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第一性原理》來看知識工作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是什麼?​
第一性原理又稱第一原理,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其屬於哲學與邏輯名詞,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原理相當於是在數學中的公理。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
而在物理學的角度上,「第一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從頭開始計算,只採用最基本核心的事實,然後根據此事實推論,創造出新的價值。​
(以上文字來自於維基百科)​

​如果要思考知識型工作者的第一性原理,我們就必須先理解:​​
  1. 人類為什麼需要知識(Why)​
  2. 需要什麼樣的知識(What)​
  3. 如何傳遞知識(How)​

Why-人類為什麼需要知識?▌​

依據《人類大歷史》書中表示,遠古時期的原始人種族相當多樣化,如尼安德塔人、直立人、哈比人、智人...等,然而如今僅剩一個「智人」種族-也就是我們人類,為什麼呢?​
考古學家認為,智人與其他種人類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互助合作」,而為了互助合作則必須要有「共同認知」,因此智人會「分享資訊」給同伴,比如什麼可吃、如何生火、如何對付大型野獸、哪個人是豬隊友...等等。​
「資訊分享」創造的「共同認知」可以讓陌生的智人之間產生信任感,也可以針對某件事情共同思考對策,讓我們智人「互助合作」、增加活存率並繁衍下去,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就好像每一個智人都是一個小細胞,我們透過知識傳遞進行「連結合作」,促使整個人(種族)得以長大存活一樣。​
「互助合作」是我們繁衍延續的原因,而「分享資訊」是人類延續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接受教育、喜歡故事與八卦(傳播)、學習溝通表達以及儲存資料的主要原因。​
以前我總是疑惑人為何要八卦、為何自己這麼怕被他人討厭,看了《人類大歷史》後,才經由智人的特性與發展過程而理解釋懷,如果有朋友也和我一樣有類似的疑惑,比起探詢心理相關書籍,我認為透過這本書從人類生物特性去著手會更容易找到答案。

What-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

既然我們「共同認知」是為了「繁衍延續」,那自然需要相對應的知識,我將其分為兩類:​
一、與基本存續有關的知識​
比如:延續維持生命(醫療保健、食衣住行育)、合作需要(商業、人際關係、語言)、生存環境(環保、能源)​
二、面對新問題的新知識​
比如:資料處理(AI、雲端、區塊鏈、腦機)、探詢未知(宇宙)​
假如你有仔細看,會發現我在「食衣住行育」的部分少了一個「樂」,你說「樂」難道不重要嗎?它很重要,但僅限於「當下」。​
我們把食衣住行育樂分別來看,可以知道前四項都是生活必備的剛需,而「育」(教育)是為了傳承知識,依照第一點「人為什麼需要知識?」的邏輯,就知道「育」對於總體人類是最為重要、不可刪減的部分,但「樂」呢?則是當生存或傳承遇到威脅或有困難時,會第一個被捨棄的項目。​
看看古代音樂、舞蹈被保存下來只有幾樣就知道了,可是藝術呢?也是「樂」卻被保存至今哪,這就牽涉到「如何傳遞(保存)知識」的部分,下一點再來討論。​
不過有趣的是,只要能和「育」在一起,即便是「樂」也能傳承,因為「教育」有助於人類知識累積並順利繁衍,因此不論內容為哪一類,只要和教育掛上鉤,基本上是不會輕易消失的​
舉例​
  • 台語/台語教學(因為再不教就要消失,所以須納入義務教育)​
  • 流行音樂/樂理與歌唱技巧教學​
  • 衣服/紡織技術教學、畫作/繪畫技巧教學​
只要掌握知識就能持續產出與傳播,因此長期來說人們傾向守護知識而非單件成品,即便保留也是為了記錄與傳承,其實這也是為何一直以來「老師」這個職業都容易受人尊敬的原因,因為老師是促使「共同認知」、維繫人類發展的知識傳承者。​
這時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本身不是在教學領域,自己的作品有沒有厲害到可以被記錄,或是被收錄進教科書傳承?如果沒有、卻又希望自己在世界上留下點痕跡,也許可以往「育」的方向好好思考。​
不過,只要進到「育」就可以了嗎?很會教英文也不會被收錄進歷史啊?
我認為【知識發展到傳播】有幾個階段:​

知識萌芽與觀察→發展知識學說→知識傳遞→知識獲取​

歷史上留名的往往會是「發展知識學說」的人,比如發展這個原理的亞里斯多德、孔孟、孫子兵法等等,後代人不論怎麼延伸翻新,我們仍會尊敬這些發展學說的創始元老。​
有些人也許曾遇過一種狀況:「我有一個新的想法,只是沒說出來,沒想到某某人提出跟我一樣的看法,還紅了!這本來應該是我的才對啊!」​
問題是沒發展出來,想再多都是空的,因為「知識發展到傳播」的推展是 單向的軌道,即便可以通過各種「知識獲取」與自己的生命見解,融合成新的「知識萌芽與觀察」,但只要不發展到下一個「知識學說」階段,依舊無法「傳遞」讓更多人「獲取」。​
很多前輩說過,「個人品牌」首重個人內容,爾後才談品牌,因為要有被傳承的價值,人們才願意傳播出去(那是天性),當我們知識學說發展完畢,接下來就是思考傳遞的方式。​

小結​

  1. 人類首重「傳承」:生命與知識的傳承​
  2. 對「傳承」有幫助的是「教育」,與之掛鉤的「知識」將被留存​
  3. 「發展知識學說」比「傳遞知識」易於影響世界、留名千古​

▌How-如何傳遞知識 ▌​

資料傳遞方式有很多種,如:​
  • 實體資料-石碑、紙本書、畫等​
  • 虛擬資料-雲端、電子資料、社群軟體​
  • 口耳相傳-故事、八卦​
​實體資料不易儲存與傳播,口耳相傳容易失真且效率不佳,目前虛擬資料為主流儲存方式,但因為容易被竄改的特性而促使近年區塊鏈的誕生。​
​虛擬的資料讓我們取得十分便利,資訊流通也越來越快速,被創造出的學說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該如何在茫茫資訊海中創造被傳播的價值,又該用什麼方式傳播才會被看見,是我們知識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各種傳遞方式給人的感覺都不同,對我來說像是這樣:​
  • 實體:信任感​
  • 虛擬:即時性​
  • 口耳相傳:連結度(從親友口中聽到容易感覺與訊息距離拉近)​
​如果可以,當然是互相搭配最好,但如果現階段無法,還是先以虛擬管道傳播最為快速廣泛,許多前輩分享過,知道自己的對象是誰,才能知道怎麼寫才能讓對方理解並接受,這部分牽涉很廣,很多書中有分享,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寫到這邊好累XD),可以直接參考大神的書:于為暢的「暢玩一人公司」、李洛克的「個人品牌獲利」,都非常實用!​

​總結一下,透過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思考「知識」,絕不能刪減的會是:「對人類有益」+「傳承」。
我們必須思考什麼對人類有益、怎麼傳承,知識工作者才有被看到、被傳播的價值,這也是為何我們倡導「利他」的原因之一。​
若想既廣且深的傳遞自己的內容,最好能夠「發展知識學說」,次好為融合自己獨特方式的「傳遞知識」(比如線上教學、工作坊等),最可惜的則是單純擷取知識給需要的對象。​
與基本存續有關的學說目前已是紅海,要有什麼新觀點實在不容易,相較之下,人類目前仍有許多新問題須處理,勢必會有許多新知識研究產生,若專業程度夠,在新知識發展學說會有一番天地,但我只是一般市井小民,目前能用自己漫畫圖文方式傳遞想法與知識就已心滿意足了,哈哈。​

說個題外話,今天查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馬斯克早已在進行腦機介面研發,並預計十年內可進行「腦訊號」的溝通,語言將被捨棄,也許在短短未來數年內,可以看見新的傳播學說與教學方法誕生,好期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沛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奉為神書,這不僅僅是一本有問題就可以找它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調整思維方式的書,劉奕酉老師整本書透著一種冷靜感,簡潔明快地將大家的誤區與誤解一一解決,也讓大家知道為何我們要高效、為何產出、如何達到高效產出的本事!
你曾想過什麼是人脈​、人又為什麼需要人脈嗎? 在這問題之前可以先想想​,我們所謂「人生」的組合成分有什麼?​不外乎是「人」與「生活」​,這裡指的不僅僅關乎自己​,而是指所有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接觸​,對我們曾產生或大或小影響的人​,這些人們與我們的交會形成了「生活」​,累積的生活歷史就成了「人生」​。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由布萊德.史托伯格與史蒂夫.麥格尼斯共同著作​,如同諺語:「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般​,他們認為:「壓力+休息=成長」​,並在書中提出各式案例與理論佐證​。 但原來如何發揮「超越自我極限」也有方法可循​,簡單來說,當人為了他人著想、而去做某件事時​,所發揮的能力是....
社會認同簡單的說​,就是因周遭的不確定而導致下意識仿效他人行為​ 也許有些人會說腦波弱的才會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個行為模式​,那是人類內建在DNA裡的自動導航模式​,該如何避免,是我們的課題之一,所幸《影響力》一書幫我們破解各種手法...
這是一本希望在我出生以前,我爸就看過的一本書,原來一個人的心態​,會受到外界影響而大幅度改變​...
自從我讀了這本書後,一直奉為神書,這不僅僅是一本有問題就可以找它的工具書,更是一本調整思維方式的書,劉奕酉老師整本書透著一種冷靜感,簡潔明快地將大家的誤區與誤解一一解決,也讓大家知道為何我們要高效、為何產出、如何達到高效產出的本事!
你曾想過什麼是人脈​、人又為什麼需要人脈嗎? 在這問題之前可以先想想​,我們所謂「人生」的組合成分有什麼?​不外乎是「人」與「生活」​,這裡指的不僅僅關乎自己​,而是指所有與我們直接或間接接觸​,對我們曾產生或大或小影響的人​,這些人們與我們的交會形成了「生活」​,累積的生活歷史就成了「人生」​。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由布萊德.史托伯格與史蒂夫.麥格尼斯共同著作​,如同諺語:「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一般​,他們認為:「壓力+休息=成長」​,並在書中提出各式案例與理論佐證​。 但原來如何發揮「超越自我極限」也有方法可循​,簡單來說,當人為了他人著想、而去做某件事時​,所發揮的能力是....
社會認同簡單的說​,就是因周遭的不確定而導致下意識仿效他人行為​ 也許有些人會說腦波弱的才會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個行為模式​,那是人類內建在DNA裡的自動導航模式​,該如何避免,是我們的課題之一,所幸《影響力》一書幫我們破解各種手法...
這是一本希望在我出生以前,我爸就看過的一本書,原來一個人的心態​,會受到外界影響而大幅度改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一步步每天堅持執行,習慣煉化肌肉記憶,把目標刻在思維裡、通勤中、讀書時、睡夢裡。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次聽到第一性法則,是在吳淡如的PODCAST說到馬斯克提到的第一性原理,說到你要解決一件事性就要從事物的根本性著手。 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將其拆分成各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最優路徑的方法。 (這段文字出處來自於智庫) 我沒有像伊隆馬斯克那麼強,開了那麼多公司,
大腦本身也符合第一性原理,其本質就在一切的結果裡。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著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以下整理書中第一章部分內容,並寫出我的心得 ⬛書籍內容 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稱為認知革命 智人的語言,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溝通系統,每種動物都知道要如何溝通,智人的溝通
Thumbnail
一步步每天堅持執行,習慣煉化肌肉記憶,把目標刻在思維裡、通勤中、讀書時、睡夢裡。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次聽到第一性法則,是在吳淡如的PODCAST說到馬斯克提到的第一性原理,說到你要解決一件事性就要從事物的根本性著手。 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將其拆分成各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最優路徑的方法。 (這段文字出處來自於智庫) 我沒有像伊隆馬斯克那麼強,開了那麼多公司,
大腦本身也符合第一性原理,其本質就在一切的結果裡。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