「每周國際」專欄裡,我會建議大家要怎麼認識中國、怎麼面對中國,我認為這些都是台灣人需要了解的。
A : 這次選舉結果各界的看法都蠻一致的,但其實並不是民進黨本身有非常大實力上的拓展。這次會讓蔡英文篤定當選,其實是太陽花學運成果的某種展現。接下來民進黨會變成一黨獨大,對民主來說是非常大的考驗,加上國民黨這次選舉肯定會垮掉,更需要第三勢力整合成一個強大的政黨,成為制衡的力量。
另外,我對於太陽花世代領頭的一批活躍者也有批評。他們大多數跑去選舉了,這對台灣民主的深化不一定是好事。太陽花能夠爆發,是一群人長期在各校民運社團耕耘、串聯的結果,現在他們紛紛跑去選立委,有的加入民進黨、有的個別參選,結果現在各校的異議性社團都不如以前有戰鬥力了,太陽花的基礎沒了!那怎麼指望以後還有一個太陽花呢?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健全的民主政治需要強大的公民社會來制衡政府,而不一定是強大的反對黨。台灣未來的民主,應該是公民社會的參與,而不是三權分立或政黨政治。如果今天政府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經過公民社會的同意才能進行,不同意就做不了,才是民主的展現;以為政黨政治就叫民主的話,是對民主極為膚淺的理解。政黨政治是以「分配」為主的模式,它只是保護民主,但不是真的民主。年輕人一旦進入政黨,就會受到黨的限制,當然也不可能推翻那些體制,還不如留在公民社會天馬行空,為社會指出大膽的方向。
A : 影響最大的,是我對「民主」的理解。到美國之前,我以為民主是政黨政治和國家制度建設,但其實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民主包含更多的是社會觀念、社區自治、人民的力量,這才是古希臘式的民主。什麼是最好的民主?「政治正確」的概念就是最好的民主。美國多少人種族歧視,誰敢講?沒有人敢講!這就叫政治正確。思想可以絕對自由,你可以看不起黑人;但言論自由是有限制的,你不能公開歧視黑人。這就像社會的遊戲規則,是美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共識。如果你公開發表種族歧視言論、納粹宣言造成衝突,是要付出很高的社會成本的。這些都是我在美國觀察到的。
第二個是對民族主義立場的衝擊。過去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要落葉歸根...等等,但現在我認為人不應該用國家、種族、地域來框限自己。比如我現在住在台灣,我也會發表台灣史的言論,有些台灣人就會認為「你是中國人,憑什麼管台灣的事?」但現在已經是地球村時代了,生活在哪,就要對周遭的事發表言論、表示關心,難道只有台灣人才可以講台灣的事嗎?沒有人有資格允許中國人不愛台灣吧!
另外,過去我覺得「婚姻平權」對台灣社會來說太遙遠了,但現在我越來越重視這個議題。美國民權運動是以婚姻平權作為突破口,因為它背後反映的價值是「平等」。婚姻平權不一定是為了同志族群,因為很多同志根本就不想要結婚,而是反映出社會缺乏的平等價值。但如果只支持同志議題,就把這件事做小了,應該以鞏固民主為出發點,才會吸引更多人參與。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來源:ryanne lai@Flickr CC BY-NC 2.0
撰文: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