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L架構下,分眾推廣劇本該怎樣差異化?

NASL架構下,分眾推廣劇本該怎樣差異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篇講到關於客戶分群的架構NASL,分別是根據消費者的最後消費日以及消費次數做劃分。(點我了解)展開下面這樣的分群。


NASL系統裡面的客戶光譜

NASL系統裡面的客戶光譜

很多朋友接著問,確切如何根據這樣的分群做劇本的差異化。這邊根據幾個面相來思考。從廣告預算分配、頻次,任務,優化方向,使用工具,溝通內容以及使用工具來討論。

預算分配

其實在公司裡我一般都是控管預算以及成效,滿少控管素材本身的。一般我們會把N,A兩個比重放最重分別會佔20%以及45%,其他Some One會放10%(這部分會是最便宜的CPC),已經來過但還未消費過的Vistor則也是10%。比較有趣的是,SLD我們會至少播15%。

溝通頻次

NA兩群活躍客是主要業績的來源,千萬不要讓他冷掉了。所以,除了預算多之外,溝通頻次以及溝通手法都是多元密集重複。這邊給大家一個觀念,比起看到一個他完全不知道不認識不喜歡的品牌的廣告,消費者寧願看到她喜歡品牌的廣告。不要以為消費者會看到很膩,因為現在的演算法,消費者不可能無限次的重複看到相同廣告。而新客Some One ,以及SLD則不須那麼密集(因為數量太多也密集不了)。

優化目標

優化目標上一般絕大部分的電商品牌,優化目標不外乎點擊,購物車,還有轉換。不過在A這邊,我希望大家可以著重在客單上。SLD擇優化轉換,V優化購物車成本。完全不認識的Some One優化目標鎖定曝光。

溝通渠道

Some One因為完全不認識,所以如果有個中間的槓桿可以做為橋梁,則更容易增加信任度。這也是為什麼公關或是媒體報導的點擊率始終非常好。除此之外,透過網紅推薦,或是與其他品牌異業合作,也是洗粉的好方法。所以我個人不會把網紅當成轉換工具,我只會把他當成一個獲客以及教育新客的一種管道。

過去幾年很多大的電商喜歡的Line貼圖也是一種廣泛接觸新客的方法,雖然相當不精準,但是平均下來的接觸效率以及獲客成本是相對低的。Line目前有BC可以串接,我個人超推用LINE BC跟舊客溝通,平均ROAS都可以到8以上

簡訊也是一個相當傳統(古老)的接觸方式,而且雖然每封只要0.69但是換算下來的CPM則要高達690元。所以我只會拿來發放相對有把握的族群,例如購物車未結提醒,每年的大活動提醒,另外對於SLD組,每年我會另外發送一次溫情的優惠提醒,讓這些迷路的孩子快點回來。

而目前溝通的主軸社群媒體(FB,IG)則功能比較廣泛除了即時的溝通活動以外,也兼具互動的效果,所以幾乎甚麼客群都可以適用。

另外一個大家比較沒有想到的部分,就是隨包寄送的宣傳物,以往我們常在各大節日前一兩周送上酷卡給消費者,讓它們感受到溫暖。上面的QR CODE通常會帶下個月的折扣碼,(這招我跟王品學的)這個方法兼具溫度以及促購,不坊試試。

簡而言之,整理下面一個簡單表格以供大家參考,如果有任何建議,請跟我多多交流。

差異化分眾劇本的建構要素

差異化分眾劇本的建構要素


avatar-img
露比公主的哈拉博數字的沙龍
82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消費者旅程漏斗 做電商的應該都對這個漏斗不陌生,新客透過層層的淬鍊(淘汰)之下變成的忠實客戶。目前市面上教的所有課程,不外乎三種方向,第一,怎樣用便宜的方法得到最多的新客。第二,怎樣讓漏斗的斜率高一點,讓人淘汰的速度不要那麼快。(轉換率提升)第三,怎樣讓客戶的終生價值(Lifetime Value
在我的朋友中,不乏一年必須出差十次的,大家都是滿滿的里程。但是當我問大家怎麼用里程的時候,他們總是拿來”升等"。我問它們為什麼,他們說,這樣花一點里程就可以讓自己坐好一點。 但是你知道嗎?升等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數字是一種語言,他協助公司內部各單位有一樣的標準進而在一樣標準下討論問題。想像跟外國人語言不通時,會多難溝通?說開心是怎樣的開心,說期待待是甚麼程度的期待? 但是,我說的,數字是一種語言,它並不是所有的萬靈丹。公司的方向與組織架構依然相當重要,只是數字是在前往目標的過程中,幫助團隊溝通更加順暢的一種
在市面上的行銷課程,往往教的是如何得到消費者的注意度(流量)。公司內部討論的往往是如何刺激消費者購賣慾望(轉換率)。但是卻很少人討論如何客單價應該怎樣被提升? 明明客單價也是三個元素中重要的一環。更有趣的是,可能提升客單價是三個裡面最簡單的。
背景 一個每年平均要飛行25次的苦命網拍闆娘,一年全公司機票費要上看100萬。勞勞碌路了好幾年,終於因為信用卡刷卡裡得到兩張升等券做了長途商務艙,從此再也不想回去坐經濟艙,致力於用經濟艙的價格,得到商務艙的座位。 這是我護照 歷經風霜的護照 是這樣的,我的工作是一名網拍女裝老闆,每個月要固定去韓
消費者旅程漏斗 做電商的應該都對這個漏斗不陌生,新客透過層層的淬鍊(淘汰)之下變成的忠實客戶。目前市面上教的所有課程,不外乎三種方向,第一,怎樣用便宜的方法得到最多的新客。第二,怎樣讓漏斗的斜率高一點,讓人淘汰的速度不要那麼快。(轉換率提升)第三,怎樣讓客戶的終生價值(Lifetime Value
在我的朋友中,不乏一年必須出差十次的,大家都是滿滿的里程。但是當我問大家怎麼用里程的時候,他們總是拿來”升等"。我問它們為什麼,他們說,這樣花一點里程就可以讓自己坐好一點。 但是你知道嗎?升等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數字是一種語言,他協助公司內部各單位有一樣的標準進而在一樣標準下討論問題。想像跟外國人語言不通時,會多難溝通?說開心是怎樣的開心,說期待待是甚麼程度的期待? 但是,我說的,數字是一種語言,它並不是所有的萬靈丹。公司的方向與組織架構依然相當重要,只是數字是在前往目標的過程中,幫助團隊溝通更加順暢的一種
在市面上的行銷課程,往往教的是如何得到消費者的注意度(流量)。公司內部討論的往往是如何刺激消費者購賣慾望(轉換率)。但是卻很少人討論如何客單價應該怎樣被提升? 明明客單價也是三個元素中重要的一環。更有趣的是,可能提升客單價是三個裡面最簡單的。
背景 一個每年平均要飛行25次的苦命網拍闆娘,一年全公司機票費要上看100萬。勞勞碌路了好幾年,終於因為信用卡刷卡裡得到兩張升等券做了長途商務艙,從此再也不想回去坐經濟艙,致力於用經濟艙的價格,得到商務艙的座位。 這是我護照 歷經風霜的護照 是這樣的,我的工作是一名網拍女裝老闆,每個月要固定去韓