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專題介紹的補充說明:我們永遠要恆遇無休無止的疑問(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攝影:伊恩

攝影:伊恩

人帶著不確定性生活於現實之中,暴露出人的生存處境其顫危脆弱的一面,萬事萬物呈現似是而非的特性,時時感到迷惑、擔憂,害怕一不小心就會踩空。

面對所有的不確定性,哲學的方法是企圖援用理性、邏輯、科學的方法,構想出一本條理嚴密的人的生存指南,這是許多理性主義哲學家都曾經有過的共同理想,而要達致這個理想就需要尋獲「真理」作為憑藉。

理性主義者相信人類的理性推理能力能夠建立一道完美的屏障,如科學研究、制度和體系的設計等等這些客觀知識,足以抵禦所有生命中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的打擊,人的生存要依賴的便是這樣一個被肯定為具有神魔不擾、六親不認的定力的理性。從蘇格拉底的「德即是知」開始,世界和人的關係就像是可以一對一的應和,人生所有不可預料、不可控制之事的發生,不過都是源自於缺乏相應的認識,而真理就在某處等待被人發現、被人運用。

這類的理性主義者的言論總犯有天真的毛病,但是一般人又總是不忍心過度地責備它、徹底地揭穿它,畢竟如果沒有了一個美好的設計藍圖,生命又將會把人帶到何處?文學書寫在探詢生命面貌的思考就要相對地坦率和唯物主義地許多,文學不會把自己束縛在一個封閉一貫的邏輯體系之內,相反地,它的目標是要儘力呈現人的生命現場是如何可能地麻亂複雜和矛盾,充滿可議、可疑之處,令人簡直無法疏理頭緒。

人的一個文學典型形象人物就是哈姆雷特。這個出生高貴,優雅無辜的王子哈姆雷特從國外趕回來,參加幾乎是同時舉辦的父親的喪禮和母親的婚禮,混亂和猜疑、陰謀和死亡的氣息瀰漫著整個宮廷,他像是終於看清楚了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貌,甚至他自己本身就這一團混亂陰鬱的中心,自己對抗著自己,雖然身負為父報仇的責任,但是每一件事情(包括他自己在內)都在使復仇的行動被延滯,有這樣的主角必然是要預示一個悲劇結局。

以復仇為主題的娛樂電影很多,固定的一個戲劇樣板模式,但是主角像會哈姆雷特如此,從頭到尾猶疑不決、自我矛盾、會跑進墓地手拿死人骷髏長吁短嘆生命的幾乎沒有。哈姆雷特:「亞歷山大死了;亞歷山大埋葬了;亞歷山大化為塵土;人們把塵土做成爛泥;那麼為什麼亞歷山大所變成的爛泥,不會被人家拿來塞在啤酒桶的口上呢?」[1]。

哈姆雷特的問題在於他過早地想得太多,他不像是那些講求務實、成功成效之人,只專注於近在眼前的變化,小心翼翼地做一步想一步再做一步,哈姆雷特沒有為自己訂定一個時間表,上面列著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等等阻礙他的東西;他的目光穿越過懷疑重重的人生,直接看向生命的盡頭,所謂的復仇大計於是就接近於毫無意義。若是以現在的用語來形容,他缺少了「正能量」,他在意他自己是誰、是什麽,比在意他的復仇計畫是否得以實現還要多得多。

消費大眾進入電影院不是期待一個哈姆雷特來提醒自己繼續挑負重擔「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2],來回徘徊在諸多不確定的選擇之間;人們期待的主角是一個必定要從不幸之中獲得幸福的英雄,如此才能使故事合情合理地結束,禁止讓人繼續追問:假如時間繼續前進,王子與公主真的從此之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真正的現代英雄,他沒有故事,也沒有結局。

沒有盡頭的懷疑很容易就使一個人放棄堅持思考以及據此做出對應的選擇。

很多人在犯錯之後不認為自己做錯事情,拒絕認錯、拒絕擔負結果,他們的理由往往是「…別人(所有人)都是這麼做…」,或是「…犯同樣錯誤的人比比皆是,只有我受到懲罰並不公平…」等等。對我而言,一個人以他人或群體作為衡量自身行動的曲直對錯的標準,聽起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是這確實就是一種我們的生活裡一種再稀鬆平常也不過的、真真實實每天都會大量發生的事情。

當一個人為了要逃開無盡懷疑所帶來的未知性時,同類群聚的場域便彷彿提供了某種安全感,生物性群聚的安全感,人來到其中,把選擇的權力交給群體,自動停止了個人思辨,這意味著停止了對自己的選擇負起全部的責任,把承擔不確定結果的責任壓力分散至群體,而這也是為什麽一個彼此相互依偎的群體裡的成員,必然要極為重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比檢視共同利益或意識形態思想還要嚴格的查驗標準,它要查驗一個人的「心」。

我沒有答案,我擁有的只是困惑。我選擇作為一個外人是為了躲避群體要求的一致性的檢驗。然而,這除了可能可以保存我的個體性以外(或許,還有勇氣),無論是錯或對,我都無法從中獲得到什麽承諾。

──完

[1] 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場。「亞歷山大」指亞歷山大大帝,他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斯多德任其導師,在30歲時建造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疆域橫跨歐亞洲,從希臘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被認為是傳奇的軍事統帥之一。

[2]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种行為,哪一种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第三幕第一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恩的沙龍
70會員
52內容數
我認為建立在書寫和閱讀的生活實踐,其實很接近無政府主義式的自由,是在文學中尋找批判和希望的火光。
伊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9/26
男人若是讀起經過芭芭拉‧沃克改寫的《醜女與野獸(Feminist Fairy Tale)》,我們會從字裡行間不斷感到某種不適,類似像坐在一張水平有些歪斜的椅子上閱讀,男人不知道為什麽,卻暗暗地說不上來總有哪邊不對勁。
Thumbnail
2019/09/26
男人若是讀起經過芭芭拉‧沃克改寫的《醜女與野獸(Feminist Fairy Tale)》,我們會從字裡行間不斷感到某種不適,類似像坐在一張水平有些歪斜的椅子上閱讀,男人不知道為什麽,卻暗暗地說不上來總有哪邊不對勁。
Thumbnail
2019/09/15
在城市裡,我們雖然抬起頭仍看得見月亮,它還是懸掛在被高高低低的大樓遮擋、切割的夜空,但四處架設的都市人工照明光線讓我們已不明白月光是為何物了。
Thumbnail
2019/09/15
在城市裡,我們雖然抬起頭仍看得見月亮,它還是懸掛在被高高低低的大樓遮擋、切割的夜空,但四處架設的都市人工照明光線讓我們已不明白月光是為何物了。
Thumbnail
2019/09/05
女詩人雖然不斷言明,說:「我不是你的」,我就是我,但到了最後,黑暗終歸戰勝了光明,愛情戰勝了理智──我,終於迷失了,甘願臣服在巨大的力量之下,哪怕這股力量可能帶來徹底毀滅的結局。
Thumbnail
2019/09/05
女詩人雖然不斷言明,說:「我不是你的」,我就是我,但到了最後,黑暗終歸戰勝了光明,愛情戰勝了理智──我,終於迷失了,甘願臣服在巨大的力量之下,哪怕這股力量可能帶來徹底毀滅的結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名言佳句自行取用
Thumbnail
名言佳句自行取用
Thumbnail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
Thumbnail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
Thumbnail
現實社會報仇總是困難,而且常更傷害自己。但在電影和小說,卻能讓想像力無限延伸。
Thumbnail
現實社會報仇總是困難,而且常更傷害自己。但在電影和小說,卻能讓想像力無限延伸。
Thumbnail
我們無法逃離宿命,那是愚笨之人的想法。
Thumbnail
我們無法逃離宿命,那是愚笨之人的想法。
Thumbnail
像美美這樣,繞開了「買與不買」的前提,讓兩位客人接受她的暗示,將焦點放在顏色的決定,這種只提示「選A或選B」,讓對方一心想著只能選A或選B,完全忘了他也可以「都不選」。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錯誤的前提暗示」。
Thumbnail
像美美這樣,繞開了「買與不買」的前提,讓兩位客人接受她的暗示,將焦點放在顏色的決定,這種只提示「選A或選B」,讓對方一心想著只能選A或選B,完全忘了他也可以「都不選」。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錯誤的前提暗示」。
Thumbnail
幼年便對宗教產⽣不解和疑惑的阿莫多瓦,將⾃⼰的⼈⽣困境重構成各種形式的藝術,從現實⽣活中修剪出愛與恨,⾃⽣命旅程中揀選出那些步履維艱的為難與取捨,比起框框條條的教義,⿊暗戲院中光的乍現,才指引了他⼈⽣道路的⽅向,為他開拓謙遜無際的眼界,向他展現何謂⼭容海納的胸懷。電影,是阿莫多瓦⼼中最純真的信仰。
Thumbnail
幼年便對宗教產⽣不解和疑惑的阿莫多瓦,將⾃⼰的⼈⽣困境重構成各種形式的藝術,從現實⽣活中修剪出愛與恨,⾃⽣命旅程中揀選出那些步履維艱的為難與取捨,比起框框條條的教義,⿊暗戲院中光的乍現,才指引了他⼈⽣道路的⽅向,為他開拓謙遜無際的眼界,向他展現何謂⼭容海納的胸懷。電影,是阿莫多瓦⼼中最純真的信仰。
Thumbnail
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世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迦塔奧義書》  這個故事是毛姆在七十歲時候寫的,正是世界最動盪的經濟蕭條時代。據他本人說書中沒有任何虛構,主角多半是美國人,故事遊走英國、法國、美國。毛姆寫下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極度對照的故事,也是我們內心拉扯的兩道力量。  
Thumbnail
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世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迦塔奧義書》  這個故事是毛姆在七十歲時候寫的,正是世界最動盪的經濟蕭條時代。據他本人說書中沒有任何虛構,主角多半是美國人,故事遊走英國、法國、美國。毛姆寫下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極度對照的故事,也是我們內心拉扯的兩道力量。  
Thumbnail
我以為我正在看一部漫威奇幻動作影集,殊不知我正在看一部哲學劇。 編劇真的太強啦! 不到五分鐘的辯證,不僅呈現了兩角色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編劇也向觀眾拋出了這個哲學題,如洛基講的:「我知道孩子不知道的事,就是世上不存在純粹的壞人,一如好人也不會是全然的好人。」,答案如人一般,存在許多灰色地帶。
Thumbnail
我以為我正在看一部漫威奇幻動作影集,殊不知我正在看一部哲學劇。 編劇真的太強啦! 不到五分鐘的辯證,不僅呈現了兩角色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編劇也向觀眾拋出了這個哲學題,如洛基講的:「我知道孩子不知道的事,就是世上不存在純粹的壞人,一如好人也不會是全然的好人。」,答案如人一般,存在許多灰色地帶。
Thumbnail
完整標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試譯語出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Hamlet -- Prince of Denmarke,創作於公元 1599 年 ~ 公元 1602 年期間) 中的這一小段台詞
Thumbnail
完整標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試譯語出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Hamlet -- Prince of Denmarke,創作於公元 1599 年 ~ 公元 1602 年期間) 中的這一小段台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