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賢老師「砣具始用年代試析」
張姐委託振漢轉送我一本2019年6月號的「文物」雜誌,裡面有一篇陳啟賢老師的論述「砣具始用年代試析」。
關於砣具出現的年代,Facebook社團「中華古玩論壇」已有多篇討論,社團也常有人強調「科學鑑定」,其實很多人走入盲點。
科學鑑定是指鑑定的方式符合科學的方式。例如眼學鑑定,透過「料、工、型、紋」等特徵的比對,以做出客觀的判斷,這也是科學鑑定,不代表用檢驗儀器測出數值才叫科學鑑定。
科學儀器鑑定的基礎,同樣在先將標準品特徵檢測所得數字化,建立資料庫後,再據以對檢驗品透過數字化的比對,排除人為判斷的干擾。
看似科學儀器鑑定比較可靠,但問題在科學儀器標準數字的資料庫建立是否正確可信?仿間一些號稱科學鑑定的儀器都是偽科學居多,未經反覆驗證測試,採證數字不足以判斷真偽,只是掛個高科技的幌子而已。
目前許多學者都在推文物科學鑑定,陳啟賢老師的微痕鑑定,就是文物鑑定裡的科學鑑定方式。陳老師雖然不是文博界科班出身的學者,但是陳老師的研究樣本都是文博單位的出土件,樣本數最多,涵蓋面最廣。在文博學者各立山頭的今天,可以想像陳老師為此耗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才能建立如此廣大的資料庫。
陳老師在「砣具年代試析」的論述裡,明白揭櫫砣痕的定義。砣具帶動蘸水解玉砂輾出陰線的特徵可定義為:「深鈍頭,淺尖尾,溝邊圓緩,溝壁平直,溝底分布晶粒狀凸點,晶團狀凸脊與凹窪,局部散佈條狀凸脊與凹槽,陰線斷面呈U形,整體呈一端頓一端尖,兩端窄中間寬、兩端淺中間弧深現象。」
了解砣痕的特徵,才能分辨出玉器上的陰線是不是砣痕?而不會陷入「我認為是」的各說各話地步。
本篇論述從清代出土玉器的陰線微痕一直往上推論,直到春秋與西周時期,透過多幅陰線放大照片比對,分辨出玉器陰線工痕的差異,最後做出結論「砣具的始用年代推斷為春秋早期,較為可信。」
陳老師這個推論結果在以前其他文章中就已經提過,只是這篇做了系統性的整理,對砣痕有詳細的介紹,條理清晰,有助於吸收學習。
這篇文章能發表「文物」這本中國深具影響力的文物與考古專業學術性刊物上,這也是對陳老師這位民間學者的一大肯定。更期盼藉由陳老師的文章能讓古玉同好有啟發作用,對於工痕不再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