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從魯德到施密德,施密德到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室賀清德(《IDEA》雜誌總編輯)
魯德思想的原點
本書原著是瑞士的平面設計師、字體排印師及教師艾米爾.魯德(Emil Ruder)於1950年代舉辦的四次演講內容集結後以英日雙語翻譯出版的作品。
從1950年代至60年代,魯德以「瑞士字體排印風格」的主要推動設計師的身分聞名。
在設計史的教科書中,特別將以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漢斯.諾伊伯格(Hans Neuburg)、卡羅.畢瓦雷利(Carlo Vivarelli)等人的《新平面》(Neue Grafik)雜誌為首的蘇黎世派相關思潮做為瑞士字體排印風格的代名詞提出。
另一方面,魯德與其同事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共同擔綱的巴賽爾設計學院字體排印學課程,以其獨特的造型思想為基礎的教育,創造了被稱作「巴賽爾派」的非主流方向。
所謂「獨特的」,指的是相對於系統性的蘇黎世派字體排印學重視以網格為基底的資訊構成,巴賽爾派即使同樣以資訊傳達為目的,卻同時也奠基於既自由又詩意的構成方式。
魯德做為巴賽爾派的領袖及倡議者,以《Typographische Monatsblatter》雜誌為主要舞台展開了活躍的寫作活動。
集結於本書的講演實錄,也是發表於該雜誌上的作品,而這也成為了魯德於1967年所發表的經典著作《Typography》的出發點。
如同於序文中所提到的「在開闊的視野下,始能一窺細微之處的全貌,進而做出正確的評斷」,魯德以廣博的知識為基底,自在參照古今中外的文化,探討了字體排印學與廣大社會狀況及個人生存之間的關聯。
與理論性的整理、體系化的《Typography》不同,《本質》一書活靈活現的講述了魯德的思想、其背景歷史脈絡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
《本質》的本質
魯德的整體論述中採取了將造形置於人的生命與社會之中探討的態度,於〈平面〉一章中所引用的何塞・奧特嘉・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以及於〈節奏〉一章中援用路德維希.克拉格斯(Ludwig Klages)節奏論之處也可看出這種傾向。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受到克利(Paul Klee)及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甚至於十九世紀後半伊戰前後於歐洲開展的「生命哲學」(Lebensphilosophie)影響甚深。
「生命哲學」指的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潮流,這種潮流主張要回到無法透過合理、科學性的思考捕捉的生命基盤,恢復對於貫穿社會及歷史整體的生命之流的覺知能力。魯德的論述即可說是將字體排印學做為人的感性與公共世界銜接的領域,進一步探求其中的「生命哲學」。
像這樣將思想種植於人的生命的根源的態度,或許會被認為與合理性與機能性背道而馳,此兩者常被當作近代設計的原理。
但是,如同包浩斯所象徵的,近代設計的思想與主張恢復人類精神及感官原初之力的運動經常是一體兩面的,這一點我們不能忘記。
在近代,科技占據了人類社會中心,主導著敘事性,而藝術做為一種周邊裝置,以形體或顏色為媒介,企圖喚回人類精神的根源力量。做為將這兩者銜接起的運動,當代設計(Modern Design)由此而生。
遵照這個模式,或許可以這麼說:瑞士字體排印風格之中,有朝「中心」也就是機能和工學前進的蘇黎世派,也有朝「周遭」也就是原初性及多義性前進的巴賽爾派。
魯德的字體排印論即是將這種固有於近代設計中的非主流思想,以「活字」這種物質做為起點獨自發展出來的。
這種字體排印學即使經常遭到批判主觀、獨斷,但從人與物與社會的關聯做為字體排印的基盤來發展造形,這種態度裡正有著它的「本質」。
贈與與文化創造
魯德的思想從發表至今已過了五十年,並抵達了位處東亞的日本和台灣,我們現在應該如何理解他的思想呢?
其中一個,應該是它能夠提供我們一個視角,去思考規範了我們現代生活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與設計之間的關係。
網站、Email、社群軟體等我們日常溝通的大部分都是透過藉由網路的字體排印而進行的。在那其中交換著的文字語彙大大的撼動了人們的思想與感情,但另一方面在其基底的構造並未被意識到。
魯德的論調即可成為讓設計師思考這種現代設計與社會的關係時的線索吧。
此外,透過魯德的教育所傳播的巴賽爾派字體排印學,也正能看出只有邊境地區才能達成的文化創造的可能性。
與多樣的文化圈鄰接的巴賽爾,由於其地緣性催生出了它獨特的非主流字體排印文化。接著,再透過從世界各地前來學習的設計學生,將其文化的基因擴散出去。
進行本書企畫與製作的赫爾姆.施密德(Helmut Schmid)正是一位曾向魯德求教的設計師,並以其思想為基礎於日本累積他獨特的實踐。
「設計就是態度」(design is attitude)這句施密德的座右銘,正凝聚了他從魯德所繼承的事物。
在近半世紀以日本為據點活動,留下許多設計名作的施密德,也和魯德一樣,透過教育與寫作對日本及世界的設計師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施密德可以說是將自己從魯德那裡接收到的事物,用他的一生繼續傳遞給其他的人。
並非商業,教育與贈與的循環才是為人性奠定基礎的工作。關於這點,施密德和魯德應該都從沒沒無聞的先人們所支持著的字體排印學歷史中理解到了這點吧。
很遺憾的,施密德在能看到本書繁體字版問世前,已於2018年7月過世。但本書現在如此傳遞到了你的手中。
在混亂的世界秩序與走投無路的資本主義中生存的邊境的設計師們,希望本書除了內容本身外,更能從態度上帶給你們豐饒的知識。
《本質》,臉譜出版
瑞士國際字體排印風格奠基者
字體排印學巨匠艾米爾.魯德(Emil Ruder)繁體中文世界首部作品
──平面.線.字.節奏──
從社會和科技探討字體排印學的構成準則,
以及其與文化、自然科學、政治和社會之間的關聯
在歷史風格被粗淺濫用的當代,帶領我們重新檢視平面設計本質的經典之作
《本質:超越時代的字體排印學巨匠,1950年代的四堂課》
城邦花園│https://goo.gl/2q6SyH
博客來│https://goo.gl/6kADU6
讀冊│https://goo.gl/J8Cu88
金石堂│https://goo.gl/2pS5EN
誠品│https://goo.gl/ki15ok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421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今在福島這塊土地上的已非「眼睛看不見的恐怖放射線」,而是種種「眼睛可以清楚看見的課題」。 深入事故現場,從核能知識、拆除作業到災區復興,重新思索人、能源與土地如何共好。
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如今在福島這塊土地上的已非「眼睛看不見的恐怖放射線」,而是種種「眼睛可以清楚看見的課題」。 深入事故現場,從核能知識、拆除作業到災區復興,重新思索人、能源與土地如何共好。
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真實發生在紐約的事例,作者之一是紐約前市長彭博轄下的交通運輸局長珍妮特.薩迪可罕,她受到珍.雅各啟發,將過時的街道空間重新設計並校準,搭配新一代多元大眾運輸選項及新的交通政策,成功解開多年死結──令「大蘋果」成為更宜居、有活力且跟上時代潮流的一級都市。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學人類設計》系列,正是為了讓大家自學及自行實踐HDS,讓大家活出設計本質。本文內容:神秘的起源、RA與「聲音」神奇的邂逅。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 作品融合了簡約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理念, 注重線條、空間和材料的純粹性。以下是一些密斯·凡德羅的代表作品: 巴塞隆納德國銀行總部(德國巴塞隆納銀行): 這座建築是密斯·凡德羅在巴塞隆納的代表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學人類設計》系列,正是為了讓大家自學及自行實踐HDS,讓大家活出設計本質。本文內容:神秘的起源、RA與「聲音」神奇的邂逅。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 作品融合了簡約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理念, 注重線條、空間和材料的純粹性。以下是一些密斯·凡德羅的代表作品: 巴塞隆納德國銀行總部(德國巴塞隆納銀行): 這座建築是密斯·凡德羅在巴塞隆納的代表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