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影評|《生存之道》:學著成為一位詩人,就是學著忘記如何生活。
方格精選

詩人影評|《生存之道》:學著成為一位詩人,就是學著忘記如何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存之道》(To Stay Alive: A Method) / 2016 / 荷蘭

《生存之道》電影海報。

《生存之道》電影海報。

現代社會不再有詩人的容身空間了。

若Pedro Almodóvar《痛苦與榮耀》是以成果回視痛苦帶來的榮耀,《生存之道》則是在成就之前告訴你苦難的使用方式。《活著》,是法國當代文豪思想家Michel Houellebecq震撼文壇之作,當中描寫那些關於癲狂、藝術、和奮力一搏的意義,而《生存之道》建立於之上,並由龐克教父Iggy Pop當任敘事者,一方面以《活著》頗析自我從前,一方面鼓勵那些遊走在存活邊緣的人們回歸源頭,回歸痛苦,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是將手指放在傷口上,用力壓制它。

(以下有雷)


受苦

所有的苦難都是有用的,苦難是個宇宙;病痛、失去、癲狂,苦難是什麼?創作是什麼?我們經常認為,當人生過得越不幸福,就越必須去學習,知識、形式,壓抑心中瘋子般的自我。然而本片告訴我們的是,接受苦難,所有不是來自於自我情緒的皆毫無價值,無論是好是壞,請將情緒訴諸於創作,它能使一切事物獲得感知。當你忘記如何生活,生命混合著恐懼、悲憫和鄙視時,沒錯,你已走向正確的道路,如瘋子般清晰的創作道路。

經歷重重挫折苦難的Iggy Pop(右),以自我頗攜帶給其餘藝術家人生意義。

經歷重重挫折苦難的Iggy Pop(右),以自我頗攜帶給其餘藝術家人生意義。

學習說話

表達結構是脫離自殺唯一的辦法;現代社會不再有詩人的容身空間,但又如何?生命本身就是一系列的破壞測試,它讓我們通過最初的測試,失敗在最後幾項,搗亂你的生活,但又有什麼比得上,苦難就是自己的我?我時時刻刻在對生命反抗,在對自己反抗,我會說我是僥存於世,而非活著。我想在這苟延殘喘的世界,學習說話,我想運用我的筆觸,傳遞出被牢籠困住的我,真正的我,紀錄著宇宙、牆、青草與暴力,但我該如何評斷人?我連自己都摸不透了,我害怕我的創作是一封半絕望要傳給無盡的訊息。

生存

你所處社會的目標,就是摧毀你;世界正在受苦,也因此它給予我們的一切成就、一切希望,皆是虛假。它令我們滿足於現世,放棄曾經的夢想與靈魂,世界在對我反抗,我在對世界反抗,否則當它達到了某種程度的意識,一聲哭喊就產生了。逃離得了嗎?也許吧,放棄生存的時刻,我確實獲得自由,獲得靈魂的自由。

擊中要害

你是屬於不快樂的一方,你是黑暗勢力;世界沒有理論上的約定該長久綁住我,為了我的自由、信念、靈魂,我願意加入那看似為反派的黑暗勢力,將自己打扮好,豁出去吧!

在華美詞句及朦朧意象當中,片中適時插入愉悅輕快地爵士及玩笑。

在華美詞句及朦朧意象當中,片中適時插入愉悅輕快地爵士及玩笑。

出口車道

當你接近真相時,你的孤獨感會增加;我是活著的自殺者,從沒有一種自由可與瘋狂和瘋癲相比,瘋癲者維持他們真正的自我,所以他們才把他關起來。而我呢?我看似自由地走在大街上,但我不是自由的,我被捆綁到無地自容,每當我奮力一搏,就再次遭世界所碾壓,不可否認,生活將會再次撕裂我,但對我來說,生活其實莫可奈何,我已經死了,我現在面對永恆。

對一位創作者而言,對一位苦難者而言,他們是相同的。面對著世界、碾壓、反抗、自由,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頭野獸,牠瘋癲地可能將宇宙撕裂,但牠也是皮肉之軀下的生存意義。我們一次次的破壞體制,一次次的喚醒靈魂,希望能以真正的自我被大家看見,然而獲得的卻是一次次的修補,那封閉社會下的二次閉關;於是創作者再也沒有容身空間,就這樣埋藏自己吧,永遠永遠的。

苦難又何妨?苦難是我創作的動力。

苦難又何妨?苦難是我創作的動力。

推薦指數 ☆8.4/10

台灣上映日期:2018城市遊牧影展

台灣代理片商:2018城市遊牧影展

台灣上線平台:Giloo紀實影音


成立的心得分享帳號,第一手文章、資訊都會搶先在這裡釋出,喜歡的歡迎垵下追蹤!


avatar-img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航電影的海
16.5K會員
468內容數
一篇文章,了解一位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無論作為動作爽片、百合甜片、還是職場壓榨的現實反應,《辣妹刺客》系列都能成立。
到法國出差的五郎,突然被老先生託付尋找童年記憶中的「一醬湯」原料,於是走遍日本長崎、東京、甚至南韓與未知小島。但作為《孤獨的美食家》,途中當然忍不住地獨白:肚子⋯餓了..!
當人民無法追溯國家的文化遺產、自身的國族根源,那至今所擁有的傳統和知識,與「國族文化」的關聯可能已經不是直接。那受殖民統治過的國家,遺留下的文化是什麼?
無論作為動作爽片、百合甜片、還是職場壓榨的現實反應,《辣妹刺客》系列都能成立。
到法國出差的五郎,突然被老先生託付尋找童年記憶中的「一醬湯」原料,於是走遍日本長崎、東京、甚至南韓與未知小島。但作為《孤獨的美食家》,途中當然忍不住地獨白:肚子⋯餓了..!
當人民無法追溯國家的文化遺產、自身的國族根源,那至今所擁有的傳統和知識,與「國族文化」的關聯可能已經不是直接。那受殖民統治過的國家,遺留下的文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