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小學】006.侍茶師基本知識 烘焙與發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受邀辦理一場侍茶師公司內訓,參加者為該公司的外場侍茶人員與內場甜點烘焙師。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生),紅茶烘(炒)比較重(熟),烏龍茶烘(炒)半生熟。


我認為這種說法的來源,是從非茶區的傳統茶行的銷售話語來的。茶農與製茶師直營的銷售管道不可能混淆烘焙、發酵、炒茶等步驟,而產業鏈末端通路的部分銷售人員因為對於茶葉製程的不熟悉,把個人的錯誤認識傳播給民眾,以訛傳訛,最後形成一種錯得離譜的共識。


所以什麼才是正確的?

  1. 發酵:茶葉製程中最核心的步驟,綠茶、烏龍茶、紅茶的差別就是以發酵程度來區分的,發酵是造成不同茶類風味差異的最主要影響因素,茶葉的口味在這個步驟就確立十之八九了。
  2. 烘焙:烘焙一般是在茶葉從茶廠離開後到茶商手上進行的精製步驟。不是所有茶都會烘焙,如果生(毛)茶本身的口味已經很好,茶商分裝後就直接販售。烘焙是在生茶的基礎上進行風味的增幅或修飾。綠茶、紅茶一般不會強調烘焙。在台灣只有烏龍茶會強調烘焙風味的差別。
  3. 炒茶:在茶葉製程中炒茶是炒茶菁,也就是殺青,透過高溫破壞茶葉酵素的活性,停止茶葉發酵。綠茶是不經發酵直接炒茶殺青,紅茶是一路發酵到底不殺青,烏龍茶是部分發酵,到達適合的發酵度才炒茶殺青。


把烘焙與炒茶混為一談,是牛頭不對馬嘴。在綠茶與紅茶的品飲中強調烘焙,則是對茶的認識一知半解。可能有人會說,知不知道這些有差嗎?如果擁有正確知識,就不容易因為茶商的話術購買偽假茶品,茶商才會改變不誠信的習慣。


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喝到合理誠實的好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飲料業者更多使用台灣茶葉,對整個產業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手搖飲對於茶葉知識的傳達很多時候是不精確的,而且在競爭之下為了行銷與銷售,經常需要推出新品刺激買氣,所以創造新名詞與混淆亂湊是家常便飯。造成台灣人喝愈多飲料茶反而對茶葉的認識愈錯誤的奇怪現象。
學茶要學多少才足夠職業需求?如果你的職業場域在台灣,那麼你只要將六大茶類中的三類(綠、青、紅茶)初步掌握好就能上場打仗了。但這只代表你具備基礎,從一個基層侍茶師、泡茶師做起,一邊做一邊再精進。如果你想要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六大茶類的完整認識就是你必然要經歷的道路。 我製作的學茶新手村完整地圖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有一則〈洞穴寓言〉讓我非常有共鳴。故事中假設有一個洞穴,洞內有一群囚犯,從小被限制行動,只能面向牆壁,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與其他囚犯,卻能透過外面的火光看見反映在牆上的影子,他們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就算有人可以得到行動自由,也會在走向洞口時因為被陽光刺痛雙眼而退縮。
回想起當初學茶,一路上也是花了很多冤枉錢,如果我能夠遇到10年前的我,我一定會教她哪些課沒必要上,把浪費的學費拿來買觀望很久的茶具不好嗎?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所以說有人引路真的很幸運啊。
要進入茶職業市場,除了製茶、焙茶這類需要器材設備訓練的專業人才,同學們不妨以泡茶、品茶、侍茶、司茶的角度切入。先在業界累積技能與經驗,最終要經營個人IP,才是長遠之計。
茶人在自我介紹時,會稱自己是某某師,雖然沒有一個制式統一的定義,但大致上也可以從這些名稱聯想到該茶人主攻的領域。在目前台灣官方沒有完整認證體系的現實中,算是一個產業界的默契吧。
如果飲料業者更多使用台灣茶葉,對整個產業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手搖飲對於茶葉知識的傳達很多時候是不精確的,而且在競爭之下為了行銷與銷售,經常需要推出新品刺激買氣,所以創造新名詞與混淆亂湊是家常便飯。造成台灣人喝愈多飲料茶反而對茶葉的認識愈錯誤的奇怪現象。
學茶要學多少才足夠職業需求?如果你的職業場域在台灣,那麼你只要將六大茶類中的三類(綠、青、紅茶)初步掌握好就能上場打仗了。但這只代表你具備基礎,從一個基層侍茶師、泡茶師做起,一邊做一邊再精進。如果你想要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六大茶類的完整認識就是你必然要經歷的道路。 我製作的學茶新手村完整地圖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有一則〈洞穴寓言〉讓我非常有共鳴。故事中假設有一個洞穴,洞內有一群囚犯,從小被限制行動,只能面向牆壁,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與其他囚犯,卻能透過外面的火光看見反映在牆上的影子,他們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就算有人可以得到行動自由,也會在走向洞口時因為被陽光刺痛雙眼而退縮。
回想起當初學茶,一路上也是花了很多冤枉錢,如果我能夠遇到10年前的我,我一定會教她哪些課沒必要上,把浪費的學費拿來買觀望很久的茶具不好嗎?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所以說有人引路真的很幸運啊。
要進入茶職業市場,除了製茶、焙茶這類需要器材設備訓練的專業人才,同學們不妨以泡茶、品茶、侍茶、司茶的角度切入。先在業界累積技能與經驗,最終要經營個人IP,才是長遠之計。
茶人在自我介紹時,會稱自己是某某師,雖然沒有一個制式統一的定義,但大致上也可以從這些名稱聯想到該茶人主攻的領域。在目前台灣官方沒有完整認證體系的現實中,算是一個產業界的默契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概五六年前吧!在埔里往日月潭的路上,出現了很大的招牌---HOHOCHA,一直想這是什麼意思啊?後來瞭解是「HOHOCHA喝喝茶--台灣香日月潭紅茶廠」。 . 他們的經營模式比較特別,是算人頭,收門票。最早是一人50元,最近漲價為80元。憑門票可兌換茶葉蛋與一杯紅茶。和一般收100元或20
Thumbnail
積極在籌備開設咖啡烘焙工場,不真正自己去做真的不知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烘焙咖啡豆不是只把咖啡豆放進烘焙機那麼簡單。從選擇生豆,怎樣拼配,賣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途徑去賣,怎樣宣傳,品牌設計,每件事情也要有專業的知識清楚的知道和了解,不能只懂得表面的事情。
Thumbnail
焙茶背後的故事,和我們貞葉林品牌所想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和,溫潤淡雅,有深度卻親切不苦澀。因為頻率相同,讓我們有緣分相遇,因此我們想由焙茶出發,鑽研焙茶甜點。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學習烘焙咖啡豆,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烘焙經驗。 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從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因為開始自己製作烘豆機,對於烘焙的原理與機械結構上的深入了解,累積起來的一些少許的經驗,讓我在烘焙上能稍微提出一些自己的歸納與淺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量的烘焙經驗? 單就人類學習的歷程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有些人擔心外面的茶飲製作過程,喜歡自己泡茶,但又懶得或沒時間使用茶葉、茶具…拿個保溫瓶放個茶包加入熱水,就出門了。 今天就來聊聊茶包吧,剛好手邊有一些不同的類型,就簡單來分享一下實際經驗。
Thumbnail
喝茶時機 避免空腹喝茶 避免喝超過5~6杯(一杯約超商大杯咖啡:480ml) 建議早上9點後飲茶,下午3點後避免喝茶或少量,以免影響睡眠 飯後1小時後品嚐對腸胃吸收較好 什麼人不適合飲用或要少量: 腸胃功能不佳者 容易心悸 腎功能疾病者 貧血 孕婦及兒童限用 如何泡一壺好茶
Thumbnail
喝茶可以很隨性,也可以很有儀式感,端看是在怎樣的時空條件,選一個最方便的模式,體會茶在不同水溫、水量的呈現,體會生活滋味的變化。
Thumbnail
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與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概五六年前吧!在埔里往日月潭的路上,出現了很大的招牌---HOHOCHA,一直想這是什麼意思啊?後來瞭解是「HOHOCHA喝喝茶--台灣香日月潭紅茶廠」。 . 他們的經營模式比較特別,是算人頭,收門票。最早是一人50元,最近漲價為80元。憑門票可兌換茶葉蛋與一杯紅茶。和一般收100元或20
Thumbnail
積極在籌備開設咖啡烘焙工場,不真正自己去做真的不知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烘焙咖啡豆不是只把咖啡豆放進烘焙機那麼簡單。從選擇生豆,怎樣拼配,賣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途徑去賣,怎樣宣傳,品牌設計,每件事情也要有專業的知識清楚的知道和了解,不能只懂得表面的事情。
Thumbnail
焙茶背後的故事,和我們貞葉林品牌所想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和,溫潤淡雅,有深度卻親切不苦澀。因為頻率相同,讓我們有緣分相遇,因此我們想由焙茶出發,鑽研焙茶甜點。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學習烘焙咖啡豆,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烘焙經驗。 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從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因為開始自己製作烘豆機,對於烘焙的原理與機械結構上的深入了解,累積起來的一些少許的經驗,讓我在烘焙上能稍微提出一些自己的歸納與淺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量的烘焙經驗? 單就人類學習的歷程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有些人擔心外面的茶飲製作過程,喜歡自己泡茶,但又懶得或沒時間使用茶葉、茶具…拿個保溫瓶放個茶包加入熱水,就出門了。 今天就來聊聊茶包吧,剛好手邊有一些不同的類型,就簡單來分享一下實際經驗。
Thumbnail
喝茶時機 避免空腹喝茶 避免喝超過5~6杯(一杯約超商大杯咖啡:480ml) 建議早上9點後飲茶,下午3點後避免喝茶或少量,以免影響睡眠 飯後1小時後品嚐對腸胃吸收較好 什麼人不適合飲用或要少量: 腸胃功能不佳者 容易心悸 腎功能疾病者 貧血 孕婦及兒童限用 如何泡一壺好茶
Thumbnail
喝茶可以很隨性,也可以很有儀式感,端看是在怎樣的時空條件,選一個最方便的模式,體會茶在不同水溫、水量的呈現,體會生活滋味的變化。
Thumbnail
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與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