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Netflix 上觀看:
《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Netflix 的互動式電影:官方說明
前言
前幾天我的同學介紹了我這部電影,其實我平常是不看電影的,但是可以「自己選擇人物走向」這點吸引了我,在整個觀影體驗中,畫面的流暢度以及不同選擇帶來的蝴蝶效應也確實讓我覺得很驚喜。
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很少看電影,所以要驚艷到我相對容易啦。
總之,這篇不討論拍攝手法也不討論劇情深度,單純記錄一些我的觀後感。
我之所以喜歡互動式電影(或是 RPG 式遊戲,但是我也很少玩,因為太累了),是因為人生只有一個,替別人做選擇、看看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跟給朋友意見不同的是,我知道接下來不會有人受到傷害。
在過程以及整部片結束的時候,觀眾都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無腦選擇/入戲(作出符合個性的選擇/跟日常表現不同的個性)/是否破完所有結局/直接看結局攻略/思考導演和劇作家可能要傳達的東西。
就我個人來說,我喜歡選擇跟個性相像的選項,看看「如果是我,在這個被設定好的劇情裡面會是甚麼走向」,大概玩幾個結局之後,直接 Google 其他人的心得、看看有沒有隱藏版結局。
有雷分隔線,以下被劇透不負責
劇情簡介:(以免你想被劇透但是不知道我在說甚麼)
男主角 Stefan Butler 以《Bandersnatch》這本書為基底試圖創造一款遊戲,這款遊戲當中玩家可以一直經歷二選一的選項,達到不同支線的結局。Stefan 選擇和一家遊戲公司合作,來開發這款遊戲。隨著觀眾的不同選擇,會達到電影的不同劇情。
Stefan 的爸爸 Peter、遊戲公司老闆 Mohan Thakur、知名遊戲製作人 Colin Ritman(說是 Stefan 的偶像也不為過)、Stefan 的心理醫師 Dr. R. Haynes' 都是這部電影的重要角色。
因為我的同學在介紹這部電影的時候,他已經把 70% 的結局都玩過一輪了,所以我大概知道一部分的結局,而且我可以和他即時討論。
在其中一幕選擇要不要追上 Colin 的分線,Colin 會讓男主角選擇要不要嗑藥,我選不要,我同學選要;Colin 問 Stefan 跟他誰要先跳樓,我選了 Colin,我同學選了 Stefan。
這讓我覺得很有趣。
我無從獲知我同學的心態是甚麼,但我的心理活動大概是這樣的:
- 我也想知道嗑藥之後 Stefan 會發生甚麼事,可是我覺得嗑藥不好,我要替 Stefan 做決定,雖然故事都已經拍好了,可是我不想讓他發生不好的事。
- 啊,Colin 下藥在 Stefan 的茶裡!也太壞了吧!
- (我同學說他選“要”)不管選不選要都會變成嗑藥,是要減少支線嗎?
- 果然不能亂喝別人給的飲料(就算是欽佩的前輩、他在你面前泡的也不要)。
- Stefan 好ㄎㄧㄤ喔,嗑藥之後看起來這麼ㄎㄧㄤ的嗎。
- 兩個人都到陽台了!要到跳樓場景了嗎!
- Colin 跟 Stefan 我都不想讓他們跳啊!而且之後警察來問的話 Stefan 算不算唆使殺人?
- 不管了,Colin 你要跳就你跳好了。
直到看完,查劇評的時候我才意識到不管選不選讓 Stefan 嗑藥結局是一樣的,因為:
劇透部分結束請放心閱讀
在看完電影和部分劇評之後我想討論的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難避免去做一系列的道德判斷:這樣不好/那樣還行/沒有更好的選擇嗎/你確定你要這樣做?
而隨著劇情更多的揭露,被迫作出更激烈(或者更暗黑)的選擇,我內心的掙扎也就更多。但是我還是選了。
而且為了達到完美評分結局還要作出最“邪惡”的選擇。
這更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黑暗面,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貌似善良是因為足夠幸運,“邪惡”和“不那麼邪惡”。
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羅馬書 3:10
越意識到自己有多偽善、有多黑暗,
既如此,就更顯得主耶穌的救贖有多寶貴了。
你以為這是影評嗎,其實是傳教文啦。
後記
雖然一直在寫某一個系列文,但果然越想寫越拖稿,反而是靈光乍現的隨筆更容易完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