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1年到1983年的這三款Ultima,被合稱為「黑暗紀元三部曲」(The Age of Darkness)。雖然以當時而言算是非常精采的表現,但依舊無法跳脫出「勇者好棒棒,壞蛋殺光光」的窠臼,不過這一切在1985年的《Ultima Ⅳ》發行後被徹底改變了。《Ultima Ⅳ: Quest of the Avatar》,被很多人視為最好的創世紀遊戲、最好的RPG遊戲,甚至是最好的遊戲。
相隔三年後,Richard Garriott的Origin Systems在1988年發行了《Ultima Ⅴ: Warriors of Destiny》。Britannia的統治者Lord British因探索地下世界而下落不明,攝政王Lord Blackthron受到Shadowlords的蠱惑,曲解美德,倒行逆施,於是聖者和他的夥伴們踏上推翻暴政,尋找Lord British的旅程,白晝與黑夜的變化系統也是從這一代開始導入。
1990年的《Ultima Ⅵ: The False Prophet》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也是創世紀系列在IBM PC的初次亮相,畫面整個提升一個層次,視角也改為後來大家所熟悉的斜角俯視。這次聖者和他的同伴們要面對新的敵人:Gargoyles。我還記得,遊戲中跟Iolo說三次spam後,再說humbug,就可以開啟密技選單,玻璃劍隨便拿。
《Ultima Ⅵ》被《Computer Gaming World》提名為當年的年度最佳RPG,可惜最後輸給了《Starflight 2》。創世紀從四代到六代,被合稱為啟蒙年代三部曲(The Age of Enlightenment),那真是屬於創世紀最輝煌的時代啊。(遠目)
1992年《Ultima Ⅶ: The Black Gate》問世,這次聖者要阻止The Fellowship將邪惡的Guardian帶進Britannia的陰謀,由於整個故事太過龐大,同年還發行了追加磁片《Forge of Virtue》,讓聖者探索突然浮出海面的Isle of Fire。《Ultima Ⅶ》同樣獲得《Computer Gaming World》提名為當年的年度最佳RPG,不過這次卻輸給了自家兄弟《Ultima Underworld: The Stygian Abyss》;其他殊榮,還包括《PC Gamer》1997年評選的「The 50 Best Games Ever」、2011年票選的「The 100 Best PC Games of All Time」等等⋯⋯不勝枚舉,隔年又推出續集《Serpent Isle》及其追加磁片《The Silver Seed》。
除了上述九款正傳作品之外,創世紀還有不少外傳遊戲,包含1990年的RPG《洪荒帝國》(Worlds of Ultima: The Savage Empire)、1991年的RPG《火星任務》(Ultima: Worlds of Adventure 2: Martian Dreams),以及1992年FPDRPG的不朽經典《地下創世紀冥河深淵》(Ultima Underworld: The Stygian Abyss)。還記得創世紀五代的劇情中,Lord British鬧失蹤的那個地下世界嗎?這次聖者決定親自進去探險,隔年也推出續作《Ultima Underworld II: Labyrinth of Worlds》。
雖然創世紀遊戲以電腦平台居多,但也有不少作品移植到家用遊樂器上,甚至還有兩款在遊樂器上開發的外傳,分別是1991年GB上的《Ultima: Runes of Virtue》以及1993年GB/SFC上的《Ultima: Runes of Virtue 2》(日本稱作《ウルティマ外伝 黒騎士の陰謀》),兩款都是動作RPG,甚至連Richard Garriott本人也對這個Spin Off系列讚譽有加呢。
PS. 傳說中無敵的Lord British,總是成為不少玩家的獵殺目標,其實在一代、二代以及四代的紅白機版本,理論上你是可以靠著狂升級和強力的裝備殺死他。如果玩三代的話,可以把他誘到海邊用船上的大砲轟死他;五代的話只能靠讓他在地下世界裡活活餓死,來同歸於盡(他餓死的同時也Game Over了)。六代可用的方法不少,包括毒死、炸死,或是趁他熟睡時拿玻璃劍捅死等等。玩家到底是有多恨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