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全部感情都給你了!」潛台詞只是「我需要你」

2019/04/2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當戀愛落到現實,其經營的總原則無他,就是循序漸進與循序漸退。話雖如此事實上卻很少人能做到,試問原因何在?除了現代流行速食之外,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對戀愛的觀念偏差、動機不純;而所以至此,又因人格之不獨立

愛情是無私還是自私?

我曾在上課時跟學生說愛情是無私的,當場有學生驚呼:不是說愛情都是自私的嗎?我說:如果愛情是自私的,那請問你敢跟誰在一起?(那正意味對方隨時可能因不遂所願而變成恐怖情人啊!)我又問:「你希望你的情人用無私的心待你嗎?」「我當然希望啊!」「那不很矛盾嗎?」須知,你願別人無私待你,你就得先無私待人才行啊!尤其對愛情這麼親密的關係而言。 
真的,所有人際關係都該是愛的關係,而愛的本質就是基於自由、主動、無私的付出。(自由是不因利益或壓力而付出,主動是我先付出,無私是純為對方著想不求回報地付出。)尤其是最親密的愛情關係,若不認真肯定這原則,就非常容易變成互相利用、互相依賴、互相消耗、互相傷害乃至互相毀滅的關係。許多情人所以備感煩惱苦痛卻仍然分不開,便因已構成互相依賴的牢固關係。若有一方終忍受不了而企圖分手,也因此非常容易誘發對方頓失所依的嚴重失落感而訴諸暴烈的言行反應。
所以情人們在相戀時的第一警惕與互相期勉,便是切莫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互相依賴,包括心理的依賴(相依為命)與生活的依賴(凡事要他陪伴、靠他解決)。也因此,應避免彼此的相處形成固定的習慣模式,以免陷入對習慣的依賴。
但情人們為什麼那麼容易忘記自由主動無私而陷入本質上屬於自我中心的依賴關係呢?其更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人格的不獨立,這包括經濟的獨立(能工作養活自己)、社會地位的獨立(這靠社會的成熟有基本人權的保障)、知識的獨立(有處理生活事務的常識),尤其是感情的獨立(軟弱時能自行撐過)。能人格獨立才能如理(即循序漸進循序漸退之理)去愛人而不致誤入愛的歧途。
當然,人格的充分獨立並不容易,但我們至少要有人格當獨立的認識與期勉自己人格要獨立的意志,才能在低潮軟弱時撐得住,不致輕易在別人的感情攻勢中淪陷。
我把全部感情都給你了!」潛台詞只是「我需要你」。
情人們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形成感情上的互相依賴呢?
一位博士研究生張彥文在殺他的女友林佩真前說過一句最令我毛骨悚然的話,就是:我把全部感情都給了你了!
這句話之所以恐怖,就在他把自我全寄託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把對方看作是自己的命根子了!這時你還能拋棄他離開他嗎?這樣他當然會拚命,這正是形成恐怖情人的根本原因。恐怖情人所以會自尊心那麼強(其實是那麼脆弱),占有慾那麼強,不安全感那麼強,乃至於暴力反應那麼強,原因全在這裡。
但他愛對方嗎?其實一點兒都不愛,那只是利用對方來宣洩鬱悶,依靠對方來安頓自我;他根本是自顧不暇,無心也無力去愛人;他說的所有愛對方的話,潛台詞都只是「我需要你」罷了!
當然,凡人都有低潮苦悶孤寂脆弱的時候,這時候也的確需要有人去同情他、陪伴他、開導他,讓他有人可以傾訴依靠。但為什麼這可以放心去傾訴投靠的人最後只剩下僅有的一個人:情人呢!
這於是不得不把原因指向我們所處身的這個現代社會,這個由科學民主所支撐,藉細密分工去運作,以功利效率為訴求的現代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它使得人的生命被化約(為工具、螺絲釘、數位符碼),生活被壓縮(為只剩工作與消費)。人的感情遂因被漠視而堵塞而感到孤寂苦悶,苦悶的情緒當然需要抒發宣洩,但抒發宣洩的管道卻荒謬地仍然只能訴諸這資本主義體制的運作,例如藉著它所提供的各種娛樂產業,你可以用金錢交換各種感官之娛:去酒店喝酒,去球場看球賽,去演唱會聽歌,去電玩店打遊戲,乃至去賭場豪賭……在那些場所你可以歡呼吶喊,可以對明星偶像高喊我愛你,但你到底真認識誰?散會之後其實依然孤寂,於是我們需要一個真實的人,一個與我關係親密的人去近距離抒發我的感情,但這個人能是誰呢?
家人如何?家人早已疏離:父母只會嘮叨,兄弟就算有也已各奔東西。朋友如何?朋友早成為競爭的對手,只剩偶然的相聚與無聊的應酬。同事如何?功利場上哪有真可信任的情誼?到利害關頭,曾親近共事的人也隨時可能將你出賣……
若只是出於生命的苦悶飢渴,則通常只能找到同病相憐的人去互相依偎。
在這人際本來疏離無情的社會,最後剩下唯一的抒情對象好像就只有情人了!但情人從哪裡來?若非出於生命的自在偶然,浪漫觸動是不會發生的。若只是出於生命的苦悶飢渴,則通常只能找到同病相憐的人去互相依偎。很不幸我們目前的普遍狀況正是如此,也很弔詭的連情人關係也依然逃不出這細密分工社會的運作,而成為另類的角色扮演:我們總是在特定的場合或市場去尋找情人(夜店、網路、婚友社……),然後做一般情人會做的事(吃飯、看電影、參加各種娛樂或旅遊活動,最後上床……),而在這些程序的夾縫處或空檔,填補的就是甜言蜜語或者吵架。
情人們好像什麼都做,生活充滿節目,但就是缺乏真正的談心。他們似乎並不認真相愛而只想「維持這段關係」,一直到無法維持時只好分手。而回顧這段相處,有留下什麼珍貴永恆的內涵嗎?卻好像辛苦痛苦更多。這樣算相愛嗎?不如說相折磨更貼切罷!因為這樣的歷程並沒有讓情人對自己與對方或者對愛情增進更多的了解,反而只帶來更多的挫折與疑惑。因為情人常常並沒有用「人」與「人」的關係去進行自由主動無私的生命對話,而只是設定對方是我僅有的感情依賴,而只進行一種純為維持關係形式而並無實質進展的類似於角色扮演的活動。
其實,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雖然鮮少愛情活動,但一般的人際關係仍有相當濃厚的感情成分,人在脆弱苦悶之時,仍有許多可以說話的對象。卻不料在愛情開放自由的現代,人反而找不到可以真正談感情的人,連情人都不能談(而只能互相發洩折磨),真是夫復何言啊!
那麼真正的解答在哪裡?仍不過是反求諸己,先立志培養自己獨立的人格,先不求愛,然後反而逐漸增長自己的愛人能力,才有資格去談一場真正的戀愛罷!
情人是給你去愛而不是給你去靠的。
至於在難免的低潮脆弱來臨而急需要找一個人談談之時該怎麼辦?起碼的告誡是這時反而不要找個情人,以免又掉進互相依賴的窠臼,這時應該去找足以開導我們的有道之士,如老師、法師、牧師、張老師之類,因為他們才有能力幫助你而且不會讓你賴上。情人是給你去愛而不是給你去靠的。我們還是認真為談戀愛先做好種種準備工作罷!

心情不好的時候真的不能去找情人傾訴?

我當然不會如此不近情理,但脆弱時找情人傾訴這件事也不是完全理所當然。其間仍存有微妙的分際。
首先,在找情人訴苦之前應先取得訴苦的資格。而這資格並非擁有情人的身分就夠,更要藉著相愛的事實,累積成彼此的信任感才行。換言之,你得先在彼此的愛情帳戶中存入愛與信任的存款,然後在你需要時才能去提款。否則,在彼此初識,了解甚少,並無信心的情況下,輕率對對方提出種種要求,只會添加對方的疑慮與提防。尤其在你還沒展現人格的好品質(如關懷、尊重、體諒、開朗、熱情、幽默……)之前,就先暴露生命的脆弱陰暗,又怎麼能讓對方對你的愛產生信心呢?
所以至少在戀愛初期,情人們應該把相處的主題放在累積存款,而非消耗信任。因此在情緒低潮時切莫去找情人訴苦(不如去找良師益友開導),反而要在精神飽滿、心情開朗時去找情人。因為這樣你才有愛的能量可以對她╱他放送,而增進彼此的情誼與信任。

累積愛情裡的存款

但如果自己的正能量不足,十分鐘就發盡了怎麼辦呢?我勸你最好趕快告辭,以免穿幫。你如果覺得遺憾,就該平時多作身心修養的工夫,好讓你有更充沛的愛能去善待情人,這才是經營愛情生活的正道。
而等到彼此的相愛與信任已有一定基礎之後,才能在心情低潮時去向情人求助。等情誼與信任感深一些,才應該在心情不好時主動告知,但仍然並無期望。等到感情基礎更穩固,才可以不但主動告知,而且提出邀請,如:我最近心情不好,你有空來陪我一下嗎?如果對方剛好沒空,一定要跟她╱他說沒有關係,你自己一定能夠度過。
為什麼要這樣循序漸進而且對對方頂多只有邀請而毫無要求?理由無他,都是為了珍惜彼此難得累積的愛,尊重對方生命人格的自由。因為只有發於自由、完全甘心情願的付出才是真愛,才不會夾帶勉強、委屈、矛盾種種雜質而終有害於彼此的愛情。這樣正向發展的愛情才會帶給雙方真實而沒有負擔的歡愉,且促使彼此生命人格的共同成長。
但不幸事實上太多的情人都是無知地肆意糟蹋彼此初戀時的善意柔情,在互相利用剝削依賴中迅速耗光僅有的能量,且在巨量透支之後形成深重的怨恨,這真是多麼令人嘆息啊!
曾昭旭 著/聯合文學出版
獻給現代人的解情書。願天下有情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愛情之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聯合文學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
【聯合文學 UNITAS】 文學是唯一的國語,字是冬雷震震夏雨雪,書連結心靈密碼,在無邊的國度,跨越界線,形成聯合的力量。創社於民國76年,為傳承文學傳統、匯整文學資產、鼓勵文學創作,始終秉持出版文學好書,多次獲金鼎獎出版獎項,為國內重要之文學出版公司,同時出版綜合生活類型圖書,並培育文學新種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