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日本滋賀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
研究報告,分析日本全國約2900名20歲以上男女的數據發現,家庭收入越少,女性肥胖的風險越高。
研究團隊推測,當人們想以廉價的東西填飽肚子時,就會傾向選擇碳水化合物。
團隊認為,女性方面,年收入與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對飲食的偏好產生影響,進而導致肥胖。
研究結果並且顯示,未滿65歲的女性中,家庭年收入為200萬至600萬日元(約新台幣55萬至166萬)的人肥胖風險約為家庭年收入600萬日元以上女性的1.7倍,家庭年收入低於200萬日元的人肥胖風險則為家庭年收入600萬日元以上女性的約2.1倍。
此外,受教育時間為9年(中小學)以下的女性肥胖風險是受教育10年以上女性的約1.7倍。
1)貧窮比例最高與教育程度最低的人口族群,罹患肥胖症(Obesity)的比例最高。
2)食物的能量密度與能量費用 [energy density (MJ/kg) and energy cost ($/MJ)]成反向關聯。也就是加入了大量精製穀類品、糖分等的高熱量的食品的銷售費用往往較低,而成為追逐低價貨品消費者的選擇。
3)加入了糖與脂肪的食品往往更為可口,讓人食指大動,而這些食品的熱含量也較高。
4)低收入家庭通常食用水果、蔬菜、瘦肉、魚類的比例較低;因為費用的考量,他們往往選擇低價的高熱量食品。
根據這些研究,菲律賓應該會有不少胖子才是。畢竟根據2017年IMF統計,菲律賓的名義人均國內生產毛額(nominal GDP per capita)只有2976美元,世界排名第 125。(香港是46109美元,排名第14;台灣是24577美元,排名第32)。
📷
這幾個月在菲律賓,我不記得在路上見過那種在美國街上經常看到的大胖子。
黎牙實比的家庭主婦的確是珠圓玉潤,但體型就跟台灣的歐巴桑和香港的師奶差不多;可以想像是因為「不想浪費食物」的責任感使然。
倒是這裏的小孩大多是瘦的:在巷弄裡自顧自玩的、跟著父母在大街閒逛的、穿著制服跟著老師到購物商場「校外考察」的全都是大眼睛、瘦瘦長長的身形。
將近一歲大的 John Marlo(我的教子)前幾個月還白白胖胖、手腳一節一節的肉,現在也成了個黑黑瘦瘦的小子。
不只是小朋友,小動物也是瘦的。
在教堂裡飛來飛去的麻雀、偶爾來屋簷下休息的鴿子是瘦瘦小小的。
家裡附近的野貓也是瘦骨嶙峋,拱起背來走路的時候可以看見一節一節的肋骨。
連不小心被老鼠貼(名副其實的Mouse Pad,就是一張散發著食物美味、塗滿超級膠水的低成本捕鼠器)黏上的老鼠,也瘦得不成樣子。我猜想就算野貓真捉到了老鼠,頂多啃到骨頭,肯定是長不了肉的。
我觀察黎牙實比的人很少吃那些美國胖子愛吃的「電視餐」、「冷凍食品」。他們總是在傳統市場採買價格低廉且新鮮的食材 — 蔬果、海鮮、肉類,自己準備飯菜,而且費用遠低於超市賣的冷凍食品。
有新鮮食材的時候,誰還會想吃人工製品呢?
以前在工作的時候,每次回台灣探親我就會帶一罐豬肉鬆回港;豬肉鬆就像救難隊一樣,可以將就吐司或白飯解決一餐。搬到黎牙實比之後,我就再也不吃豬肉鬆了。原因是家裏的飯菜全都是新鮮的食材製成的,現做的
Bicol Express 比添加人工香味素的豬肉鬆可口多了。
黎牙實比超級市場裏是有整排的薯條、洋芋片等的高熱量食品;不過似乎沒讓小朋友們愛吃到發胖的程度。進口的洋芋片這裏的超市一樣也不少,可是價格不菲。
在這裡買一桶158克的Pringle 洋芋片的價錢,可以在傳統市場買到3~4條手掌大、活蹦亂跳的吳郭魚(Tilapia)。如果你是個必須對開支錙銖必較的家庭主婦,你會用這筆錢買洋芋片、還是買吳郭魚?
物美價廉而且新鮮的食材,就是對付「肥胖症」最有效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