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理所當然的做法並不理所當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連續發生了一些小事件,讓我意識到:當我們在同一個位置待久了之後,我們會將很多作法跟莫名其妙的邏輯是為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的做法並不理所當然
應該知道怎麼做吧!
跟事業單位合作對象互動時,我們開始會認為對方應該把所有的文件都給準備好、開始覺得申請不同事項時也該有這種sense(以前的主管很喜歡用這個單字噹人),不過有些人知道這些話只能跟同事聊屁打混時說,對著事業單位還是好聲好氣,請單位能補就補,但有些人語氣開始略帶嘲諷,說著:「不是辦過幾次了,下次要注意喔!」
【應該知道怎麼做】這樣的概念應該只能成立在經常發生的狀態上。一年只作寥寥數次的人會真的記得嗎?我們在同樣的工作作久了很容易模糊一些真正的狀態,看事情容易從單一角度看待,尤其一直待在同溫層時,當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說出這樣的話時,真的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落入單面向思考了。
協辦變主辦?!
職場上或其他生活方面,總是有的人幫著幫著就成了主辦,幫忙同事一點忙,最後變成自己的工作、提出個聚餐地點,結果變成了聚會主辦人。
常常只能委婉的找理由拒絕調,或者勉強接手做下去,但近年來我發現台灣社會的變動其實很大,“傳統的忍耐跟吃虧就是占便宜的觀念都在變化”,大家越來越敢爭取,所以我們也可以直接說明自己不願意接手或者表明立場我只是協助。
什麼是理所當然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只覺得很多東西都不會,漸漸得我們成長成為了大人,越來越多事情我們都覺得是理所當然。
但是,什麼是理所當然?
我想我們在行進的道路上,可以不斷的反問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講述有關職場的法令議題以及處理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前跟一個久久見一次面的朋友聊到有關生活與工作遇到的奇葩事件,剛好她講到了一些人在外地的一些親身經歷,聽到令人啼笑皆非,也讓人忍不住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
以前長輩就很喜歡講這句話,[不要太常換工作,要有定性],甚至很多工作雜誌寫到如何找到好工作時,都強調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評估標準大概是3-5年為參考標準,3年以下沒有學全,5年以上又容易僵化難以適應新單位。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陣子Facebook和Youtube喜歡轉傳美國知名學校畢業演說,這些演說者有名人、教授和畢業生。 去年2018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葉采衢的演說,後來在台灣有記者將其公布在雜誌和網路上,我很喜歡兩個部份
有時候,在職場上遇到身體和精神的騷擾時,真的會讓被害者有受創的感覺,無論是否身體有確實的傷害,精神上的折磨有時也是需要時間走出來的,然而在職場上,常常遇見長官或同事是加害人,長官或老闆採行息事寧人的做法,誰先受不了誰先離職。
一直都覺得爸媽很愛我,雖然我是個女生,在價值觀快速變革的世代,卻也難免發現無意中被性別給傷害,哪怕我們這一代已經自認男女平等,還是可以看到重男輕女的價值觀的潛在陰影。
不要那麼愛計較(其實後來發現常講這句話的人經常是[故意]去占別人便宜的人)
日前跟一個久久見一次面的朋友聊到有關生活與工作遇到的奇葩事件,剛好她講到了一些人在外地的一些親身經歷,聽到令人啼笑皆非,也讓人忍不住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
以前長輩就很喜歡講這句話,[不要太常換工作,要有定性],甚至很多工作雜誌寫到如何找到好工作時,都強調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評估標準大概是3-5年為參考標準,3年以下沒有學全,5年以上又容易僵化難以適應新單位。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陣子Facebook和Youtube喜歡轉傳美國知名學校畢業演說,這些演說者有名人、教授和畢業生。 去年2018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葉采衢的演說,後來在台灣有記者將其公布在雜誌和網路上,我很喜歡兩個部份
有時候,在職場上遇到身體和精神的騷擾時,真的會讓被害者有受創的感覺,無論是否身體有確實的傷害,精神上的折磨有時也是需要時間走出來的,然而在職場上,常常遇見長官或同事是加害人,長官或老闆採行息事寧人的做法,誰先受不了誰先離職。
一直都覺得爸媽很愛我,雖然我是個女生,在價值觀快速變革的世代,卻也難免發現無意中被性別給傷害,哪怕我們這一代已經自認男女平等,還是可以看到重男輕女的價值觀的潛在陰影。
不要那麼愛計較(其實後來發現常講這句話的人經常是[故意]去占別人便宜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今天在公司觸發了某個奇妙的狀況,雖說不是我本人的案件,但是其中一位成員來問我這樣回對與不對,所以藉著這個問題我也回應他並給出一點問題所在,這幾個問題我覺得蠻多人蠻常犯的,所以於此點出。 1.做與不做: 有些人的工作模式,就是單選題一樣,拿到就做,不管對還是不對,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
Thumbnail
探討了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幾句話,這些話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卻存在邏輯上的矛盾。文章列舉了十句常見的矛盾語句,這些言語可能會使我們面對選擇時更為困惑,學習辨析它們的真實意義對保護自己至關重要。此外,還分享一本書《複利領導: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有力量》的摘要,該書講述如何培養健康習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今天深深體會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工作態度不一定一樣, 有些人只求混口飯吃,把事情做完就好。 有些人講究事情最終達成的目的,追求把事情做對。 看待事情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你是否曾經想過,事情雖然做好但是沒有把它做對,結果下次還是要重新來過嗎?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我只是對事不對人」你曾聽過這句話或是說過這句話嗎?   在我過去的職場經驗裡,不同階段的我曾經聽過這句話許多次,有時在我工作犯錯被責備後,有時則是聽見同事在與其他人聊天時說出這句話。   這是來自某個朋友的經歷。他曾待過一個工作環境相對不是太健康的職場,裡面的工作流程、標準都沒有公定的規範
出社會後,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在前一天晚上就先想好明天的待辦事項,或至少是當天早上進入工作模式前先規劃確認,甚至是有的人是早已擬定好長、中、短、近期計畫了。對教師這份行業來說也是,大至每學期的的教學進度、安排活動,小至每天早自修、準時上下學、每天抄聯絡簿、處理事件(不過更多的是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Thumbnail
有些習慣,正因為是習慣,所以也不知道有甚麼問題。 因著理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方式與習慣也不同,相處久了,似乎會形成一種默契,一種你不說但對方也能懂得的那種默契,或說心有靈犀,有時正因此而失去一些讓自己練習的機會──道謝與道歉。 在不一致中生存 曾經聽過吳念真導演在訴說他們那個年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今天在公司觸發了某個奇妙的狀況,雖說不是我本人的案件,但是其中一位成員來問我這樣回對與不對,所以藉著這個問題我也回應他並給出一點問題所在,這幾個問題我覺得蠻多人蠻常犯的,所以於此點出。 1.做與不做: 有些人的工作模式,就是單選題一樣,拿到就做,不管對還是不對,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
Thumbnail
探討了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幾句話,這些話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卻存在邏輯上的矛盾。文章列舉了十句常見的矛盾語句,這些言語可能會使我們面對選擇時更為困惑,學習辨析它們的真實意義對保護自己至關重要。此外,還分享一本書《複利領導: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有力量》的摘要,該書講述如何培養健康習慣,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今天深深體會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工作態度不一定一樣, 有些人只求混口飯吃,把事情做完就好。 有些人講究事情最終達成的目的,追求把事情做對。 看待事情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 你是否曾經想過,事情雖然做好但是沒有把它做對,結果下次還是要重新來過嗎?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我只是對事不對人」你曾聽過這句話或是說過這句話嗎?   在我過去的職場經驗裡,不同階段的我曾經聽過這句話許多次,有時在我工作犯錯被責備後,有時則是聽見同事在與其他人聊天時說出這句話。   這是來自某個朋友的經歷。他曾待過一個工作環境相對不是太健康的職場,裡面的工作流程、標準都沒有公定的規範
出社會後,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在前一天晚上就先想好明天的待辦事項,或至少是當天早上進入工作模式前先規劃確認,甚至是有的人是早已擬定好長、中、短、近期計畫了。對教師這份行業來說也是,大至每學期的的教學進度、安排活動,小至每天早自修、準時上下學、每天抄聯絡簿、處理事件(不過更多的是
Thumbnail
從小到大有過自己與自己對話嗎?這個對話有時可能會變成自己的自言自語,或者當緊張時或對某事感到擔心時會對自己說的一些心理話,「冷靜,我可以的。」、「完蛋了,我這次一定會搞砸!」,有時是鼓勵的話有時是讓人有些卻步的話。
Thumbnail
有些習慣,正因為是習慣,所以也不知道有甚麼問題。 因著理解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方式與習慣也不同,相處久了,似乎會形成一種默契,一種你不說但對方也能懂得的那種默契,或說心有靈犀,有時正因此而失去一些讓自己練習的機會──道謝與道歉。 在不一致中生存 曾經聽過吳念真導演在訴說他們那個年
Thumbnail
最近常在課程中分享同理心,每個階段對於「同理心」這三個字,都會有不同的解釋與收穫。我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這階段對於「同理心」的認識吧!在與朋友對話,或是跟同事討論事情時,我們的習慣都是馬上進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