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殘(自我傷害)的現象相當普遍,根據我閱讀的資料統計有15%~35%不等,等於一個班級誇張的話,有1/3以上的學生有自殘的經驗。自殘者通常會描述當自己的負向情緒很滿,快到滿溢出來的時候,就割自己一下,看到血流出來的當下,有說不出的釋放感覺,自殘者當下不覺得疼痛,但後來才開始覺得痛。初步我們可以有這麼一個印象,自殘,在某種角度上,是解決負向情緒的反應行為。
我在精神科門診接觸過一些青少年,其中有一類常見的狀況常是憂鬱和焦慮的情緒而有憂鬱症的診斷,而且經常在憂鬱症的診斷下,都伴隨著自殘行為,最常見是割自己手腕,也有自己撞頭的。而且這種現象不僅是所謂在不被愛的「不良學生」身上,甚至漫延在許多被父母相當關心的孩子身上,這是怎麼回事呢?!
自我割除或自我傷害在心理學的解讀上,顯然和「自我」(self)脫不了關係,意即這些孩子對自己某部份極不滿意,厭惡到要把其割除或自我傷害的部份。
他們不滿意什麼呢?他們不滿意自己的現況還處於是現在這個樣子。什麼樣子呢?有比較的基準嗎?多半是孩子心中的「理想型」和自己現況比較,所謂的「理想型」是一個內心自己理想的樣子。(參看「
設立理想很好,但小心這副作用」一文)。內心自己理想從何而來?一開始大部分是爸媽的期待與雕塑,「你要怎麼行為」、「該做什麼動作」、「不要做什麼」..等,都是自己置身在這個社會中最早的依循標準,成為自己「該有的樣子」,最近的一篇報導聲稱我們7歲以前都是被催眠的狀態,潛意識地在學習周遭人們的模樣,表現出該有的模樣,不僅大人師長們認可,心理也會安心活著,但到青少年時期,許多人開始發展「個別性」要有「個人」的特色,如果他的個別性符合之前師長爸媽認可的樣子,又和社會主流差不了太多,那這個孩子比較平穩沒問題。
但是,如果他的「個人性」不是之前師長爸媽認可的樣子,又和同年紀的社會主流差太多,那麼就會產生很大的衝突,比如說,一個國中的孩子想試試抽煙喝酒的感覺真有那麼帥嗎?往往就會遭到他爸媽師長的阻止,也會讓他內心有罪惡感,而這個爸媽師長的阻止,再配合孩子青春期的特性,有的孩子「一發不可收拾」,索性就明目張膽地嘗試下去,雖然自身帶著罪惡感。
那罪惡感會讓這孩子做何事?雖然他順著自己內心想著去做,但內心從小建立的「應該」,還是不斷地在內心發出聲響,「這時候你應該去唸書」、「你應該表現的更好一點」、「你不該去燙頭髮的,你有瞧見爸媽的神情,他們是不說你而已」、「我不該一天到晚上網」..等。雖然自己做著想做的事,可是一點兒也不快樂,甚至對自己失望。這種失望和發展自己相衝突的情緒,藉由假裝自己暫時變成師長父母,由殘害自己身體得到一種平衡和疏解,甚至在殘害自己當下,感覺不到痛楚,但又符合微妙的心理狀態,當殘害自己時,是師長父母比較緊張,潛藏著對規範的不滿表達。這種作法,以處罰自己身體,達到了發展自我的平均𧗽。
在這裏,我只是約略描述自殘案主可能的心理狀態之一,我並沒有表示,所有出現自殘的案主都是這種心理機制,千萬不要誤會了。
從這種心理狀態可以理解,那些被爸媽過度疼愛的孩子,並沒有能逃過這種心理機制,反而孩子會覺得自己辜負爸媽更多,而推開爸媽或殘害自己更深。聰明如你,未來如果你發現你青少年的孩子自殘時,在第一時間千萬不要指責他,先包紥好傷口,抱抱疼惜他,再把他帶來心理師面前進行心理諮商,釐清何種心理機制造成,孩子的自殘行為,有可能是很多心理意見的表現哦!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