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是人類在群體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感覺。每個人都不願被遺漏,也不願被孤立,更重要的是歸屬感的滿足較容易帶來安全感。認同也是自我認識的一個重要過程,透過認同在同一群體開啟和強化對「我」的認知。
然而,「我們」的認知,大體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奇妙的是,人類終其一生,總是在尋求自我的認同。不過,有趣的是,這種認同,通常是需要足夠的時間,慢慢累積而成的。追尋認同的過程,可能需要流血、流汗,才能凝聚在一塊,成為共同的價值!
一. 台灣認同
台灣認同,可以說是逐漸在形成,但是非常緩慢與艱難。
從遠古時代以來,台灣是部落的形式,有台灣的原住民族,各自以自己的祖靈作為生命依歸。
荷蘭入台之後,招募眾多來自大明帝國的「經濟移民」,這一批是首批的台灣大規模移民。然而,「經濟移民」多是生活困苦,想到台灣碰碰運氣,翻轉人生的族群!
鄭成功入台時,帶領一批將領與士兵,以及他的海盜軍團,這是批有計畫的「反攻軍團」。他們開始屯田,作為反攻的軍糧與根基。然而,原有在台灣的居民,卻受到苛捐雜稅的剝削,甚至比荷蘭時代,更加悲慘。
大清帝國入台時,新一批的「經濟移民」,更是紛湧而至。原因是,清帝國宣布渡台禁令,只能限制單身、無家眷的男人,才能渡台。這批「經濟移民」,因為生活難過,鑒於聽聞台灣工資是故鄉的3倍,無不奮力想穿過黑水溝,來到台灣掏金!也因為前仆後繼的「經濟移民」,構成了台灣社會的主體。
日本入台,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日本人是新的移民者。然而,他們成為統治這批「經濟移民」的統治者,在各方面,這些「經濟移民」雖然同樣是被詐取、打壓的對象。然而,台灣主體的輪廓,卻也在這一個時期,慢慢萌芽!
中國入台,二戰結束後,台灣回歸盟軍手中。麥克阿瑟請亞洲戰區統帥,蔣介石,前來台灣收回失土。後竟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事件。緊接著,因中國國共內戰,蔣介石與軍隊,成為新一批的「政治難民」,敗逃台灣。而這批難民,就在台灣,停留至今。
二. 台灣居民的組成:
可以發現:台灣的原住民族+「經濟移民」+「政治難民」
是台灣居民的重要組成,
台灣認同之所以不容易形成,
在於「經濟移民」構成了台灣的主體!
這些「經濟移民」,來到台灣的初始設定,是想著到台灣碰碰運氣,翻轉人生的族群!
他們雖然苦幹實幹,但缺乏一種形上思維。
並且,潛意識中,是認為自己較為低賤的,仍以位在天朝的邊陲自居…
然而,「政治難民」則是處於一個相反的境地,
這些「政治難民」,即使來到台灣,仍舊認為他們住在天朝,
以天朝人自居而睥睨早來的「經濟移民」。
握有統治權的「政治難民」,於是對「經濟移民」頤指氣使…
在「經濟移民」自信不足,
在「政治難民」崇尚天朝下,
台灣居民,難以在台灣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三. 美國認同:
美國認同,它是典型的移民社會屬性
許多移民者進入美國都是滿懷希望,
認為這個希望之土可以為自己和後代子孫帶來平等和幸福。
也就是說,移民者大抵是認同這塊土地才決定前來,
第一代的移民都是在自由意願下成為美國人(黑奴除外),
因此,認同先於公民身份的取得。
而且在民族大熔爐(melting pot)的類比下,
所有的民族、族群、和種族都以身為「美國人」為最大公約數。
四. 總結:
這就是台灣認同與美國認同間最大的不同!
美國的土地,吸引認同其價值的人參與!
台灣的土地,是吸引想攫取這塊土地資源的「經濟移民」!
台灣的土地,是被控制在少數的「政治難民」手中!
只有台灣,重新被台灣居民認識,並且愛護,
台灣認同,才能被喚醒與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