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co的陣痛期

Zarco的陣痛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2次Moto2世界冠軍。
能在Moto2拿兩次世界冠軍,代表他有相當堅強的實力,而且還很會後空翻(X


在Moto2時期,他給我一種Jorge Lorenzo的即視感。特別是他獲勝的方式,從頭領先到尾,那樣的滑順,那樣的無敵。一聽到Suzuki要簽下他,就知道他應該會跑得不錯。接著是傳出Suzuki簽下Alex Rins,而他將到Tech 3去。YZR-M1非常適合他的騎風,這一點可以從成績看到端倪。當然也是因為這台車就是Jorge Lorenzo 的車。


今年他從直四賽車跳到KTM的V4賽車,正處於過度期。同樣從Yamah賽車到KTM的馬來西亞車手Hafizh Syahrin也處於撞牆期。這當然也顯示出M1對於新人來說有多麼好上手。


這幾天關於KTM對Zarco的抨擊,我認為可能是車隊的愛之深責之切。我不會去評論有沒有道理,畢竟這台車還是新車,還在開發階段,而車手也需要經歷磨合期。例如從山葉過去Ducati的Lorenzo,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但一適應就拿了二連勝。當然他騎的是Ducati,KTM可能就還要時間。


可能會有人說,這是他選的。有Honda不選,為什麼要選KTM。


這點我之前就有說過。HRC的飯碗,不是人人都捧得起來。這旗扛了就代表你在一家歷史悠久的MotoGP常勝軍。你只是一個新人,要學的還很多,如果扛不起來,很快就會有人把你換下來。


另外,這是Marc Marquez的車隊。Zarco沒有一些勳章,人微言輕能做些甚麼?很快就會被Marquez的光環壓得喘不過氣。更何況,如果依照Zarco在KTM的狀況,在HRC試試看會有甚麼結果。


KTM會是更好的去處。因為有錢,因為有人,因為有紅牛。只要Zarco肯改變,車隊就肯投資。只要成績拿得出來,就有辦法大聲說話。因為這是新車隊,需要一個領頭羊。但目前看起來會是Pol Espargaro。不過這也才第四場比賽,還有15場,Zarco總會抓到訣竅的。


有人說,那為什麼不待在更有競爭力的Yamaha等待機會呢?


Ok。首先,你還記得上一次從Tech 3 Yamaha車隊升上去Yamaha廠隊是哪時候嗎?是2011年的Ben Spies。一共8年的時間,山葉廠隊由Jorge Lorenzo與Valentino Rossi兩人佔據很長的時間。那你還記得除了Danlio Petrucci以外,上一個從衛星車隊升上廠隊的人是誰嗎?是2015年Pramac 車隊的Andrea Iannone。在那之後,所有的廠隊都是直接其他地方,或是Moto2找人上來。衛星車隊已經很久不是上廠隊的保證了。


身為一位車手,廠隊資源就是終極目標。有廠隊你才有新東西,有廠隊你才有資源有競爭力。所以如果有廠隊合約,那車手們都會去。在去年,Tech 3跟Yamaha的狀況,以及KTM開出來的支票,怎麼看都是去KTM發展性比較大。畢竟車廠肯花時間,有辦法蹲久一點就能像Andrea Dovizioso一樣。


所以Zarco目前碰到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首先他請了新的經理人,幫他處理他身邊的事情,並且適時的提醒他要冷靜面對所有狀況。而他本身也要認清這台車不是M1,他得要忘記在M1上學到的。當然,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有問題。


希望今年可以看到Zarco慢慢好起來。

avatar-img
摩托筆記的沙龍
670會員
328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摩托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Crash.net與Pedro Acosta的技師長Paul Trevathan專訪
沒有什麼比抓地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 2024 年的超強抓地力後輪改變了 MotoGP——這對杜卡迪來說是福音,對 Aprilia 和 KTM 來說則是詛咒。杜卡迪已經研究出了明年如何更好地發揮輪胎性能...
自從贏得2021年的世界冠軍之後,山葉開始一路走下坡。從能經常贏得比賽以及拼頒獎台,Fabio Quartararo與他的隊友的成績也慢慢地開始下滑,一路到連拚前十名都很困難。 成績衰退的原因很難確定。改用不同引擎特性─犧牲操控性提升馬力─起了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因素是日本車廠的傳統做法無法跟上歐
Crash.net與Pedro Acosta的技師長Paul Trevathan專訪
沒有什麼比抓地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 2024 年的超強抓地力後輪改變了 MotoGP——這對杜卡迪來說是福音,對 Aprilia 和 KTM 來說則是詛咒。杜卡迪已經研究出了明年如何更好地發揮輪胎性能...
自從贏得2021年的世界冠軍之後,山葉開始一路走下坡。從能經常贏得比賽以及拼頒獎台,Fabio Quartararo與他的隊友的成績也慢慢地開始下滑,一路到連拚前十名都很困難。 成績衰退的原因很難確定。改用不同引擎特性─犧牲操控性提升馬力─起了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因素是日本車廠的傳統做法無法跟上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