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盲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身為人,最怕有盲點。從前當記者,每天給上司逼迫有沒有更多角度、更立體的方法去報導同一個故事。事實只得一個但角度越多能呈現的故事就越立體,讀者觀眾更能掌握事情始末,受眾得益更大,報導出來的新聞也就更高質素更有內涵。

raw-image

真相?羅生門已告訴大家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相,但多角度思考推敲分析確實能令人對事更清𥇦,雖不中亦不遠矣可能是新聞從業員最希罕渴求的情況。

畢竟有機會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新聞業最重要是有不同的消息來源支持發布伴以不同角度使故事更具體更有說服力。其實為人父母引何嘗不是?當了女兒的媽近十載,最擔心仍然是自己被「盲點」遮蓋了雙眼。畢竟就算每天7x24對着自己的孩子,人性歸人性,有點瑕疵還是會掛一漏萬掉了察覺不到。孩子以光速長大同時,師長錯過疏忽的何止一兩幕漂亮的演出或一兩次優秀的成績表。

最可怕的盲點是性格的陰暗面。孩子很多時都沒有機會把這性格上的陰暗面曝露給至親,除了因為潛意識知道父母不允許這等行為想法;自己又要當一個免其心碎的乖寶寶外,更多是孩子們真的缺乏在至親面前展露性格陰缺陷的機會。哪父母眼中的孩子就老是不夠立體,像拼圖缺塊般未有完整畫面,我何來能給予正確及時的幫助和指導?這是自己素來最擔心的事,也是我日夜提點別掉進的其中一個育兒黑洞。

最膚淺的一類如「我家寶寶最可愛」、「我的孩子不打架」、「孩子打架生氣必是別人挑釁」之類已不多說,自信這一道防線暫算吃力地守得住,想說的是自己忽略卻不為意的性格和習慣。

比如一次孩子和朋友一起旅行,我們一塊兒走入漂亮的咖啡室,看到那城市限量的咖啡杯和保温瓶。愛購物的女兒凝視着會發光的一隻咖啡保温杯,雙眼同時發着光。眼神是在詢問,我唯有答她:「不買,別說你家有多少個還可用的保温瓶、就剛下機首晚已有疼你的同學媽媽買了一個新的給你,你怎得見一個愛一個?想一下你還得分辨想要的和需要的。」女兒實在吃了一記悶棍,別個頭去不理我。以為事情就此打住?老娘也實在還年輕,幸好耳目眾多我才有幸一窺女兒那小罕見的貪婪在靜悄悄地發揮着。

過了兩天,一個同行的媽媽靜悄悄地告訴我:「你且別生氣,先聽着。我和另一位媽媽昨晚買了你女兒喜歡的那款瓶子回來準備送她。你冷靜聽 – 就是我們十萬個願意送給她的,你可別罵她啊!」朋友客氣至極,我怎能怪罪於她?但她續道:「不過你得要知道一件事:你女兒也真的跑來和我說要買給她一個瓶,因為媽媽不會答應,就央我們買給她。我們是疼她,也一早預備送她一個,畢竟早幾天才生日啊,你也寬容一點吧。」這朋友真的人品好又善良,知道我家教如何但又疼孩子,在別跟我拉扯之下做了一連串事兒要我兩母女別鬧。

可我聽到的重點是「貪念」。女兒原來會耍計想得到她要的東西,即使那是父母解釋了為何不給她消費的原因。顯然這一是她不懂不作無謂消費的道理,又或是她太渴望得到那瓶子,更甚是她明知故犯,因為她知道只要問對了人,她還是可以得到原本不屬於她的東西。

感謝了朋友,告訴她先容我想一想怎處理我女兒這邊,暫請她倆別送瓶子,接下來我就要腦筋急轉彎想一下怎樣和女兒周旋而又不戳破朋友通風報信。怎的貌似天真無邪的女兒比我更早出手。

「媽媽我得告訴你一件事。」旅程還沒完,在途上女兒滾了滾那渾圓的眼珠道。

「那天你說別買的那個瓶子呢,兩位朋友媽媽已買了說好送我。她們說你不給我收生日禮物,就要先想一個理由才可堂而皇之地送給我。」這女還真的能說故事,把事實倒過來說。

「啊,那怎麼辦?」我佯裝不知道實情。「我也不知怎辦。又不想浪費啦,畢竟買了回來,但你又不給送,她們也十分為難……」女兒雙眼仍是水汪汪的注視着我,閱讀我的反應。

「女,在你煩惱這禮物收不收下之前請聽我說一個故事給你聽。」我吸了口氣,冷靜地道。「知道甚麼是part time girlfriend part time boyfriend嗎?」女兒搖搖頭,我就解釋給她聽,只見她眼睛瞪得大大,聽完胡疑地問:「媽媽,真的有人會因為一個漂亮手袋去出賣自己身體和陌生人有性行為嗎?為甚麼?」

「就是啊,為甚麼呢?原因有很多,但我幾可肯定其中之一是那些人當中有些不懂分辨需要和想要。想要一隻漂亮昂貴的手袋就出賣自己身體,那有沒有衡量過值不值得?可能這孩子就是年幼時欠缺送禮收禮的教育。比方說日後有人想從這人身上得到某些好處,會送車送樓甚或再貴重的東西,可憐的他都分不清楚那是因為別人疼他所以送禮還是利用他那點貪念佔他便宜了。」

女兒在細想,我續道:「你認為想送瓶給你的兩位姨姨們其實疼你嗎?」她不住點頭。「那她們若不送你瓶,仍然是疼你嗎?」她也努力點頭。「所以啊,小孩子必須要學懂收送禮物的道理。否則日後長大了,變了因為一個月的零錢或一頓美食便可出賣可恥的事便糟糕了。」

「媽媽那為甚麼會這樣?」看她那眼神仍然不懂。「就是抓不緊價值觀,易於動搖。又或者分不清真情假意、別人的動機。你幸運,身邊有送不送禮你都知道疼你的姨姨,你只要想自己究竟收得妥不妥當。若果你無需收禮或者那禮物確實是無緣故純粹自己的慾念被人洞悉了便到手,你覺得是合適的禮物嗎?」她搖了搖頭。「既然你分得清人家對你的情意,你也得疼愛着別人。先別說要保護地球別過度消費,人家也是媽媽,錢也是要賺回來才有得花。若果明明自己收不下,為甚麼因為貪心而接受?一時貪念不可怕,但一而再再而三的話,難保那天收禮討禮瞎了心眼,傻傻的掉進無恥的圈套或陷自己或身邊人於不義之境。」

女兒似懂非懂:「媽媽那怎辦?我不要那瓶子了。我明白我不應該越來越貪心。可是人家錢已花掉瓶子已到手,怎解決?」

我也想了一下。同行者中有女兒另一好友因為父母工作繁忙而晚了到埗少了時間購物玩樂,女兒先前也很替她不值。我問她想逗這好友開心嗎?她笑了笑說想,我就建議她可提議阿姨們「借花敬佛」。這非完美計劃,我也不知道後事如何,但起碼從此事中我學懂感恩,朋友把育兒盲點指出,提醒我要好好引導女兒,雖然我未必有智慧做得好,但覺醒每人有盲點之後,不論事情大小,最少明白為人父母,只能事事小心,既要給予孩子空間解決事情,也要虛心向身邊人好好學習。不然孩子們表面上服從家人的價值觀,背着家長可能根本是耍着另一套功夫。孩子長大後所思所想可能和家庭灌輸的一套相距甚遠,卻為時已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eresa Ho的沙龍
59會員
165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Teresa H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23
你可以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但我告訴你這非事實。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家匯在一起各有背景,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制度,即使那破壞只是很小的一點,後果也可以很嚇人。
Thumbnail
2024/07/23
你可以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但我告訴你這非事實。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家匯在一起各有背景,當中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制度,即使那破壞只是很小的一點,後果也可以很嚇人。
Thumbnail
2024/06/23
「she’s my rock you know?」成長期的我一直被祖母寵着,遇上甚麼不快,只要往祖母家跑:好吃的吃一大頓;不快的吐盡苦水;悶悶的往書櫃上拿起書看個夠;要學習時就跟着祖母有的沒的學着或編織或折紙或烹飪……
Thumbnail
2024/06/23
「she’s my rock you know?」成長期的我一直被祖母寵着,遇上甚麼不快,只要往祖母家跑:好吃的吃一大頓;不快的吐盡苦水;悶悶的往書櫃上拿起書看個夠;要學習時就跟着祖母有的沒的學着或編織或折紙或烹飪……
Thumbnail
2024/06/20
討論父母與子女之間責任和寬容的文章。
Thumbnail
2024/06/20
討論父母與子女之間責任和寬容的文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購物行為目前還沒寫過。 有感而發,發表一下淺見。 最近因為貨運多,時不時就聽到前台大聲呼叫同仁姓名領貨,私下團購也一堆真的買不完就怕沒錢。 隔個二天就在辦公室團購手搖飲,一星期約4天會叫手搖飲,叫到我都想到隔壁開飲料店了。 買需要還是買想要!! 上述是運用刺激想像來增加消費力,但你真的需要嗎!!
Thumbnail
購物行為目前還沒寫過。 有感而發,發表一下淺見。 最近因為貨運多,時不時就聽到前台大聲呼叫同仁姓名領貨,私下團購也一堆真的買不完就怕沒錢。 隔個二天就在辦公室團購手搖飲,一星期約4天會叫手搖飲,叫到我都想到隔壁開飲料店了。 買需要還是買想要!! 上述是運用刺激想像來增加消費力,但你真的需要嗎!!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Thumbnail
我也一樣還在這條路上學習著,學習拿掉自己既有的框架與標準,學習放下那個老是追求完美的自己,然後去面對眼前這兩個做自己好自在的獨特生命個體,向他們學習如何活在當下,每一刻都能做自己好自在。若不是為了孩子,父母哪有勇氣去勇敢面對那個埋藏在心中最不願意面對的自己?
Thumbnail
我也一樣還在這條路上學習著,學習拿掉自己既有的框架與標準,學習放下那個老是追求完美的自己,然後去面對眼前這兩個做自己好自在的獨特生命個體,向他們學習如何活在當下,每一刻都能做自己好自在。若不是為了孩子,父母哪有勇氣去勇敢面對那個埋藏在心中最不願意面對的自己?
Thumbnail
文/丁菱娟 除夕前一天我與一位在工作上非常忙碌的朋友,約了喝咖啡談事情,那天她帶了五歲小孩一起跟我碰面,她說平常很忙碌,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女兒,尤其年前忙得天昏地暗,好不容易有個空檔,希望我不要介意帶著女兒一起來。 我很了解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的情況,我自己也曾經歷過,跟她說一點都不會在意。
Thumbnail
文/丁菱娟 除夕前一天我與一位在工作上非常忙碌的朋友,約了喝咖啡談事情,那天她帶了五歲小孩一起跟我碰面,她說平常很忙碌,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女兒,尤其年前忙得天昏地暗,好不容易有個空檔,希望我不要介意帶著女兒一起來。 我很了解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的情況,我自己也曾經歷過,跟她說一點都不會在意。
Thumbnail
還記得,父母親從小就勸誡我:別占他人便宜,也別麻煩別人。但我卻矯枉過正,經常心口不一。 最常見的例子是,當他人大方請我吃東西時,我心裡很想吃,但卻因為「客氣」而百般推託;我的不自在間接影響了現場氣氛,由舒適轉為尷尬,令對方也不自在起來。 最後,當女兒將剩下的半口餅乾塞進小嘴時,又是一臉滿足的樣子。
Thumbnail
還記得,父母親從小就勸誡我:別占他人便宜,也別麻煩別人。但我卻矯枉過正,經常心口不一。 最常見的例子是,當他人大方請我吃東西時,我心裡很想吃,但卻因為「客氣」而百般推託;我的不自在間接影響了現場氣氛,由舒適轉為尷尬,令對方也不自在起來。 最後,當女兒將剩下的半口餅乾塞進小嘴時,又是一臉滿足的樣子。
Thumbnail
邁入三歲後的女兒開始連貓狗都嫌。 「我就是要!」淚眼婆娑的伊不斷大喊著:「換。水。壺!」
Thumbnail
邁入三歲後的女兒開始連貓狗都嫌。 「我就是要!」淚眼婆娑的伊不斷大喊著:「換。水。壺!」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面的困難就是如此,誰不想當個永遠臉上掛著慈祥和愛心的父母呢?誰又想總是帶上悶熱的面具,扮演著自己都不認識的自己,對孩子大聲嚷嚷,恐嚇威脅呢?
Thumbnail
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面的困難就是如此,誰不想當個永遠臉上掛著慈祥和愛心的父母呢?誰又想總是帶上悶熱的面具,扮演著自己都不認識的自己,對孩子大聲嚷嚷,恐嚇威脅呢?
Thumbnail
可我聽到的重點是「貪念」。女兒原來會耍計想得到她要的東西,即使那是父母解釋了為何不給她消費的原因。顯然這一是她不懂不作無謂消費的道理,又或是她太渴望得到那瓶子,更甚是她明知故犯,因為她知道只要問對了人,她還是可以得到原本不屬於她的東西。
Thumbnail
可我聽到的重點是「貪念」。女兒原來會耍計想得到她要的東西,即使那是父母解釋了為何不給她消費的原因。顯然這一是她不懂不作無謂消費的道理,又或是她太渴望得到那瓶子,更甚是她明知故犯,因為她知道只要問對了人,她還是可以得到原本不屬於她的東西。
Thumbnail
我想起《美麗人生》裡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依究保有對人性美麗的盼望與童年的歲月,極力的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以遊戲的方式撐起一座大傘,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父親的話彷彿一劑預防針,讓孩子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Thumbnail
我想起《美麗人生》裡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依究保有對人性美麗的盼望與童年的歲月,極力的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以遊戲的方式撐起一座大傘,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父親的話彷彿一劑預防針,讓孩子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