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寫】Ep.46 精準打擊成果的痛點

2022/05/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話嘮不用錢

今天想題目的時候一直在摸魚 XD,這種感覺就和上次一樣,真的是不太可能標題就這樣下「考場篇 I、考場篇 II」。
可是命題的難度在於,之前的內容之所以要分二集來做,是因為台灣評選任人的標準在教育階段,多半脫離不了筆試、面試的組合,但這兩者各自準備方向並不一致,要重新將兩組內容再組合一次,真的是想破頭也不一定能擠出最好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努力白費,最後就奠定了立場。
付出就是要有收效;管它還什麼回來,會喜歡就好。
值得注意的是,我不是功利導向的認為「收效」一定得功名利祿,但也不矯情的認為付出大愛才是最佳解,所以註解給了什麼形式都可以,只是當然是預期中有的,那就是最好的了。

本週優質節選

畢竟自己才是最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記憶?有這麼多筆試不考記憶力的嗎
  • 責任?收穫前總是要先付出看看嘛
這題真的很難寫。要我說,心目中所想得到的收穫,除了做的事情本身有一定份量以外,還可以取決於心有多高;當我們正式理解到什麼樣等級的事物,只配得上用什麼樣等級的努力,就是今天要講的精準 —— 殺雞焉用牛刀。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禁止意圖三杯我的喵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記憶?

對於考試本質上就是考「」這件事,來好好地講一下。
確實讀高中數學,這個學習態度還挺「正確」的
先來說,為什麼覺得「背」這件事放在考試上相當萬用?因為一定有同學會認為「理解」是學習上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以前,每每當覺得自己學了很多東西,考試上能運用自如的時候,總以為是我在「理解」題目時腦袋終於發揮作用,像一個蘿蔔一個坑那樣能隨意去填滿每個考卷想問出的答案。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一位學霸朋友就說:(數學) 證明不就是記好定義就會寫的東西嗎。哪裡有,怒 ==
不見得是聖旨,不過請注意,他說的是:記好定義
還有位好朋友跟我說:你坐在那雖然都聽得懂,可是聽的懂跟考試會不會寫是兩件事。
不知怎的,大概是因為不夠信道,連帶學歷一起丟了;最後反而在《深度學習的技術》書裡得到證實,考試要能把把必勝真的有關鍵。
如果只是為了考試,就從「不錯的記憶力」開始。
就連以前讀數學也是這樣,寫過的東西記不住,完全沒辦法說明自己有讀書,這不是很冤枉嗎?
到大學有時候要考及格相對起高中反而容易,就拿大家最喜歡口耳相傳加高分秘笈的考古題來舉例;這裡考古並沒有只記得選項的說法,畢竟手寫、論證、過程為多。
先前我可以做到在會計考前記得題目的敘述、脈絡,一眼就能看出哪裡改過數字的程度,用上一字不差的記帳表完成作答,9 成的成績可以說輕輕鬆鬆。
但這不是死記,因為哪裡要轉彎、用上什麼觀念,相信讀會計的同學能理解;死記會計科的所有細節,考個 10 題應該會崩盤,容易東漏西漏,下場不用多說。
這個記的過程是用上書中提到「抽認卡」的概念
就像以前高中同學會用過的單字卡一樣,隨手一張英文單字,將中文寫在背面,想到的時候就翻一張、翻一張;我則是小偷懶的用了方法的核心,硬是將題目敘述刻在腦袋裡,每跳一題就應對一組合理的解法,來獲取高分。
雖然這並不是大家推崇的一種學習方式,不過只用來考試應該是不過分。
其實哪一種考試不是運用抽認卡的概念破解的呢?為什麼同學能在讀完題目之後認到腦海中的 A 定理能說明這個題目,或者用 B 定義推翻假設?
也許,記憶力基本到面對考試太過理所當然,容易被拋諸腦後而已。

責任?

今天我要是站上台,因為準備不足導致表現不如預期,真的很難放過自己。
也沒錯,這是一個「該說話」的場合
大排場我很少怯場,可能是因為「伸頭一刀」吧。
這麼說有些矯情,但一旦我做一件事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改造」不合時宜的舊規則或理念,把意思傳達到了,大家也很喜歡的那種感覺,滿足感難以言喻,不是收不收錢可以比擬的。除非我很貴
我上台的經驗不算少,應該比周遭同學均數來的多;我今天沒有要做一個好像內容都是信口拈來,張張嘴就有飯吃的講者,狀態不好的時候幾乎不會允許自己露面。
這就要提到,有陣子分享 MBTI 測驗結果,我人格類型是 INFJ 倡導者,標準的作家人格。
當然有的人會想說:作家和很會說話之間有什麼關聯嗎?
硬要說的話是不同領域的人,不過細究起來,這二者的共通之處應該是在於「溝通」,只是表現手法不同。
我確實會用簡報傳達理念,也會用寫作的方式寫認為合理的東西,並不衝突。
不過,不是說說寫寫就完事;大一有好陣子常跑校內講座,聽聽別人怎麼說話,然後每聽一場就失望一場,有些商業型講座題目看起來料多,結果聽了就是書裡能讀到的東西,拆解完緣由不過爾爾。
其中還不乏線上有名的講者或作家,真是驚人。
換作是我做一個講題,以經驗談來說:
  • 我會去感受題目是什麼、內容要有什麼,因為每做一次就是一場口碑
  • 一次簡報反覆練習至少 6 趟,長、短備幾個版本,沒用上也不吃虧
  • 最重要的,觀眾想知道什麼、要感受什麼,因為這不是一個講者丟完內容,就好意思拍拍拍屁股走人的場合
當然,每次的簡報可以說是一場表演,卻不是個人主場秀。
能不怯場,是當我知道觀眾要的東西,就在現場、就在你身上,比起害怕目光而說不完整,就與當初想「改造」某些觀念的想法相違背。
與其把一些其實很 easy 的東西弄的很精緻,不如用最原始的單純感動人
雖然是費工夫,但目前也不到我和演講費斤斤計較的時候。

計較忙碌的收效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就是自己的成果」,我就有足夠信心,相信讀者絕對清楚自己的痛點是什麼;不然只是討論錢的話,其實去找份工作就解決了,有點可惜。
就像開頭,考卷最怕考生的腦袋,用它來評斷人的價值太膚淺了,用不著犧牲身體健康,只配拿記憶力出來拚搏;最怕該我表現的時候還不專業,認真點才是最佳解。
而且應該也沒有務實顯化不了的成功吧?
比如這一季的《舊文重寫》,我打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聲音,要回收這個成果就不能特地為了觀眾想看而寫,那其次的收效就是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有或沒有也不是最想計較的事。
比如好久不見的簡報講座、好久不見的專題課程,當時都志在「東西要確實給出去」,而回收觀眾真實的想法,讓我確信 80% 以上的好評,創造的是雙贏。
如果回歸本質,只要是人,忙碌應該會最想回收什麼東西呢?
我想最高榮譽,就是一次又一次戰勝過去的自己吧還有很多錢 (硬要)
13會員
190內容數
文字沒有立意討喜,專注書寫人際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