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哲學經典:德勒茲《差異與重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的原初狀態,即使不易理解、啃食,也往往保存著曾被人遺忘或忽略的思想光芒。是以,力圖突破的哲學家,往往會返回經典,從中建立一條新的路徑。

德勒茲當然是個例子。他的早期著作,幾乎是圍繞的哲學史與過去哲學家的研究,如《尼采與哲學》、《伯格森主義》、《普魯斯特與符號》、《尼采》與《史賓諾沙》等。這些早期作品,除了能夠找到日後德勒茲哲學的根源,也成為這種「德勒茲式」的閱讀成為我們理解這些哲學家的指引。

而作為德勒茲第一本「大」作品,他的國家學位論文的《差異與重複》,在閱讀(或重讀)之前,我們應該也要有個基本認知:這是一本有關哲學史的論著。意思是,若不想再度去脈絡化的閱讀,至少得要了解這本書的回應對象,是針對整個西方哲學史。

所以我們面對的至少是兩種經典,一種是《差異與重複》這經典本身及其生成脈絡,另一種是書裡面,德勒茲如何回應(他眼中中)整個西方哲學的傳統、尤其柏拉圖以降的哲學,也同時回應了當代的哲學——前兩章的標題〈差異在其自身〉〈重複為其自身〉看得出是受沙特的影響。

尤其是這本書在1968出版,也標誌著他是法國六八學運冒出頭的公眾哲學家,從此進入學院,發揮起極大的影響力。


這不代表我們要熟知所有的西方哲學史才能理解,而是需要掌握起他所對話的目標,以及他的哲學開創野心所在。閱讀德勒茲,要求的是某種閱讀專業:在理解德勒茲所欲展開的哲學論述前,必須先掌握住「德勒茲式」的哲學閱讀。

換句話說,讀者需要先努力於「理解德勒茲是如何閱讀」。好處是,一旦知道德勒茲式的提問核心方式,對於哲學史的「德勒茲式問題化」不再是一頭霧水後,閱讀德勒茲一事必然會上軌道。

相對於《反伊底帕斯》、《千高原》需要有精神分析背景與較隱性的文本指涉與碎裂自由的書寫方式,或是比起《影像-運動》、《影像-時間》等,《差異與重複》專注於哲學史問題的哲學思考,或許最適合成為理解德勒茲的關鍵。


承接著過去的哲學家與哲學史研究,且開展出接下來的德勒茲哲學,我們幾乎可以把《差異與重複》視為他的「差異哲學」宣言。用極簡的方式說明,德勒茲所謂的「差異」,不是「與其他不同」。毋寧說,反對某種輕忽的差異、受限的差異,正是他在這裡要清除的路障。在他眼裡,「差異」不是「同一」的衍伸,若是如此,那麼所有的差異不過是在「ㄧ(l’UN)」統攝下的產物。

德勒茲的基本看法,是讓我們思考差異的方式改變:不再是與「同/異」的框架,而是用差異的方式去思考差異。這令人感到扭轉、陌生的路徑,正是閱讀德勒茲的迷人之處。思考差異只能用差異本身思考,於是思考本身也是不斷在差異化的。

有此認知,我們可以較容易釐清書的前兩章的基礎。

「差異」的部分,最終以柏拉圖的重新審視,將「再現」的觀點取消,「去基底」,像把圓心偏移,使得「除了在那輻散與偏離中心者的發展中有自己的重複、再生產外,並無其他『法則』」。差異使得一切不再是「再現」,而「ㄧ切已成為擬像」,且「沒有人能指出原本與複本的存在」。

因此,順著差異,「重複」自然出現:因為差異的可能不會只是一次,而是「一次即是全部」的無盡差異下去。擬像與再現不同,再現依循著相似性,擬像則倚賴著差異,最終,「一切皆改變本性、複製品其自身以擬向的方式傾覆、相似性最終集精神上的模仿,讓位給重複。」


經過兩章的擴展,最後的結論,德勒茲再次提醒:「只要差異順服於再現的限制要求,它就不會於其自身中被思考。」所以哲學「盡最大努力可能在於,使得再現變得無限的(狂歡的)」。這樣的狂歡,使得「每個存在、每一滴水和在每一途徑裡,達到過剩的狀態」,「轉向它活動的尖端」。


這本經典著作,一次的回應許多過往與當代的哲學潮流。以整體觀之,破壞性較大,對於差異本身的無定義,或套套邏輯、烙口令感,與其說是個嚴肅哲學理論,還是稍有宣言之感。而重複本身又必須跟隨著他思考差異的方式來理解,深究其概念其實是空泛的。這種無內容的形式,也反映了他多少保持距離的結構主義思潮。然而重要的是,他日後如何以其他的論著去發展差異哲學與獨創的概念。也因此這本書反而是德勒茲哲學最不會過時的起點。

本書的翻譯保留著德勒茲獨特的法文書寫語法,雖在閱讀中會感到窒礙,對於希望得到原汁原味的讀者來說,這種路徑即使痛苦,也更能「深刻體會」德勒茲的難與思想特異——只要沒有中途放棄的話。而特殊名詞解釋也是譯者與編輯給讀者的一份禮物,幫助重返經典的痛苦卻豐饒的旅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ocus Solus:朱嘉漢的文學沙龍
26會員
52內容數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2025/02/12
閱讀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最好的建議,是依循小說的「敘事者我-青山千鶴子」所說的:「小說是小說,我是我。」 將小說當作小說讀,就是最好的讀法。 撇開其餘的資訊,拿起《臺灣漫遊錄》閱讀,其中的「小說性」不但沒有沖淡,反倒看到相當純粹的虛構性。即便你一度懷疑或相信真有青山千鶴子的存在,此書的主
2025/02/12
閱讀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最好的建議,是依循小說的「敘事者我-青山千鶴子」所說的:「小說是小說,我是我。」 將小說當作小說讀,就是最好的讀法。 撇開其餘的資訊,拿起《臺灣漫遊錄》閱讀,其中的「小說性」不但沒有沖淡,反倒看到相當純粹的虛構性。即便你一度懷疑或相信真有青山千鶴子的存在,此書的主
2025/02/11
當你走進蒙帕納斯墓園尋找涂爾幹安葬之地時,你將會踏入墓園裡的猶太區,也許,在你發現那並不起眼的墓碑前,已數度看見諸多墓碑上刻著Dreyfus這個姓。請不要意外涂爾幹的孤單,或疑問為何他身旁看不到與他同姓的親人,他死後身旁所真正陪伴的,正是其妻露易絲‧德雷福斯(Louise Dreyfus
Thumbnail
2025/02/11
當你走進蒙帕納斯墓園尋找涂爾幹安葬之地時,你將會踏入墓園裡的猶太區,也許,在你發現那並不起眼的墓碑前,已數度看見諸多墓碑上刻著Dreyfus這個姓。請不要意外涂爾幹的孤單,或疑問為何他身旁看不到與他同姓的親人,他死後身旁所真正陪伴的,正是其妻露易絲‧德雷福斯(Louise Dreyfus
Thumbnail
2024/01/23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2024/01/23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沒錯,就是那位1990年前後由美國引進台灣的三大當代法國哲學家之一的德勒茲(另外兩位為傅柯與德希達)。90年代以前,台灣哲學界留學及談論「歐陸哲學」者,多數為留學德國及談論「德國哲學」(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哲學等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Thumbnail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Thumbnail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孟德爾森寫的關於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解析每本書代表的人生階段,並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哥倫比亞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愛德華·孟德爾森寫的關於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解析每本書代表的人生階段,並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