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4年,並於2018年公視翻拍成科幻懸疑電視劇,猶記得當時這部戲劇的討論度非常的高,大家針對教育、青少年、父母等等都有諸多的討論,但我記得當時的自己是完全不敢看電視劇,甚至在書店翻一翻都只能沈重的放下,不忍多讀幾篇,或許因為同樣是老師的身分,五年前太年輕的自己,雖然已經進入了教育現場擔任老師,但面對著各式的家庭狀況、加上戲劇張力,血淋淋的擺在眼前,我的不敢看或許正是一種逃避吧!
最近因為夥伴想在podcast 上細聊這本書,才讓我開始閱讀起這本書,少了戲劇的情節張力,文字中平埔直敘著每位孩子、每個家庭,也或許是十年導師經驗,看得更多了,距離本書問世又過了五年,同時也身為母親的我回頭再看這本書,對照著自己的兒女與現今在教育現場中耳聞的現況,似乎是更加加深的寫照,也多了更多的膽戰心驚。
作為父母最難的在於,沒有人教我們怎麼拉拔一個孩子,不像大學畢業進職場前能夠先有實習的機會去探索自己適不適合,我們都是真正成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於是可能會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彌補自己遺憾的方式、美其名為你好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誰來告訴父母說:這樣是不對的、這樣是過頭的...,其實真的沒有,即便是站在老師的角色,也只會換來一句:老師您能對我孩子的未來負責嗎?對於家長而言,身在其中要怎麼看到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雖然孩子在12歲前需要爸爸媽媽以他律的角色要求孩子的行為,以及塑造良好的品格,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學習尊重孩子與適當的放手便成了父母重要的課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來自於你,但人生應是他自己的。
最後,想談一談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在亞洲社會風氣當中,課業的競爭與壓力從來未減少過,看著學子們埋首苦讀只為了考上大人們口中的『理想大學』,但回過頭來看,多數的學子們對於自己真正感興趣、真正有熱情的領域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其實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本應在求學過程中盡情探索熱情的年紀,卻變成只為追求高分的時期。讀完這本書,由衷希望教育可以有大方向的轉變,新課綱中不斷提到的『適性揚才』,希望不再只是口號。
聽聽老師說書,用聽的更精彩,歡迎收聽podcast:『聽聽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