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其實是東南亞的縮影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明的歧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台灣,是東南亞的縮影;東南亞,是台灣的投影。


其實,東南亞離我們並不遠。

只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個錯覺:我們始終以為自己是居住在一塊大陸上。而不是生活在一座小島上。久而久之,成了我們潛意識裡的「大陸思維」,「海洋思維」不曾存在於我們的心智認知裡。

山海自然的豐富、人種族群的多元、語言文化的多樣、宗教信仰的包容……台灣都與東南亞一色一樣。

東南亞,在人類學上,存在相當多的人種,堪稱世界上僅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數千年來,因疾病、飢荒、戰亂或其他因素,來自亞洲大陸的族群往此地遷徙,從未停止。各族群間頗有「老死不相往來」的傳統,雖然經過千年淘洗,人種差異至今仍然清晰可見。在這方天地上,宜居的生活環境,為數不少杳無人煙的荒山野外,以及沒有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府機構,都成為人們便於移動的情境條件,促使著人們從四面八方,因緣際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來到此地,成了一代一代人不斷匯聚、遷移的「十字路口」。

東南亞各個獨立國家,毫無例外國內存在多元族群。當中,族群最多的是印尼,少說有一百個以上。其中,數量較具優勢的人種有馬來人、華人、越南人、高棉人等。此外,很多族群相互之間都有某種親緣關係。或許,在每個國家地區存在佔多數的主要群體,但總體上卻沒有以各族群佔總人口的絕對優勢。

每個國家地區的官方語言和地方方言十分複雜,半島地區的民族形勢甚至比海島地區更為複雜。最為普遍使用的語言是馬來語,在馬來西亞和印尼地域上廣泛通用,菲律賓南部、泰國、柬埔寨與越南南部沿海一帶少數民族的語言也與之密切相關。其次是泰佬語,泰國泰族、緬甸撣族、寮國老龍族、柬埔寨東北部和西部及馬來半島北端一些少數民族都說著這種語言。再來是越芒語,越南越族和芒族都操持這種語言。另外,一些當地通用語言就與大航海時代殖民主義的時代背景緊緊聯繫在一起,由於西方國家的長期殖民統治及文化滲透,原宗主國的語言如英語、法語等仍然在東南亞地區某些地方流行。

東南亞,土地不大,各種文化來到這裡,與在地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卻又各自綻放美麗。這兒的色彩似乎是斑駁混雜的,互相揉合,各色各種人帶著原生家鄉文化紛紜雜沓而至。在東南亞這片地域上,由於各種機緣巧合,出於偶然、出於必然或出於趣味,這裡成為了各種文明的交點。

幾乎世界上的所有重要宗教--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儒家等--都隨著絡繹不絕而來的移民和探險家伴隨而至。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個國家、每個族群都作出自已的選擇,來支撐個人、社會到國家關關難過關關過。

但凡一個民族成為一片大陸土地上的持久強者,必定在某一方面有著過人之處,或經濟、或軍事、或文化,或者其他。然而,在東南亞的廣大範圍內從未出現過一個躍居主體位置的強大民族。

有著「逐鹿中原」傳統及「大一統」觀念的中國人常常對於這個地方感到奇怪荒謬、時常看不清、看不懂。

其實,這兒的人,只是簡單地生活著,統一並非此地人的想望和野心,一種單純平和的生活方式、生存哲學,才更貼近當地人的生理需求與心理祝願。

也許,這種靜好,骨子裡依舊還是亞洲式的。




註:這篇文首刊於新公民議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語自學者
139會員
395內容數
多語自學者的其他內容
2025/03/12
在朝鮮半島的語言生活及發展歷史中,一方面,努力學習及吸收外國語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另方面,經常刻意保持朝鮮語的主體性。
Thumbnail
2025/03/12
在朝鮮半島的語言生活及發展歷史中,一方面,努力學習及吸收外國語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另方面,經常刻意保持朝鮮語的主體性。
Thumbnail
2025/02/22
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及心情感想。不只中華隊崩盤,許多人及外界的心態都崩盤了!所謂的應援加油,不管是領先時,落後時更需要!不是嗎 !?
Thumbnail
2025/02/22
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及心情感想。不只中華隊崩盤,許多人及外界的心態都崩盤了!所謂的應援加油,不管是領先時,落後時更需要!不是嗎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在外流浪最常被問及來自哪裡,在紐期間我最常收到的反應是點點頭、複誦島嶼的名字「Ah~Taiwan」,就像其他常聽到的國家一樣;也有人會露出了一切了然於心的表情,讓我不禁疑惑他所知道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所謂的『台灣華語』、『繁體字』,其實就是一種台灣島內專屬的意識形態。無論人口數、普及程度、對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友善程度,都是『簡體字』和『支語』勝出。島民對於台灣華語、繁體字的信仰僅是延續上個世紀,『一中框架』下的漢賊不兩立的正統之爭。和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一樣,不但走不出台灣,也難得到國際的正式認可。
Thumbnail
所謂的『台灣華語』、『繁體字』,其實就是一種台灣島內專屬的意識形態。無論人口數、普及程度、對非華語母語使用者友善程度,都是『簡體字』和『支語』勝出。島民對於台灣華語、繁體字的信仰僅是延續上個世紀,『一中框架』下的漢賊不兩立的正統之爭。和中華民國這塊神主牌一樣,不但走不出台灣,也難得到國際的正式認可。
Thumbnail
台灣是台灣,韓國是韓國,日本是日本,越南是越南,有過所謂三節等 ia̍h 用箸用過漢字、漢文(無語言書面文),事實是各自主體發展,東亞舊/農曆文化箍,古早無中国一國 in 國 kài chē,這詞各國會用意思是國內,日本有一區叫中國,in 有中國xx公司。中國有百萬朝鮮族,韓語接近朝鮮...
Thumbnail
台灣是台灣,韓國是韓國,日本是日本,越南是越南,有過所謂三節等 ia̍h 用箸用過漢字、漢文(無語言書面文),事實是各自主體發展,東亞舊/農曆文化箍,古早無中国一國 in 國 kài chē,這詞各國會用意思是國內,日本有一區叫中國,in 有中國xx公司。中國有百萬朝鮮族,韓語接近朝鮮...
Thumbnail
戰後,台灣便開始了一連串的產業轉型,自1980年代起,國民平均收入大為增加,相對得到充裕的教育機會,人民素質大而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民眾從事本土傳統產業像是加工製造業、代工業等的意願低落,加上當時國家推動的許多重大政策及建設需要龐大的勞動力,因此引進外籍勞工。
Thumbnail
戰後,台灣便開始了一連串的產業轉型,自1980年代起,國民平均收入大為增加,相對得到充裕的教育機會,人民素質大而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民眾從事本土傳統產業像是加工製造業、代工業等的意願低落,加上當時國家推動的許多重大政策及建設需要龐大的勞動力,因此引進外籍勞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