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危機或轉機? 「合作」取代「競爭」的解決之道

2018/08/1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製造中國的成本優勢仍在,內地點對點物流能做到一塊錢解決,跨省份8小時快遞物流已是常態,出口專線又能避稅時,該怎麼因應大環境的挑戰跟變化,考驗台灣出口貿易的智慧。

 

在開發國際客戶時,近幾個月深深感受到從中國而來的壓力,不僅僅在成本價格上,令我驚訝的是,「服務第一」已經是中國業者以著驚人的速度崛起的重要關鍵。
相較於過去所認知中國產品在質量上的不穩定,即使基礎科學SOP製程優化不一定是最頂尖,但是中國以強大的服務力,勤能補拙,將 80%大眾市場穩穩抓緊。
舉個例子來說,若是一位美國客戶要從中國進口 B2B 產品銷售,中國原廠不再只是提供產品,而是能提供一整到「開店服務」,舉凡週邊包裝盒、連接線、遙控器,從大小、形狀、到LOGO都能客製化,甚至連員工制服都可以代為請中國當地廠商設計生產,將美國當地物價、人力成本轉嫁。
反觀台灣,在成本密集的壓力下,許多傳統工廠外移中國或東南亞,若以新創公司在台灣若要生產打樣,就會遇到「最地訂購量」、「運費」、「交期」、「客製化程度」等等限制。除非自營工廠,否則在新產品開發階段就會遇到重重難關,甚至還是必須仰賴中國製造。
我認為事業佈局不能僅從「競爭」角度出發,應該要在國際化的基礎之上,思考如何「國際分工」。
每一個國家因為發展的階段不同,氣候、自然資源及環境不同,而具備屬於每個國家的獨特性跟不可取代性。在大環境現實的條件限制下,與其期待政府放寬條件或是給予貿易牛肉,更積極的做法也許會是建立相關貿易國的當地夥伴,並以互利的條件尋找長遠的合作關係,取代不良競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鍾天選/人生整理師
鍾天選/人生整理師
會計、法律的專業訓練,畢業轉身投入科技紅海戰場前線執行業務。目前經營電控玻璃公司、投資公司。擅長全球供應鏈佈局、策略開發、系統整合行銷、創新商業模式、室內裝修設計。將以淺顯易懂的觀點分享全球新創市場看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