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茶故事一
前陣子參加FB社團舉辦的老茶品茶會,喝到別人提供的老茶,聽到人家買進的價格,隔天忍不住打電話給幾年沒連絡的朋友,要跟他買老茶。
我這朋友現在是一家線切割工廠老闆,他年輕的時候和新婚老婆到台北開茶藝館,那時是民國70年,民國79年年結束營業後移居台南,後來才和人合夥開工廠至今。
茶藝館結束時,歷年賣剩的茶葉也隨著他搬到台南來。他老家在鹿谷,茶藝館裡提供的茶是自家種的凍頂烏龍茶為主。除了自家凍頂茶園外,他大哥也在杉林溪種茶。
我第一次喝到他的老茶,是因為透過他買他哥哥的杉林溪龍鳳峽高山茶,他剛好復焙了一些以前在台北賣剩的茶,這是他自己的口糧,就順便送半斤給我喝,我就是這時候開始有喝老茶的習慣。在這之前我原本還是以喝高山茶為主,經過這幾年來,可能是隨年紀增長,口味的改變,漸漸喜歡老茶的滋味,現在高山茶已淪為配角了。
這次再跟他買茶,順便聊聊天學習人家的經驗。他這類老茶人不會上網,沒開茶行後也沒在和人討論交流,他對老茶的觀念是認為不復焙的陳茶是不好喝的。
這次他拿出庫存裡的一桶茶要整理好賣我,我要買原茶,他還堅持不賣給我,非要焙過不可。用他在台北開茶行留下來的老式焙茶機焙老茶,他這台機器不能直接設定溫度,只有能調整溫度由低溫到高溫的那種旋鈕,旋鈕和溫度的關聯要靠經驗。我千拜託萬拜託,請他高抬貴手,非焙不可的話,溫度千萬要低一點,不要焙出火味!
幸好第一爐還沒烘好,竟然機器故障了。要找人修理,被笑說那種機器早就沒人再用了,沒辦法修理。他打電話告訴我烘茶機的事,要我再等一段時間,讓他把茶再烘過。我說好說歹,他才願意把已烘和未烘的原茶一起賣給我。
和他聊天,說到已故知名茶人陳阿蹺,他說陳阿蹺大兒子是他同學,現在在凍頂製茶的是二兒子。雖然現在也常聽到陳阿蹺大名,也知道他已故,但網路搜尋不到他的故事,我朋友也只是說他是碳焙高手如此而已。
我朋友之前焙陳茶,他就知道溫度不能太高,不可以把茶焙死。只是我泡他幾年前賣我的茶,是他封存20幾年後復焙再真空包裝,我買進至今陸續拆開沖泡,卻還有焙火味。我們當場泡這次買的原茶和這次聽我講的輕焙的茶,還有他以前焙的茶,三款來比較。原茶酸味最高,沒倉味;輕焙的酸度減少,但沒焙火味;以前焙的酸度最低,但有輕微焙火味。雖然他以前的茶焙火程度最高,但葉底依然有活性,沖泡後茶葉也可以展開。
我藉此跟他講述當下老茶流行的趨勢,輕火焙過走清是OK的,但是有焙火味就不行了。沒焙的繼續放下去有萬般可能,焙重火容易失去老茶特有的風味,萬一焙到碳化,那茶葉就死了,再放也不會有變化。
我朋友會堅持陳茶要焙,是在他開茶行的時候還沒有真空包裝機,早年茶葉陳放因為沒抽真空,如果倉儲環境溫濕度不良的話,茶葉容易走味甚至發霉!所以陳茶要拿出來喝之前,就必須整理過才行。
他二哥比他早幾年在台北市忠孝東路開茶行至今,台北市寸土寸金,所以他二哥有另外租倉庫放茶,他去看過他哥的茶倉庫,倉庫靠近山區,濕氣較重,真的有以前賣剩的台茶放到發霉了!
我自己就在想,那為何市面上很多老茶會焙到碳化,導致沖泡時茶葉無法展開?除了焙茶時的溫度和時間控制不好,因而失手的可能外,很可能那些焙到碳化的茶,會不會是一些發霉的茶整理出來的?所以不得不用高溫去焙。其實這種重焙的如果有整理乾淨,價格又很便宜的話,泡大茶桶是很適合,多下一點茶葉,重手泡也不會心疼,更不會有老茶的酸味,反正就水甜。
我朋友的想法觀念只是一家之言,不表示大多數老茶人也是如此,只是這些年來消費者對老台茶品飲的角度也在改變,喝原茶變成老茶的主流。我只是個消費者,不賣茶。想想會這麼強調原茶,我也不過是拿香跟拜,隨著市場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