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年代的文青看什麼?《影響》電影雜誌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是什麼樣的雜誌?

第一代《影響》創刊於1971年,由台大、政大的學生共同創立,當時創立宗旨以「自由中國」自居,以對抗對岸的共產中國。在1970年代的政治情境中,台灣外交關係開始面臨緊張的局面, 1971年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接連著便是雪崩式的斷交。除了雜誌創刊時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外,《影響》也是在美援文化下所產生,標榜文藝與藝術。最終,第一代《影響》結束於1979年。
第二代的《影響》創刊於1989年時,沿襲著第一代的雜誌風格,但帶有更多的商業性。第二代的《影響》屬太陽系MTV的旗下產業,因此有更多片源介紹歐美藝術電影。(本文主要介紹第二代《影響》雜誌。)

原來1992年的電影票價是__。

1992年時,剛好面臨電影票價的調漲,《影響》也做了很有趣的專題:專題內容是去討論,當時電影院的視聽感受究竟值不值180元的票價。

什麼?不好看就退費?

在1992年電影票價上漲時,《鹿鼎記II神龍教》正好在台上映,當時的電影公司還推出了「不滿意就退票」的活動,來刺激觀眾進電影院看電影。

把「電影」擬人化

自九〇年代始,台灣電影工業逐漸萎靡,電影市場被外語片所霸佔。《影響》編輯為了鼓勵觀眾多了解電影,把「電影」擬人化,介紹它的出生(電影如何產生)、成長(電影發展進程)、親近的友人(台灣影評人介紹)等等。
--------------------------
歡迎追蹤我的影評IG: ( 這不是影評 )not_moviereview
https://www.instagram.com/not_moviereview/
avatar-img
84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彥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前,有個好萊塢》為人所爭議的是,片中李小龍的角色有著被矮化的嫌疑。李小龍出場時,便向眾人吹噓著自己的武功,並聲稱能夠打敗拳王阿里,當替身克里夫與李小龍雙人對決時,李小龍很顯然居於下風。然而,《從前,有個好萊塢》的時空是立基於非現實性。因此,李小龍的形象也被想像而重構,電影所指涉的對象,並非是真
正是透過行動裝置的輔助,個人的隱私將在無孔不入的攝像頭下完全地展示。這種父權式的凝視視角,從公共場所位移到私人的房間裡。於此,擴大了男性對於女性身體窺視的權力。此外,日益興盛的色情網站也參與了「裸照散布」的共犯體制,成為蕩婦羞辱下的ㄧ環。
金家藉由「出色的演技」和「衣著的偽裝」,看似成功的混入了上流家庭的生活圈。然而,唯一出賣他們真實身份的,卻源自於他們身上的「氣味」。於此,也暗喻著無論他們如何努力的偽裝,終將改變不了其出身及身份。
上課時書桌上立著夾著漫畫的教科書、在租書店裡消磨的悠閒時光,「漫畫」構成了我們回憶裡的重要元素。然而,隨著時間的偏移,我們放下了拿在手中的漫畫,拾起了枯燥的教科書,遺忘了童年的影子。
《尋找1920》為影想文化基金會所推出的歷史紀錄片,由導演許明淳、監製李崗共同製作。片中講述了殖民地青年謝文達在1920年代中的飛行員生涯,及其如何在紛亂的時代背景中求取平衡。《尋找1920》延續著上一部基金會推出的作品《阿罩霧風雲》,以紀錄片之形式探索台灣的近代史,回望那一段被人所遺忘的在地歷史。
2019年的5月,南韓導演奉俊昊在第七十二屆坎城影展上,憑藉著《寄生上流》拿到了這個讓他夢寐已久的金棕櫚獎。面對記者們的提問,他表示:「今年是韓國電影100年,坎城給我了我一份大禮。」在近幾年來,韓國電影的大勢發展,將韓國電影從本土境內推向了國際舞台,在去年第七十一屆飲恨敗北的《燃燒烈愛》,可見韓國
《從前,有個好萊塢》為人所爭議的是,片中李小龍的角色有著被矮化的嫌疑。李小龍出場時,便向眾人吹噓著自己的武功,並聲稱能夠打敗拳王阿里,當替身克里夫與李小龍雙人對決時,李小龍很顯然居於下風。然而,《從前,有個好萊塢》的時空是立基於非現實性。因此,李小龍的形象也被想像而重構,電影所指涉的對象,並非是真
正是透過行動裝置的輔助,個人的隱私將在無孔不入的攝像頭下完全地展示。這種父權式的凝視視角,從公共場所位移到私人的房間裡。於此,擴大了男性對於女性身體窺視的權力。此外,日益興盛的色情網站也參與了「裸照散布」的共犯體制,成為蕩婦羞辱下的ㄧ環。
金家藉由「出色的演技」和「衣著的偽裝」,看似成功的混入了上流家庭的生活圈。然而,唯一出賣他們真實身份的,卻源自於他們身上的「氣味」。於此,也暗喻著無論他們如何努力的偽裝,終將改變不了其出身及身份。
上課時書桌上立著夾著漫畫的教科書、在租書店裡消磨的悠閒時光,「漫畫」構成了我們回憶裡的重要元素。然而,隨著時間的偏移,我們放下了拿在手中的漫畫,拾起了枯燥的教科書,遺忘了童年的影子。
《尋找1920》為影想文化基金會所推出的歷史紀錄片,由導演許明淳、監製李崗共同製作。片中講述了殖民地青年謝文達在1920年代中的飛行員生涯,及其如何在紛亂的時代背景中求取平衡。《尋找1920》延續著上一部基金會推出的作品《阿罩霧風雲》,以紀錄片之形式探索台灣的近代史,回望那一段被人所遺忘的在地歷史。
2019年的5月,南韓導演奉俊昊在第七十二屆坎城影展上,憑藉著《寄生上流》拿到了這個讓他夢寐已久的金棕櫚獎。面對記者們的提問,他表示:「今年是韓國電影100年,坎城給我了我一份大禮。」在近幾年來,韓國電影的大勢發展,將韓國電影從本土境內推向了國際舞台,在去年第七十一屆飲恨敗北的《燃燒烈愛》,可見韓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1951 年,台灣光復不久後,行政院頒布「禁止奢侈品買賣令」,明文規定不得由國外進口、銷售化妝品與肌膚保養品。日本殖民時期在台灣的化妝品公司也跟著日本的撤離而離開。 但到了七零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女性投入勞力市場。這些因素促進了新的化妝品經濟、百貨經濟的崛起。又是新的來勢洶洶!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到二條一,這可是我有們家族故事的。 本書背景是1991年,當年我剛考上大學,不過故事開始的時候,我還是個高三學生,等到我進學校,學運已經告一段落…… 有點可惜,其實我也明顯注意到,我的學長姐那一代的民主概念跟我同學這代以下是有落差的,簡單說,我同學這代以下的屆次,只是撿現成的民主果實在享受而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1951 年,台灣光復不久後,行政院頒布「禁止奢侈品買賣令」,明文規定不得由國外進口、銷售化妝品與肌膚保養品。日本殖民時期在台灣的化妝品公司也跟著日本的撤離而離開。 但到了七零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女性投入勞力市場。這些因素促進了新的化妝品經濟、百貨經濟的崛起。又是新的來勢洶洶!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到二條一,這可是我有們家族故事的。 本書背景是1991年,當年我剛考上大學,不過故事開始的時候,我還是個高三學生,等到我進學校,學運已經告一段落…… 有點可惜,其實我也明顯注意到,我的學長姐那一代的民主概念跟我同學這代以下是有落差的,簡單說,我同學這代以下的屆次,只是撿現成的民主果實在享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