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第一性原理》來看知識工作者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是什麼?​

第一性原理又稱第一原理,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其屬於哲學與邏輯名詞,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第一原理相當於是在數學中的公理。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

而在物理學的角度上,「第一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從頭開始計算,只採用最基本核心的事實,然後根據此事實推論,創造出新的價值。​

(以上文字來自於維基百科)​


​如果要思考知識型工作者的第一性原理,我們就必須先理解:​​

  1. 人類為什麼需要知識(Why)​
  2. 需要什麼樣的知識(What)​
  3. 如何傳遞知識(How)​
raw-image

Why-人類為什麼需要知識?▌​

依據《人類大歷史》書中表示,遠古時期的原始人種族相當多樣化,如尼安德塔人、直立人、哈比人、智人...等,然而如今僅剩一個「智人」種族-也就是我們人類,為什麼呢?​

考古學家認為,智人與其他種人類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互助合作」,而為了互助合作則必須要有「共同認知」,因此智人會「分享資訊」給同伴,比如什麼可吃、如何生火、如何對付大型野獸、哪個人是豬隊友...等等。​

「資訊分享」創造的「共同認知」可以讓陌生的智人之間產生信任感,也可以針對某件事情共同思考對策,讓我們智人「互助合作」、增加活存率並繁衍下去,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就好像每一個智人都是一個小細胞,我們透過知識傳遞進行「連結合作」,促使整個人(種族)得以長大存活一樣。​

「互助合作」是我們繁衍延續的原因,而「分享資訊」是人類延續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接受教育、喜歡故事與八卦(傳播)、學習溝通表達以及儲存資料的主要原因。​

raw-image

以前我總是疑惑人為何要八卦、為何自己這麼怕被他人討厭,看了《人類大歷史》後,才經由智人的特性與發展過程而理解釋懷,如果有朋友也和我一樣有類似的疑惑,比起探詢心理相關書籍,我認為透過這本書從人類生物特性去著手會更容易找到答案。

What-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

既然我們「共同認知」是為了「繁衍延續」,那自然需要相對應的知識,我將其分為兩類:​

一、與基本存續有關的知識​

比如:延續維持生命(醫療保健、食衣住行育)、合作需要(商業、人際關係、語言)、生存環境(環保、能源)​

二、面對新問題的新知識​

比如:資料處理(AI、雲端、區塊鏈、腦機)、探詢未知(宇宙)​

假如你有仔細看,會發現我在「食衣住行育」的部分少了一個「樂」,你說「樂」難道不重要嗎?它很重要,但僅限於「當下」。​

我們把食衣住行育樂分別來看,可以知道前四項都是生活必備的剛需,而「育」(教育)是為了傳承知識,依照第一點「人為什麼需要知識?」的邏輯,就知道「育」對於總體人類是最為重要、不可刪減的部分,但「樂」呢?則是當生存或傳承遇到威脅或有困難時,會第一個被捨棄的項目。​

看看古代音樂、舞蹈被保存下來只有幾樣就知道了,可是藝術呢?也是「樂」卻被保存至今哪,這就牽涉到「如何傳遞(保存)知識」的部分,下一點再來討論。​

不過有趣的是,只要能和「育」在一起,即便是「樂」也能傳承,因為「教育」有助於人類知識累積並順利繁衍,因此不論內容為哪一類,只要和教育掛上鉤,基本上是不會輕易消失的​

raw-image


舉例​

  • 台語/台語教學(因為再不教就要消失,所以須納入義務教育)​
  • 流行音樂/樂理與歌唱技巧教學​
  • 衣服/紡織技術教學、畫作/繪畫技巧教學​
只要掌握知識就能持續產出與傳播,因此長期來說人們傾向守護知識而非單件成品,即便保留也是為了記錄與傳承,其實這也是為何一直以來「老師」這個職業都容易受人尊敬的原因,因為老師是促使「共同認知」、維繫人類發展的知識傳承者。​

這時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本身不是在教學領域,自己的作品有沒有厲害到可以被記錄,或是被收錄進教科書傳承?如果沒有、卻又希望自己在世界上留下點痕跡,也許可以往「育」的方向好好思考。​

不過,只要進到「育」就可以了嗎?很會教英文也不會被收錄進歷史啊?


我認為【知識發展到傳播】有幾個階段:​

知識萌芽與觀察→發展知識學說→知識傳遞→知識獲取​

歷史上留名的往往會是「發展知識學說」的人,比如發展這個原理的亞里斯多德、孔孟、孫子兵法等等,後代人不論怎麼延伸翻新,我們仍會尊敬這些發展學說的創始元老。​

有些人也許曾遇過一種狀況:「我有一個新的想法,只是沒說出來,沒想到某某人提出跟我一樣的看法,還紅了!這本來應該是我的才對啊!」​

問題是沒發展出來,想再多都是空的,因為「知識發展到傳播」的推展是 單向的軌道,即便可以通過各種「知識獲取」與自己的生命見解,融合成新的「知識萌芽與觀察」,但只要不發展到下一個「知識學說」階段,依舊無法「傳遞」讓更多人「獲取」。​

raw-image

很多前輩說過,「個人品牌」首重個人內容,爾後才談品牌,因為要有被傳承的價值,人們才願意傳播出去(那是天性),當我們知識學說發展完畢,接下來就是思考傳遞的方式。​

小結​

  1. 人類首重「傳承」:生命與知識的傳承​
  2. 對「傳承」有幫助的是「教育」,與之掛鉤的「知識」將被留存​
  3. 「發展知識學說」比「傳遞知識」易於影響世界、留名千古​

▌How-如何傳遞知識 ▌​

資料傳遞方式有很多種,如:​

  • 實體資料-石碑、紙本書、畫等​
  • 虛擬資料-雲端、電子資料、社群軟體​
  • 口耳相傳-故事、八卦​

​實體資料不易儲存與傳播,口耳相傳容易失真且效率不佳,目前虛擬資料為主流儲存方式,但因為容易被竄改的特性而促使近年區塊鏈的誕生。​

​虛擬的資料讓我們取得十分便利,資訊流通也越來越快速,被創造出的學說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該如何在茫茫資訊海中創造被傳播的價值,又該用什麼方式傳播才會被看見,是我們知識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各種傳遞方式給人的感覺都不同,對我來說像是這樣:​

  • 實體:信任感​
  • 虛擬:即時性​
  • 口耳相傳:連結度(從親友口中聽到容易感覺與訊息距離拉近)​

​如果可以,當然是互相搭配最好,但如果現階段無法,還是先以虛擬管道傳播最為快速廣泛,許多前輩分享過,知道自己的對象是誰,才能知道怎麼寫才能讓對方理解並接受,這部分牽涉很廣,很多書中有分享,這裡就不多說了(因為寫到這邊好累XD),可以直接參考大神的書:于為暢的「暢玩一人公司」、李洛克的「個人品牌獲利」,都非常實用!​


​總結一下,透過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思考「知識」,絕不能刪減的會是:「對人類有益」+「傳承」。

我們必須思考什麼對人類有益、怎麼傳承,知識工作者才有被看到、被傳播的價值,這也是為何我們倡導「利他」的原因之一。​

若想既廣且深的傳遞自己的內容,最好能夠「發展知識學說」,次好為融合自己獨特方式的「傳遞知識」(比如線上教學、工作坊等),最可惜的則是單純擷取知識給需要的對象。​

raw-image

與基本存續有關的學說目前已是紅海,要有什麼新觀點實在不容易,相較之下,人類目前仍有許多新問題須處理,勢必會有許多新知識研究產生,若專業程度夠,在新知識發展學說會有一番天地,但我只是一般市井小民,目前能用自己漫畫圖文方式傳遞想法與知識就已心滿意足了,哈哈。​



說個題外話,今天查資料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馬斯克早已在進行腦機介面研發,並預計十年內可進行「腦訊號」的溝通,語言將被捨棄,也許在短短未來數年內,可以看見新的傳播學說與教學方法誕生,好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沛孺的沙龍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陳沛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在《為什麼員工都是哈士奇,狼呢?》書中,盧希鵬教授呼籲企業經營者善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為企業找出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而我也第一次嘗試運用兩種理論來檢視自身目前工作與生活的現況。對於職涯與人生的規劃,知道這兩個理論都讓我感到受用無窮。 談到創業,T
Thumbnail
在《為什麼員工都是哈士奇,狼呢?》書中,盧希鵬教授呼籲企業經營者善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為企業找出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而我也第一次嘗試運用兩種理論來檢視自身目前工作與生活的現況。對於職涯與人生的規劃,知道這兩個理論都讓我感到受用無窮。 談到創業,T
Thumbnail
踏上《認知覺醒:發掘天命內驅力的能量之旅》,讓我們深入了解自我,探索核心價值觀,發現天賦和激情,並建立目標與願景。透過逆境與成長的過程,我們學會了糾錯、調整、持續學習和追求自我實現。
Thumbnail
踏上《認知覺醒:發掘天命內驅力的能量之旅》,讓我們深入了解自我,探索核心價值觀,發現天賦和激情,並建立目標與願景。透過逆境與成長的過程,我們學會了糾錯、調整、持續學習和追求自我實現。
Thumbnail
  一旦忘記什麼,我們就真的是什麼,最基本的人類本能,來到了現今社會的世代中,我們的確忘記了初本。人類的演化,不管專家說了多少次,重複多少遍,改變了哪些章節,大概不變的是智人最終戰勝了其他的人種,成為了主宰這世界的唯一物種。人類,從地形地貌改變了環境,從採集植物的果實,到最終拿起石頭主動殺了眼前要攻
Thumbnail
  一旦忘記什麼,我們就真的是什麼,最基本的人類本能,來到了現今社會的世代中,我們的確忘記了初本。人類的演化,不管專家說了多少次,重複多少遍,改變了哪些章節,大概不變的是智人最終戰勝了其他的人種,成為了主宰這世界的唯一物種。人類,從地形地貌改變了環境,從採集植物的果實,到最終拿起石頭主動殺了眼前要攻
Thumbnail
人的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從呱呱落地到入學,從入學到出社會,再從社會歷練當中磨練成獨當一面的人。 一生所學的知識、所悟的心得,皆在那最後一口氣消失時消散於天地。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傳承知識,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
Thumbnail
人的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從呱呱落地到入學,從入學到出社會,再從社會歷練當中磨練成獨當一面的人。 一生所學的知識、所悟的心得,皆在那最後一口氣消失時消散於天地。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傳承知識,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