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無雷速報)在寒冷且燃燒的世界瘋狂奔跑《丹麥之子》

更新於 2019/06/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為第一部長片作品,丹麥導演烏拉.沙林(Ulaa SALIM)給出了從開頭到結尾都令人揪心的作品,透過兩個「外來者」的視角的接續與綿延,《丹麥之子》展演的不只是一個緊張刺激同時溫馨感人的虛構故事,他還捕捉到了反全球化潮流下,本土與外來者之間的恐懼與憤怒,進而展演了暴力的本質,不再對話的沉默,同時義無反顧的激烈行動。
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不久後未來(2024)的《丹麥之子》的故事你可以在現今歐美地區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關於一個地區湧入的難民以及與難民同裔的當地人,對上更早就在此居住,而且不願再接受外來者無限制的湧入的當地人,不論是哪一方都使人們焦慮,生活變得不再穩固,日常變得難以把握,當炸彈爆炸,引爆的是這些積累以久的心理壓力,人們開始懷疑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臉孔,說不同語言的人,即便對方已經在此地居住已久,對立分裂了一個國家,或者說在一個國家的分裂中,對立被提了出來,而這一切都起於人們希望行動,為何希望展開行動?因為不願繼續恐懼,於是一個男孩行動了,他加入了同族裔的幫派,一個男人行動了,他發射了不可逆的子彈,又一個男人行動了,他領導反移民組織,呼籲反移民行動,而民眾都支持他。
這一切都起因於一顆放在車站的炸彈,如果沒有那顆炸彈,或許一切都會很好。
是嗎?
電影初開始的這顆炸彈只是個幌子,隨著故事的進行,我們從不同的角色與其親友的互動中,聽到了溯及不同時間的故事,得到了不同的起源,為什麼他們不願意待在自己家鄉?要千里跋涉到這裡,來「侵佔」他人土地?因為他們的世界早已被「侵佔」,被熊熊的戰火給侵佔,被不信仰阿拉的人們給侵佔,而這戰火又因誰而起?是美軍嗎?然而美軍又為何千里跋涉的把軍隊送到這裡?又得再回溯自另一場激起美國人民恐懼的爆炸案,在各自的脈絡下,各自都有其行動的合理性,而這行動從噴漆到拋豬屍恐嚇,再到路邊燒車、對他人潑酸,甚至進入家中槍殺他們各自的敵人,或者毫無關係者,然而在行動者看來,毫無關係者是不存在的,因為在這一串暴力的連鎖中,人們或者是暴力的得益者,或者是暴力的受害者,除非你更加暴力,能夠使得強烈的風暴在你面前平息,守護家人需要行動、需要力量,而這一切都助長了人們的不安以及恐懼,你有了刀,那麼我就要槍,我有了槍,你就需要炸彈。暴力在對立者的互動中增強了自己,直到雙方放棄行動,達成協議為止,都不斷的給整體加壓。而對立雙方在對峙中體認到自己道路的正確性以艱困性,所以更加渴求力量,這個力量是關於如何使自己更加堅定,從外在的槍砲彈藥到組織技術,到內在的理念強度到宗教信仰,在這樣的對峙中,甚至中立也不是中立的,因為中立總是維持現狀的方向,正如一個孩子
往下掉,對其中立只意味著贊同孩子往下掉,而非出手接起孩子。
兩位主角,一個是剛加入組織,將成為槍手的十九歲青年扎卡利亞與指導他槍術的,年紀較大信仰阿拉的阿里,坐在火邊聊天,阿里提到阿拉,並告訴扎卡利亞他可以安心,因為阿拉會站在他那邊,扎卡利亞卻不屑的說:「別談阿拉了,看看這個世界,一百萬的伊拉克人死去,每天敘利亞都有人死亡,但他們卻毫不在乎。」電影沒有演出他與家人被敵視的畫面,但從母親的恐懼以及他每晚對美軍在他們家鄉毆打居民的凝視來看,扎卡利亞幼時經歷逃難,父親死在戰爭之中,對於這樣一個殘缺破敗的世界,這塊土地上對他們報以敵意的那些人他更是厭惡至極,他早已忍受不了置身事外的神或者那些人。宗教在本片這樣述及中東人民
與當地居民的紛爭中罕見的缺席或者僅有隻言片語,甚至導演也並不將紛爭與騷亂歸咎於文化,而僅將衝突來源訴諸為一種難以抑止的焦慮蔓延,在此狀態的前提下,人們希望做些什麼來安撫自己對未來的迷茫,而如果能集體做些什麼安撫的效果就更好了,於是宗教場所在本片中被單純的處理成組織活動密會的場所,這或許也暗指了這一切或許無關於神而總是關於人,因為追根究底置身室內,感受壓力與威脅的是人,而非在定義裡無所不在的神。
置身事外是中立的另一種可能性意涵,用一種全觀的角度進行一種跳脫當下的觀看,就此看來《丹麥之子》的劇情設計本身就是反中立的,他讓觀眾沉浸在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以及他們當下的情感躁動中,有了外在事件的具體脈絡,他們的歇斯迪里與神經質變成一種合理的反應,誰看著我與我的家人?誰盯著我與我的家人?而我與我的家人是否又會毫無理由的被捲入一個暴力的漩渦之中?為了不要繼續處在被動的狀態下輾轉難眠,他們進行了與日常生活告別的一種決斷
,這可以看做是一種對暴力的反擊,這樣一種暴力撲天蓋地而來,卻又了無聲息,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要攻擊你,導致你必須隨時警戒它的到來,其本質是對不可預測、不可控制、不可逃離的暴力的恐懼,我們甚至可以說「暴力」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一種由受害者出發進行描述的詞彙,對於施行暴力者而言那只是施展力量、那只是一種運動、那只是一種日常,而當一個人對暴力有所覺察,他必然已經設想到自己或自己珍愛的人有可能成為受害者,暴力尚未發生,但暴力已經藉由可能性滲透入受害者的頭腦,於是暴力不再是陰影裡那不可描述者,它具備了理由、具備了對象、具備了正當性,於是暴力不再是令人畏懼的,而是令人興奮且帶來狂熱的,因為當受害者決定成為加害人時,他便獲得了力量,而暴力也獲得了新的奴僕。
而日常由此加速崩壞。
我很喜歡電影是如何建立角色的日常的,你看到這些人他們與親友的互動,看到他們眼中的幸福,那不是很複雜的東西,而是簡單的與親友的依戀,也因為要捍衛這樣的依戀,有的人不願意自己的母親與弟弟受到他人用異樣眼光繼續打量、有的人不願意自己的老婆與孩子受到不滿者的行動而牽連、而有的人則不願意自己的家鄉一點一滴的成為他人的家鄉,進而宣揚要所有外來者滾回自己家鄉,而無視於一切早已不可逆轉,因為那些前來的人們的家鄉早已化為灰燼,因為有了這麼多不同的日常,我們才能看到日常作為行動的代價的價值到底有多麼昂貴,以及去設想那些在黑暗中行動的影武者口罩下被隱藏住的口可以說出多麼沉痛的故事,在組織行動中,無論立場,他們都放棄了自己的故事,並將自己放棄的故事融入組織的宏大故事,只為鎔鑄出一口帶來黎明的鐘聲。
電影整整兩個小時,然而因為劇本設計精良,角色定位明確,因此張力能使人一路暢通的看下去,而觀眾也將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不安與擔憂,也讓我們意會到原來戰爭不只存在於電視上,也不只存在遠方,而是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旁,且早已開戰,而我們之所以毫不恐懼,是因為我們尚未意識到自己在整起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有多麼卑微與渺小,以及事件如何與我們息息相關,而我們又該如何防範自己被恐懼吞食進而成為暴力的奴僕。
男人堅毅的出擊,而母親哀傷的歌唱,在作為與不作為間,我們理應不能再蹉跎,因為蹉跎就是贊成現狀,而行動則要求著改變現狀,然而電影的質問殘忍而深刻,當我們不願自己的世界崩塌,進而拔腿狂奔,試圖拯救一切,我們手上那沈重的桶子裡,裝的是水還是油?或者該問的是,我們渴望那裡頭裝的是水,還是油?我們所澆熄的是怒火,還是希望之光?電影沒有答案,只是逐漸地展現了一種宿命性,一個人沒做完的事情由另一個人做完,而另一個人做完的事,又將實現另一個人的預言,並最後讓事情往事與願違的地方走,這不是一個關於付諸行動因而解決問題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不行動不行,行動也不行,一個對一切說不的世界的故事,它訴諸虛構,卻寫實的令人心驚膽跳,走出電影院遲遲無法平息顫抖的手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K會員
417內容數
Lizard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zar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恐怖大媽》大概是我今年看過最勵志也最寫實的驚悚恐怖片,當然寫實的部份並非其荒腔走板,帶點隨性又過於簡單的犯罪手法,而是對於邊緣族群的心理描寫,我們或許會為之好奇,多年以後,這些邊緣人跑去哪了?當作為校園風暴中心的主流小圈圈隨著時間煙消雲散,對於為其所搖蕩不止的校園邊緣人而言,那究竟意味著什麼?
本集電影設定在上集五年後,有別於上集對怪獸的遮遮掩掩,《哥吉拉:怪獸之王》實踐了「醜媳婦也要見公婆」的精神,簡直就像含蓄的大家閨秀喝了酒,搖身一變成為狂野的舞會皇后,在斷頭王者基多拉的號召下,十七只怪獸從床底下爬起來,把地球搞成雞尾酒暢飲的畢業舞會,當然這讓才回去睡沒多久的老大哥吉拉非常不爽。  
對於每個教區而言,沒有比神父更親近的,神父帶著小孩進行活動、為成人排憂解難,神父不只被社會所信任,也被小孩所信任,也因此當神父成為性侵犯,家長難以置信,這也是為什麼有了《感謝上帝》的故事,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被你所尊敬所信任的人給深深背叛、傷害,而周遭無人相信你。
《恐怖大媽》大概是我今年看過最勵志也最寫實的驚悚恐怖片,當然寫實的部份並非其荒腔走板,帶點隨性又過於簡單的犯罪手法,而是對於邊緣族群的心理描寫,我們或許會為之好奇,多年以後,這些邊緣人跑去哪了?當作為校園風暴中心的主流小圈圈隨著時間煙消雲散,對於為其所搖蕩不止的校園邊緣人而言,那究竟意味著什麼?
本集電影設定在上集五年後,有別於上集對怪獸的遮遮掩掩,《哥吉拉:怪獸之王》實踐了「醜媳婦也要見公婆」的精神,簡直就像含蓄的大家閨秀喝了酒,搖身一變成為狂野的舞會皇后,在斷頭王者基多拉的號召下,十七只怪獸從床底下爬起來,把地球搞成雞尾酒暢飲的畢業舞會,當然這讓才回去睡沒多久的老大哥吉拉非常不爽。  
對於每個教區而言,沒有比神父更親近的,神父帶著小孩進行活動、為成人排憂解難,神父不只被社會所信任,也被小孩所信任,也因此當神父成為性侵犯,家長難以置信,這也是為什麼有了《感謝上帝》的故事,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被你所尊敬所信任的人給深深背叛、傷害,而周遭無人相信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稻浪鑠金,搖曳在巍峨的青山之間,披掛著黃紅袈裟的僧人,悠悠哉哉地扛把槍走過。違和的畫面,出自電影《不丹沒有槍》,導演巴沃邱寧多傑二度叩關奧斯卡之作。延續《不丹是教室》對不丹現代化的關注,巴沃轉而聚焦2008年大選前夕的模擬選舉,以「槍」、「陽具」套疊於看似無關的「民主」。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不丹沒有槍》以2006年不丹國王宣佈將民主制度引入不丹為背景,故事描述一個偏僻小村莊中,由於民主制度的出現造成的連鎖反應。故事主要分為喇嘛的法會、槍枝走私和模擬選舉三條故事線。電影通過槍枝等象徵,探討民主制度帶來的動盪和人們對於差異的處理。最後透過放下過往、學習和接納,探討了民主制度的意義。
Thumbnail
寧靜的村落忽遭屠滅,舉目無親的他,抱著母親及好友的屍首,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 洛瑪,一個遭逢橫禍卻倖存的男孩。 烏莉、烏列爾,一對被諭為神明化身的雙生子。命運牽引他們三人相遇,是真心交付,還是完美騙局? 若人生能夠重來,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他是否會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不丹沒有槍》是國際上少見的不丹電影,作為最後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不丹國王決定放棄專制走向民主,不丹也將展開國家第一次民主投票實驗,但顯然人民對於什麼是民主?怎麼投票感到陌生。廣播裡傳來這個消息,沒想到正在閉關的喇嘛竟然吩咐徒弟,在大選之日找來一把槍?此時不丹來了一位從美國到訪的買槍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也想跟主角一樣擁有強大的力量,過著非凡又自由的生活!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二次大戰結束後,2千多名德國戰俘清除了丹麥西海岸150多萬顆地雷,而幾乎有一半受傷或死亡,他們之中有許多是非常年輕的少年。本片描述了10位拆彈少年,試圖在3個月內清除海岸沙灘上4萬5千顆地雷(10人*6顆*8小時*93天),但最後只有4人成功回德國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二戰後的德國,
Thumbnail
鏡頭一開始,是男主角凱爾(布萊德利·庫柏飾),第一次至伊拉克出任務,身為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狙擊手的他,第一槍射在一名抱著炸彈的小孩身上。最後到凱爾退伍時,總計在戰場上射殺了160人。第一槍為何重要,也許狙擊手在開了第一槍後,才真正體認到,他的工作,除了建立在國家主義、愛國主義上之外,某方面是試著以人做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稻浪鑠金,搖曳在巍峨的青山之間,披掛著黃紅袈裟的僧人,悠悠哉哉地扛把槍走過。違和的畫面,出自電影《不丹沒有槍》,導演巴沃邱寧多傑二度叩關奧斯卡之作。延續《不丹是教室》對不丹現代化的關注,巴沃轉而聚焦2008年大選前夕的模擬選舉,以「槍」、「陽具」套疊於看似無關的「民主」。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不丹沒有槍》以2006年不丹國王宣佈將民主制度引入不丹為背景,故事描述一個偏僻小村莊中,由於民主制度的出現造成的連鎖反應。故事主要分為喇嘛的法會、槍枝走私和模擬選舉三條故事線。電影通過槍枝等象徵,探討民主制度帶來的動盪和人們對於差異的處理。最後透過放下過往、學習和接納,探討了民主制度的意義。
Thumbnail
寧靜的村落忽遭屠滅,舉目無親的他,抱著母親及好友的屍首,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 洛瑪,一個遭逢橫禍卻倖存的男孩。 烏莉、烏列爾,一對被諭為神明化身的雙生子。命運牽引他們三人相遇,是真心交付,還是完美騙局? 若人生能夠重來,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他是否會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不丹沒有槍》是國際上少見的不丹電影,作為最後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不丹國王決定放棄專制走向民主,不丹也將展開國家第一次民主投票實驗,但顯然人民對於什麼是民主?怎麼投票感到陌生。廣播裡傳來這個消息,沒想到正在閉關的喇嘛竟然吩咐徒弟,在大選之日找來一把槍?此時不丹來了一位從美國到訪的買槍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也想跟主角一樣擁有強大的力量,過著非凡又自由的生活!
Thumbnail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Thumbnail
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
Thumbnail
二次大戰結束後,2千多名德國戰俘清除了丹麥西海岸150多萬顆地雷,而幾乎有一半受傷或死亡,他們之中有許多是非常年輕的少年。本片描述了10位拆彈少年,試圖在3個月內清除海岸沙灘上4萬5千顆地雷(10人*6顆*8小時*93天),但最後只有4人成功回德國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二戰後的德國,
Thumbnail
鏡頭一開始,是男主角凱爾(布萊德利·庫柏飾),第一次至伊拉克出任務,身為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狙擊手的他,第一槍射在一名抱著炸彈的小孩身上。最後到凱爾退伍時,總計在戰場上射殺了160人。第一槍為何重要,也許狙擊手在開了第一槍後,才真正體認到,他的工作,除了建立在國家主義、愛國主義上之外,某方面是試著以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