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上下四方謂之宇、古今往來謂之宙」,古人定義「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但是,為何「宇」代表三個維度的空間、「宙」代表另一個維度的時間呢?古人又為何用「宇宙」這兩個字來描述灝瀚無窮般的廣大時空呢?
「宇宙」這兩個漢字相當有趣,兩個字都帶有一個「棚架般的罩子」的符號,也就是一個類似「空間」的東西。此外,「宇」字中的「于」也可以是「於」或「在」的意思,也就是「存在」;「宙」字中的「由」則可以視為 「由來」、「緣由」等類似的意義。
換句話說,在漢字文化的原始意義中,「宇宙」的概念可能是這樣產生的 :當意識到自己存在於一個空間中,並且想要了解這個空間存在的由來,也就意識到了 「宇宙」。
也因此,在了解「宇宙」存在與由來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有「等待」或「期待」某種現象或徵象出現的思緒或行為,所以「時間」的「時」字裡也有個 「待」字中的「寺」,這也說明了,古代寺廟的起源很可能與探究宇宙存在奧秘的願望有密切的關聯,這也可能是許多宗教最初形成的基礎。
在漢字文化中,「寺廟」又可以稱為「廟宇」, 在在顯示了古人把宗教建築視為某種對於「宇宙」的觀察或想像的「宇宙模型」。除了漢字文化表現出「寺廟」和「等待」、「時間」的關聯之外,英文裡的 temple (神廟) 與 temp (暫時) 也同樣巧妙的表現出「宗教建築」和「暫時」、「等待」一類與「時間」有關的文化內涵。【註:由於文字的演變歷史悠久,這類文字組合上的巧妙關聯,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文字。】
從象徵宇宙模型的古代寺廟的造型樣式規模的各種變化可知,人類經由探究宇宙所得到的結果並非一直都是一個固定的樣子,有時大、有時小、有時簡、有時繁、有時高、有時矮、有時方、有時圓、有時斑瀾、有時質樸、有時通透、有時厚重、有時深遠、有時淺近......當然也有那種混合型或融合型的。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逐漸產生宇宙其實是一個會變化的有機體的想法,也出現了「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的聯想,認為種種的生命體其實都是某種規模的宇宙。既然如此,多元宇宙或多重宇宙的觀念也就逐漸可以讓人接受了。
也就是說,「了解宇宙」和「了解生命」可能是極為相似的兩件事情,而「了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心智活動,自然也和「意識經驗」或「意識運作」脫離不了關係。也就是說,「了解宇宙」不僅是了解 「物理宇宙」, 還要了解相應於物理宇宙的「心理宇宙」,這纔足以趨近對於宇宙的圓滿詮釋。
「……存在、意識、了解、詮釋……」這樣一個螺旋狀的半封閉半開放式的迴旋曲很可能就是一個生命意識也是宇宙意識的起點或種子,也是宇宙創生的根源和過程,在它的前後兩端可能就是不斷湧現的意識白洞與意識黑洞。但是,從一般的常識來看,種子或根源其實也不是無中生有的,在它之前還有種子或根源,思想的表達似乎很難超越文字與符號,不是嗎?
話雖如此,文字本身又可能提供或暗示了許多真相的線索,有時候也帶來和生活經驗相連的難以言喻的感受。 正因為沒有完美的答案纔要去追尋,畢竟我們都不是孫悟空,可以翻一個跟斗就能十萬八千里遠,這也是為何我們還要花時間在這個空間裡寫字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