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哲學經典:德勒茲《差異與重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的原初狀態,即使不易理解、啃食,也往往保存著曾被人遺忘或忽略的思想光芒。是以,力圖突破的哲學家,往往會返回經典,從中建立一條新的路徑。

德勒茲當然是個例子。他的早期著作,幾乎是圍繞的哲學史與過去哲學家的研究,如《尼采與哲學》、《伯格森主義》、《普魯斯特與符號》、《尼采》與《史賓諾沙》等。這些早期作品,除了能夠找到日後德勒茲哲學的根源,也成為這種「德勒茲式」的閱讀成為我們理解這些哲學家的指引。

而作為德勒茲第一本「大」作品,他的國家學位論文的《差異與重複》,在閱讀(或重讀)之前,我們應該也要有個基本認知:這是一本有關哲學史的論著。意思是,若不想再度去脈絡化的閱讀,至少得要了解這本書的回應對象,是針對整個西方哲學史。

所以我們面對的至少是兩種經典,一種是《差異與重複》這經典本身及其生成脈絡,另一種是書裡面,德勒茲如何回應(他眼中中)整個西方哲學的傳統、尤其柏拉圖以降的哲學,也同時回應了當代的哲學——前兩章的標題〈差異在其自身〉〈重複為其自身〉看得出是受沙特的影響。

尤其是這本書在1968出版,也標誌著他是法國六八學運冒出頭的公眾哲學家,從此進入學院,發揮起極大的影響力。


這不代表我們要熟知所有的西方哲學史才能理解,而是需要掌握起他所對話的目標,以及他的哲學開創野心所在。閱讀德勒茲,要求的是某種閱讀專業:在理解德勒茲所欲展開的哲學論述前,必須先掌握住「德勒茲式」的哲學閱讀。

換句話說,讀者需要先努力於「理解德勒茲是如何閱讀」。好處是,一旦知道德勒茲式的提問核心方式,對於哲學史的「德勒茲式問題化」不再是一頭霧水後,閱讀德勒茲一事必然會上軌道。

相對於《反伊底帕斯》、《千高原》需要有精神分析背景與較隱性的文本指涉與碎裂自由的書寫方式,或是比起《影像-運動》、《影像-時間》等,《差異與重複》專注於哲學史問題的哲學思考,或許最適合成為理解德勒茲的關鍵。


承接著過去的哲學家與哲學史研究,且開展出接下來的德勒茲哲學,我們幾乎可以把《差異與重複》視為他的「差異哲學」宣言。用極簡的方式說明,德勒茲所謂的「差異」,不是「與其他不同」。毋寧說,反對某種輕忽的差異、受限的差異,正是他在這裡要清除的路障。在他眼裡,「差異」不是「同一」的衍伸,若是如此,那麼所有的差異不過是在「ㄧ(l’UN)」統攝下的產物。

德勒茲的基本看法,是讓我們思考差異的方式改變:不再是與「同/異」的框架,而是用差異的方式去思考差異。這令人感到扭轉、陌生的路徑,正是閱讀德勒茲的迷人之處。思考差異只能用差異本身思考,於是思考本身也是不斷在差異化的。

有此認知,我們可以較容易釐清書的前兩章的基礎。

「差異」的部分,最終以柏拉圖的重新審視,將「再現」的觀點取消,「去基底」,像把圓心偏移,使得「除了在那輻散與偏離中心者的發展中有自己的重複、再生產外,並無其他『法則』」。差異使得一切不再是「再現」,而「ㄧ切已成為擬像」,且「沒有人能指出原本與複本的存在」。

因此,順著差異,「重複」自然出現:因為差異的可能不會只是一次,而是「一次即是全部」的無盡差異下去。擬像與再現不同,再現依循著相似性,擬像則倚賴著差異,最終,「一切皆改變本性、複製品其自身以擬向的方式傾覆、相似性最終集精神上的模仿,讓位給重複。」


經過兩章的擴展,最後的結論,德勒茲再次提醒:「只要差異順服於再現的限制要求,它就不會於其自身中被思考。」所以哲學「盡最大努力可能在於,使得再現變得無限的(狂歡的)」。這樣的狂歡,使得「每個存在、每一滴水和在每一途徑裡,達到過剩的狀態」,「轉向它活動的尖端」。


這本經典著作,一次的回應許多過往與當代的哲學潮流。以整體觀之,破壞性較大,對於差異本身的無定義,或套套邏輯、烙口令感,與其說是個嚴肅哲學理論,還是稍有宣言之感。而重複本身又必須跟隨著他思考差異的方式來理解,深究其概念其實是空泛的。這種無內容的形式,也反映了他多少保持距離的結構主義思潮。然而重要的是,他日後如何以其他的論著去發展差異哲學與獨創的概念。也因此這本書反而是德勒茲哲學最不會過時的起點。

本書的翻譯保留著德勒茲獨特的法文書寫語法,雖在閱讀中會感到窒礙,對於希望得到原汁原味的讀者來說,這種路徑即使痛苦,也更能「深刻體會」德勒茲的難與思想特異——只要沒有中途放棄的話。而特殊名詞解釋也是譯者與編輯給讀者的一份禮物,幫助重返經典的痛苦卻豐饒的旅程。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葛楚·史坦,巴黎花街二十七號,畢卡索,馬蒂斯,海明威。如果你曾經讀過《流動的饗宴》,年老的海明威談論起年輕時的巴黎印象裡,葛楚的教母形象如此鮮明,也深深影響年輕的創作者。這當然是不能可再次重現的時代了,一個美國實踐了法式沙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出現一個圈子,孕育了「作品」。 這本書特殊的地方,不僅
《跳舞的骷髏》書名乍看有些駭人,甚或黑色幽默,只要一翻開,難以言喻的哀傷與同情便會誕生。在「見證他人之痛苦」已經麻木的時代,視覺上的疲乏,瞥見此書描繪的場景,尤其專注在幼兒的營養不良及其疾病時,還是不免心碎。這是本書能影響人心,足以讓非專業人亦能共鳴的原因。那畫面猶如過往我們看見「飢餓三十」之類的宣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簡述包曼的著作所畫出的路徑,乃「直接」面對「現代性」——亦即,社會學此一學問,只要問題探究夠深,或讀者能與著述者達成默契,或多或少都在處理著「現代性」的問題。ㄧ如此導讀黃厚銘教授指出,沿著《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含混曖昧》(1991)、 《後現代性及其不滿》(1997),直到我們手
在談論到納粹德國與其犯下的罪行時,巴黎的佔領時期幾乎不像是我們對於殘酷戰爭的想像,尤其納粹與殘忍、屠殺、蓋世太保之間的等號,西歐文明中心之一的法國首都的陷落,竟毫不血腥與壯烈,反倒令歷史的眼光尷尬。作為讀者、並非專業史學背景者,可以透過閱讀本書將此「無事」當作「真正的事件」,並且需要不亞於其他事件的
葛楚·史坦,巴黎花街二十七號,畢卡索,馬蒂斯,海明威。如果你曾經讀過《流動的饗宴》,年老的海明威談論起年輕時的巴黎印象裡,葛楚的教母形象如此鮮明,也深深影響年輕的創作者。這當然是不能可再次重現的時代了,一個美國實踐了法式沙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出現一個圈子,孕育了「作品」。 這本書特殊的地方,不僅
《跳舞的骷髏》書名乍看有些駭人,甚或黑色幽默,只要一翻開,難以言喻的哀傷與同情便會誕生。在「見證他人之痛苦」已經麻木的時代,視覺上的疲乏,瞥見此書描繪的場景,尤其專注在幼兒的營養不良及其疾病時,還是不免心碎。這是本書能影響人心,足以讓非專業人亦能共鳴的原因。那畫面猶如過往我們看見「飢餓三十」之類的宣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我們都和希特勒分享著同一星球,也分享著許多他的執迷;我們真正改變的比我們所以為的還要少。我們喜歡我的的生存空間。我們幻想著摧毀政府。我們貶抑科學。我們夢想災難將至。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某種星球的受害者,那麼我們就朝向希特勒更趨近一步。如果我們相信屠殺是猶太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或任何
簡述包曼的著作所畫出的路徑,乃「直接」面對「現代性」——亦即,社會學此一學問,只要問題探究夠深,或讀者能與著述者達成默契,或多或少都在處理著「現代性」的問題。ㄧ如此導讀黃厚銘教授指出,沿著《現代性與大屠殺》(1989)、《現代性與含混曖昧》(1991)、 《後現代性及其不滿》(1997),直到我們手
在談論到納粹德國與其犯下的罪行時,巴黎的佔領時期幾乎不像是我們對於殘酷戰爭的想像,尤其納粹與殘忍、屠殺、蓋世太保之間的等號,西歐文明中心之一的法國首都的陷落,竟毫不血腥與壯烈,反倒令歷史的眼光尷尬。作為讀者、並非專業史學背景者,可以透過閱讀本書將此「無事」當作「真正的事件」,並且需要不亞於其他事件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來自80多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領先的心理科學家、學者、臨床醫生、研究人員、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組成的心理科學協會(APS)於2024年12月19日星期四的新聞稿中描述近期的研究: 分析國際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對COVID-19的反應。。。
Thumbnail
有差異,很正常,我們不是去壓抑不喜歡的,摒棄嫌惡的,而是接納在我們之內的所有面向,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Thumbnail
在馬祖服役時認識的同梯預官到診所來洗牙。其實檢查牙齒是其次,早已定居國外的同袍偶爾回台時找老朋友聊天才是目的吧! 因為多年不見,總會問一下近況,談到孩子都大了,卻都沒有打算生孩子的跡象,我們當年在他們這個年紀早就結婚生子了。 感慨歸感慨,我們也瞭解因為時代的變化,每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也截然
Thumbnail
  「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這一從現在的視野來說無疑過時與不恰當的觀點,繞了一圈之後,竟以「科學」、「公平」與「保護」等標語,重新地、堂而皇之地闖入了賽場。這一次,保守主義思想將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毫無疑問已經擁有參賽資格,但曾經在其他比賽中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選手,其中,包含了台灣拳手林郁婷。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一台容易出錯但能自我修正的機器仍將受制於哥德爾的結果。只有從根本上不一致的機器才能擺脫哥德爾。我們能有個根本不一致,但同時又能自我修正的機器嗎? 《心智、機械與哥德爾》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來自80多個國家/地區的數千名領先的心理科學家、學者、臨床醫生、研究人員、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組成的心理科學協會(APS)於2024年12月19日星期四的新聞稿中描述近期的研究: 分析國際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對COVID-19的反應。。。
Thumbnail
有差異,很正常,我們不是去壓抑不喜歡的,摒棄嫌惡的,而是接納在我們之內的所有面向,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Thumbnail
在馬祖服役時認識的同梯預官到診所來洗牙。其實檢查牙齒是其次,早已定居國外的同袍偶爾回台時找老朋友聊天才是目的吧! 因為多年不見,總會問一下近況,談到孩子都大了,卻都沒有打算生孩子的跡象,我們當年在他們這個年紀早就結婚生子了。 感慨歸感慨,我們也瞭解因為時代的變化,每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也截然
Thumbnail
  「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這一從現在的視野來說無疑過時與不恰當的觀點,繞了一圈之後,竟以「科學」、「公平」與「保護」等標語,重新地、堂而皇之地闖入了賽場。這一次,保守主義思想將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毫無疑問已經擁有參賽資格,但曾經在其他比賽中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選手,其中,包含了台灣拳手林郁婷。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一台容易出錯但能自我修正的機器仍將受制於哥德爾的結果。只有從根本上不一致的機器才能擺脫哥德爾。我們能有個根本不一致,但同時又能自我修正的機器嗎? 《心智、機械與哥德爾》由約翰·盧卡斯教授於1959年撰寫的哲學論文,認為人類數學家不能被圖靈機所替代。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