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紋不是神話

2019/08/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型紋不是神話
  有次考試,某同學作弊被巡堂監考抓到,所以該科成績零分。
  科任老師在課堂上公布成績時,他很難過的解釋,他從來不給學生零分,因為他覺得大家都是考試通過才能入學,必然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不存在那種教不懂、學不會的學生。所以如果學生會考零分,那一定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老師的問題,不是老師題目沒出好,就是老師教學能力太差所致。
  所以就算有那種自我放棄的學生,答案空白不寫,老師也會仔細觀察答案卷,就算是不小心畫到的筆痕,也圈起來給分。有同學在答案卷上只寫了姓名,找不到其他筆痕,老師就把姓名圈起來,給一分。
  科任老師很抱歉的對我們說,作弊被監考抓到,規定只能給零分,他也沒辦法改變,所以他覺得對這位同學很不好意思。
  老師這麼解釋,台下同學都哈哈大笑,當然我也笑了!只是老師解釋時不是說笑的表情,我感受到他是認真的,所以我畢業三十幾年了,這件事我還記得很清楚。
  中國文字構造的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圖案的由來又比文字更早,只是隨著文字的出現,取代圖案敘事的功能,繪畫就成了另一項目。由於材質的關係,金石雕刻容易保存,雕刻上紋飾的演變常成為學者研究的題目。
  例如雲紋、穀紋的由來,楊建芳老師的「龍紋、渦紋、穀紋、蒲紋、乳丁紋、東周玉器主要紋飾的演變及定名」一文,從龍紋演變解釋起,如何由圖案轉變成各種紋飾,解開兩千多年的謎團,紋飾就這麼單純,沒有神話。
  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的廖泱修老師也有多篇紋飾研究,例如「試析戰國楚式”玉瓶形飾”擺置方向與正名-兼論花朵形紋的由來與演變」、「從雙鳳紋至柿蒂紋」、[古玉扉稜之演變」都是值得拜讀的文章。器型與紋飾的演變有其脈絡可尋,不是學者研究就只能遵守不能推翻,而是要看文章論述的憑據,證據力及推論是否正確可信?
  網路上常看到一些人在研究自己的藏品,同樣以出土文物做為對照,只是在比對特徵時,出現驢馬不分的情形,我覺得牽強附會,這些人卻覺得理所當然。
  這種自以為是的比對方式,在我的眼裡就像老師改考券硬要給分一樣,若是硬要找個理由,一筆一畫都能成為藉口。老師強迫給分還有著鼓勵學生的用意,但其實0分和1分都是不及格。同情分數我也能給,但是得到的分數意義何在?
  古代封建奴隸社會,工匠地位低下,更別說有創作自由,加上古代沒網路、沒報紙沒雜誌,資訊傳播較慢,器型與紋飾的演變緩慢而有一定規律,或有少數特例,不能把特例當通例。
  器型與紋飾的由來與轉變,就像文字的出現與改變一樣有其規律,不能像瞎子摸象那樣,忽略器型與紋飾的完整性,只選擇自己想要的片段,硬湊合在一起來解讀,尤其是賦予神話意涵,那是玄幻小說的情節,寫得再精彩也不能成為事實。
  文物研究是科學還是玄學?兩條道路,我想這應該是有興趣研究者自己要先確定的。我很坦白的講,研究文物要走玄學路線的話,還不如去搞宗教,起碼不至於落得國寶幫人士說的「國寶」價格已淪為白菜價,感覺蠻悲哀的。
  明知有些人犯了這種錯誤,卻很難導正他們的觀念,究竟我們不是老師,也沒有那種一言九鼎的公信力去說服。所以只能看這些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1會員
    59內容數
    Facebook社團「中華古玩論壇」管理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